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传递系统与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药剂学考查试卷
药物传递系统与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文摘】如今,人们可以根据治疗效果定制和设计药物,其中包括小分子物质和生物工程药物。但许多新药在体内外不稳定(易降解),一些药物作用虽然很强,但可产生剧烈的不良反应,另有些药物由于生物学障碍,转运能力有限,如肠道吸收差,经血脑屏障的扩散受阻。因此,需要设计智能化的给药系统以防止药物降解,促进药物穿越生物学障碍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控制释放以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将药物输送至合适的作用部位(靶向给药),由此增强治疗作用,减少药物的全身分布而降低不良反应。【1】
【关键词】药物传递系统,新型给药系统,靶向给药
【正文】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目前药物制剂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释药系统(DDS)时代,各种新的释药系统发展极为迅速。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2】本文就其他给药系统状况做一综述,包括离子导入透皮给药、眼部新型给药系统、指甲油给药系统。
一、离子导入透皮给药贴片
离子导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用微量的电流来提高和促进各类药物的皮肤转运,尤其是亲水性药物例如小分子肽类的透皮转运。对于这类药物来说,与其被动的经皮透入相比较,离子导入对人体皮肤的透皮转运要提高约1000倍。
这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的技术近来又得到关注,主要是由于在下列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首先,由于病人对于许多药物,例如烟碱、硝酸甘油、雌二醇等的被动透皮的贴片已经广泛接受,这些制剂并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激励了人们对于扩大这一给药途径用药范围的兴趣。其次,微电子工业技术上的突破,使得低成本的可编程电子元件的微型化成为可能。最后,由于重组DNA技术和合理药物设计的进步已经产生了多种治疗用活性肽。【3】
离子导入给药的优点:
离子导入治疗可使药物作用迅速起效和终止,在经过大约1h平稳、持续的血浆水平(其间组和组内变异最小)后,药物作用可程序化控制。
从肽类和非肽类药物治疗病人临床的数据可见,电流促进药物透皮转运,并迅速进入全身循环,以后随着所用电流的终止血浆中药物水平很快下降。这种“开关”的特性,提供了另一种给药方案,离子导入可按照设计好的药物剂量给药,如可以使病人通过激活一种便利的“圆形”按钮,或通过一种传感器或外部佩戴的微片(如探测发热或心率)直接根据症状来处置急性疼痛的发作。【4】贴片的工作模式:
⒈药物存库,它是亲水性的,由具有明显生理相容性的凝胶或吸附垫材制成,以确保适合于皮肤表面和贴片的电极。药物存库的pH值要求能够最有利于离子导入的转运,并且皮肤可以耐受,pH值可控制在4~8。如果药物在这些环境下具有正电荷,它就被置于贴片的正电极。带有负电荷的肽类无疑将被置于负电极。
⒉同流存储器,由典型的碱金属盐类组成,以组成完整的电路。
⒊电子控制器,由电池和可编程的微型计算机组成,它提供动力并控制离子导入药物的转运。考虑到贴片使用更具有可操作性,贴片的这一贵重的部件可以在每次使用之后方便地拆除,并可反复充电多次使用。
应用前景:
离子导入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装置的微型化、通过研制可自由使用的载药贴片来降低治疗费用、为用作硬件的微型计算机开发高能量电池。设计带有适当电荷的高效药物也能扩展将来的用途和增强离子导入装置应用的多样性,包括将抗原靶向导入皮肤中的Langerhans细胞。
ALZA公司已经发展了E-TRANS技术,可用于药物的局部和全身给药。这一装置包括可以连续转运药物超过数小时和数天的可自由使用的E-TRANS系统,配有可替换电池及可反复使用的药物垫系统。这是可编程的连续、规范、按需、或具有反馈效应的药物转运装置。第一个E-TRANS产品,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是用病人治疗剂量的芬太尼(一种强效镇痛药)来减轻手术后疼痛。
IOMED临床系统已经发展了Phoresor系统,可以盐酸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局部麻醉。【5】
二、眼部新型给药系统
眼科疾病通常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全身治疗用于个别情况。水性滴眼剂使用方便且易被病人接受;油性滴眼液像眼膏等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但会引起视力模糊,因此通常只能在睡前使用;洗眼液应用较少;结膜下注射或球后注射通常用于特定部位的治疗和小型的外科手术。为了提高眼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全身和局部的不良反应,同时不影响视觉的敏锐性,新的药物载体不断被开发和应用,以方便患者使用。【6】
眼部给药存在的问题:
局部应用水性滴眼剂的主要问题是结膜囊可容纳的药物量太小,而使药物损失率高。眼睛反射性的眨动使眼液分泌增多,也可使药物损失量显著增加。另外,局部使用的药物和辅料会直接影响泪膜的动力活性。例如,毛果芸香碱对泪液的流动有刺激作用,氯化苯甲烷胺能破环泪膜,噻吗洛尔可降低泪液的流动,而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能够提高泪膜的稳定性。
水性溶剂通常快速分布于角膜表面,然后被迅速消除,因此药物浓度急剧下降,只有不到5%的药物能够穿透角膜上皮细胞,达到眼部需要的治疗浓度,大部分药物(50%~95%)通过结膜通路和鼻泪管被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易导致全身的不良反应。
长期以来,局部用药引起的全身反应一直是眼科药物治疗被忽视的一面,这可能是由于这类药物具有较宽的治疗谱,也与受到全身不良反应影响的病人数量不多有关。1978年噻吗洛尔被用来治疗青光眼。1980年van Buskirk指出了局部应用噻吗洛尔的危险,噻吗洛尔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有明显的不良反应。1986年Nelson等报道了450例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其中有32例死亡。但眼睛目前仍被认为是多肽类药物选择性应用的首要器官。
降低全身不良反应:
利用药物的药理学效应,采用合适的化学制剂和植物制剂来降低眼局部应用的全身不良反应。
药理学效应
联合应用血管收缩药,如苯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