浮法玻璃表面渗锡与渗锡量测定 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法玻璃表面渗锡与渗锡量测定
王德宪
(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066004)
1引言
浮法玻璃液自熔窑流经流道进入锡槽,在熔融金属锡液的上方平铺摊开而成型。在玻璃带沿锡槽前进的方向,玻璃的自身温度由进入锡槽时的~1100o C ,冷却至离开锡槽进入退火窑时的~600o C。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玻璃表面层与锡液之间的离子交换或离子扩散。离子交换反应的结果是玻璃表面层锡含量增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降低。由化学分析得知,玻璃下表面的锡含量远高于上表面,致使上下表面之间的物理性质出现差异,如下表面的折射率和密度均高于上表面,而且下表面的渗锡量对深加工产品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只是对玻璃下表面锡含量及其渗锡分布感兴趣,玻璃上表面的渗锡机理与下表面类似,只是渗锡量的不同而已。玻璃下表面渗锡的深度约在20~40微米左右。在玻璃的浅表层,二价锡离子的比例大于四价锡离子的比例。然而在相对深的玻璃表面层上四价锡离子的比例却大于二价锡离子。另外,由玻璃的渗锡分布曲线可知,在距玻璃下表面大约几个微米处,有一富锡层,即渗锡量出现一个峰值,通常称之为驼峰或卫星峰。在深度小于这个富锡层的薄层内,二价锡的比例大约占了60%。在深度大于该富锡层的玻璃内部,四价锡的比例大约占了80% 。
2浮法玻璃表面渗锡原因分析
2.1浮法玻璃表面渗锡原因
浮法玻璃表面渗锡主要是由于熔融状态的锡的氧化造成的。为了防止锡的氧化,通常会往锡槽中充入惰性加还原性的氮-氢保护气体。即使是这样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残余的微量氧的存在。在1023o K(750o C)时,氧气在液态锡中的溶解度为0.0049% 。这些微量氧与锡发生下列化学反应,将锡氧化为高价态:
Sn + [O] →Sn n+( n=2,4) (1)
产生的锡离子中主要是Sn2+,这是由于锡槽中主要是还原性气氛所决定的。所产生的四价锡可能又被保护气体中的氢还原为二价:
Sn4+ + [H] →Sn2+(2)
Sn2+在玻璃带中的扩散速度远大于Sn4+和Sn0,这是因为Sn2+与玻璃中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M x+ )发生离子交换反应:
Sn2+(锡液)+ M x+(玻璃表面层)→Sn2+(玻璃表面层)+ M x+(锡液)(3)
由于离子交换反应的结果,使锡扩散进入了玻璃带的表面层。所以在浅表面层中,玻璃中的渗锡主要是Sn2+居多。在玻璃的深表面层,由于有Fe3+等氧化性物质的存在,使得Sn2+被氧化为Sn4+:
Fe3+ + Sn2+→Fe2+ + Sn4+(4)
这就是为什么在玻璃的浅表层的渗锡中,二价锡的比例大约占多数,而在玻璃的深表面层的渗锡中,四价锡的比例占多数的理论根据。
锡槽中玻璃带与液态锡之间所发生的离子交换反应示意于图1。
图1 锡槽中玻璃带与液态锡之间所发生的离子交换反应示意图
2.2 卫星峰或富锡层的形成原因
氢气在熔融锡中的溶解度为0.3 cm3/100g Sn (800o C) 和1.77cm3/100g Sn (1000o C) 。所以氢气可以由锡液通过玻璃带的浅表面层而扩散进入玻璃体中。这些渗透到玻璃体中的氢,可以与Fe3+等氧化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Fe3+还原为Fe2+:
Fe3+ + [H] →Fe2+(5)
所以在2.1中只述及了玻璃的深表面层有Fe3+氧化Sn2+的反应,并没有谈及浅表面层中有此类反应发生。这个氢的渗透层在玻璃带的浅表面层形成了一个还原
层,使得Fe3+等氧化性物质在这一还原层内浓度很低或基本不会存在。超过这一还原层的极限厚度以后,氢的渗透能力受到了局限,Fe3+等氧化性物质的浓度恢复到正常,所以出现了反应(4)。也就是说超过氢还原层以后,渗锡中锡离子的价态主要为四价。如图2 所示。
图2 不同价态的锡的分布示意图
从图2可知,在玻璃的浅表面层中锡离子的扩散主要是Sn2+的扩散,而在玻璃的深表面层中锡离子的扩散主要是Sn4+的扩散。由于二价锡离子的扩散速度远远大于四价锡离子的扩散速度,在玻璃的浅表面层锡离子的扩散速度很大,在玻璃的深表面层锡离子的扩散速度很小,致使扩散到玻璃浅表面层的锡离子不断累积,出现了所谓的卫星峰或富锡层。
3 影响浮法玻璃表面渗锡量的因素
浮法玻璃表面渗锡量和渗锡分布状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玻璃带与锡液接触的时间、保护气体成分、玻璃基体的化学成分、微量氧的浓度等。下面将对上述因素逐一作出简单阐述:
3.1温度对浮法玻璃表面渗锡量的影响
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渗锡量越高,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温度高,玻璃液的黏度降低,离子的扩散速度或离子交换反应速度加快,在同样时间内渗入到玻璃体内的渗锡量增加。与此同时,氢气在锡液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氢原子扩散进入玻璃表面层的深度增加,也就是说还
原层的厚度增加,因此富锡层出现的位置会向玻璃内部转移,如图3所示。
图3 温度对渗锡分布和渗锡量的影响
3.2 接触时间对浮法玻璃表面渗锡量的影响
玻璃的厚度决定了玻璃带与锡液接触的时间,玻璃越厚,接触时间越长。一般来讲,玻璃带与锡液的接触时间越长,渗锡量越高,这一点不难理解。随着玻璃带与锡液接触时间的延长,离子交换反应的时间增加,扩散进入玻璃表面层的锡离子数目也随之上升,渗锡量升高,见图4。
图4 不同接触时间对渗锡量和渗锡分布的影响
由图4可见,富锡层或卫星峰出现的位置也随时间的延长而向玻璃内部移动。而且渗锡分布曲线上富锡层的深度与接触时间成线性关系,如图5。
图5 富锡层深度与接触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
3.3 保护气体的化学成分对浮法玻璃表面渗锡量的影响
锡槽中的保护气体为氮氢混合气。但由于氢气在混合气体中的含量不同,也会导致渗锡量的变化。混合气体中氢气的含量越高,渗锡量越低,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首先说氢气含量高,还原性气氛浓,锡槽中氧的含量会随之降低,锡被氧化的几率减小,渗入玻璃中的锡离子数量自然会减少,所以表现为渗锡量的降低。与此同时,富锡层或卫星峰出现的位置也会随氢气比例的增加而向内部漂移,在没有氢气存在的情况下,不会有富锡层或卫星峰出现。其原因已在2.2节中说明。保护气体中的氢含量对渗锡量和渗锡分布的影响曲线见图6。
图6 保护气体中的氢含量与渗锡量和渗锡分布的关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