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

赵春利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关键词]偏误分析;表达偏误;理解偏误;教学策略

[摘要]最近20年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所表现出的特点是:在研究类型上先后可划分为理论引证、事实分析和创新总结3个阶段;对学生背景的考虑以及语料的搜集分析越来越细致;对表达偏误的研究多于也细于对理解偏误的分析;在偏误原因的解释上,对偏误语言的研究多于对内在认知心理策略的探讨;纠正表达偏误和理解偏误的教学策略一般较为具体。与此同时,该项研究还表现了从引证理论到具体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描写到认知的发展趋势。本文指出应该从理论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上加强对偏误分析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306(2005)02-0070-07

在国外,偏误分析(Error Analy sis)EA)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 e Acquisitio n) SLA)研究是以1967年S#P#Corder论文T he Signif icance of L ear ner.s Err ors的发表为标志的。1972年,L#Selinker在论文I nterlanguage 中提出/中介语0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0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1984年鲁健骥的5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6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

/偏误分析0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突破口,它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是第二语言习得和中介语理论。学者们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立足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在积累了大量以汉语为中介语的语料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外国人在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现象、偏误原因和教学策略,不仅在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本文主要以5语言教学与研究6、5世界汉语教学6、5汉语学习6、5语言文字应用6以及自1997年以来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0上的有关论文为依据,总数为86篇,总结2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在偏误分析的类型、特点、对象、原因和教学策略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总的研究趋势,力求客观地给予评述,并指出努力的方向,以利于偏误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一、偏误分析研究的主要类型

第一是理论引证型,主要是对国外偏误分析的流派、思想来源、基本观点和方法等的引介,同时,或者例举留学生的汉语偏误予以说明,或者以某一理论方法为基础具体分析汉语偏误。

早在1984年,鲁健骥就以L#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0、/中介语0和/变为化石(化石化)0三个概念,区分了错误与偏误的不同,介绍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影响其产生的5个原因,并以此为纲例举了母语为英语学生的语音偏误。如果说鲁健骥的研究视角是共时静态的,那么,在Corder的理论框架下,梅立崇等[1][p.115-121]从历时动态上介绍了偏误形成的3个阶段,并首次通过初步量化(数据)提出不同的偏误原因在偏误率上所占比例不同,指出学生在

2005年3月第3卷第2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 nal of Yunnan N ormal Univer sity

M ar.,2005

Vol.3No.2

*收稿日期:2004-09-24

作者简介:赵春利(1972-),男,山东德州人,暨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实际上是介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方言0。[2][p.33-37]对偏误的共时静态研究和历时动态研究就成为汉语偏误分析的两条思路,但以前者为主流,同时也参照了后者,比如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偏误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就考虑了偏误发展的动态性,这样针对某个阶段的某种偏误类型进行研究就成为汉语偏误分析的基本模式之一。自此,特别是1990年以后,对留学生语音、汉字、词语、句式和语篇等方面偏误的分析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偏误分析成为研究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突破口。

此外,贺上贤[3][p.520]对非对比分析、隐暗错误和逃避现象的介绍加深了对偏误形成的认知心理原因的认识。理查德[4][p.58-65;93-118]的述评使我们理清了偏误分析、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事实分析型,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教学方面的偏误实例分析,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把留学生的实际偏误搜集起来,进行整理,通过对比进行分类、解释,寻找教学策略。在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方面,有很多学者像施正宇[5][p.14]、肖奚强[6][p.79-85]、李大忠[7][p.76-79]等的研究都属此类研究。

二是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某种偏误进行调查分析,比如:陈小荷[8][p.53-59]和高立群[9][p.55-62]对/也0和汉字识别过程的研究;姜德梧[10][p.50-53]对H SK/把0的偏误的统计;李珠、王建勤、[11][p.111-118]刘颂浩、[12][p.97-109]丁安琪、沈兰[13][p.18-22]分别对理解失误、误读、作文偏误和介词/在0偏误率的调查。他们都是借助语料库、考卷库或数学方法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分析某一语言项目的偏误情况。随着中介语语料库的建立和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在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运用,这种科学性的研究方法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还有人把调查统计和偏误语料的自然搜集结合起来,从而把定性研究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上,使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如:高宁慧[14][p.60-70]和徐丽华[15][p.89-92]通过学生习作和调查问卷对代词偏误和语气词偏误的分析。

第三是创新总结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借鉴新的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如:何立荣[16][p.44-47]、曹秀玲[17][p.77-83]、肖奚强[18][p.46-52]、方绪军[19][p.39-47]、赵金铭[20][p.1-9]和邹洪民[21][p.52-54]等分别对H alliday&H asan的衔接连贯理论、照应理论、配价语法理论、生成语言学的最简方案和索绪尔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理论的运用。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研究思路,新理论对新旧偏误的分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二是偏误分析方法和角度的创新,如:吕文华、鲁健骥[22][p.27]对语用偏误的语言和社交解释,陈小荷[8][p.53-59]的语境和背景分析两分法,杨翼[23][p.56-68]的杂糅句式分解法,此外陈小荷[20][p.1-9]和陈慧[24][p.16-20]等还以汉语母语为参照对象,研究偏误的特点。这些思路和方法是结合汉语偏误分析的实际独立研究的成果,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三是总结反思,对前人偏误分析成果的述评及其所运用理论方法的反思,如:陈前瑞、赵葵欣[2][p.33-37]对12年的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给予了客观地述评,不仅总结了前人在理论介绍、偏误分析实践、习得过程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而且提出问题,指出了研究方向,对后来偏误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李大忠[7][p.111-118]从心理和思维两个方面揭示偏误产生的共同性;肖奚强[8][p.46-52]对偏误用例的选取、分类和分析从原则上进行反思。

总之,这三种类型在时间上大体形成了界限不甚明晰的三个阶段:前期比较重视理论引证,直接引进、介绍、验证国外偏误分析理论并试图跟汉语偏误实际结合起来的阶段;中期重视实践分析,立足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实际,多做调查研究性工作;后期重视创新与总结,创造性地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已有的偏误分析方法有所创新和反思,这也是偏误分析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学生背景的考虑及语料搜集分析

方法的现状

(一)研究对象的背景考虑

随着偏误分析的发展,对偏误现象的描写越

#

71

#

第2期赵春利: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