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结构的现状及其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答题册
考试科目:中国对外经贸理论与实践
姓名:程兵
学号:12544004
培养单位:国际商学院
专业:政治经济学
考试时间: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印制
我国外贸结构的现状及其转变
摘要:自我国加入 WTO 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不论是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取得了大的进步,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2%,其中净出口对GDP的贡献近10%1。
在贸易总额达到如此规模的今天,调整产业结构,培养竞争优势,实现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着重研究我国我国外贸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性,从中找出影响我国外贸结构失衡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外贸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一、我国外贸结构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一)外贸结构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外贸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
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的比较成本优势、资源优势与规模优势[1]。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1数据来源于网络:/content/13/0207/23/2457585_264773565.shtml
表2 2000—2011年中国出口产品中各分类产品所占的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出口货物分类金额计算整理得出表1、表2显示,我国出口商品呈现以下特点:1、在出口商品大类中, 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很明显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在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中, 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及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这两大类。
3、资源密集产品的出口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持续上升。
4、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三)我国进口商品结构
表3 2000-2009年中国进口产品中不同要素的商品所占的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出口货物分类金额计算整理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出口货物分类金额计算整理得出
表3、表4显示,我国进口商品呈现以下特点:1、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商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现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
2、在初级产品的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几乎占据初级产品进口总额的40%—50%,其进口比重自2000-2009年也呈现基本上升的趋势,尽管其中时有下降,但基本是上升的。
3、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23.32%,上升至2006年的31.25%,随后的2007-2009虽有少许下降,但都保持在30%左右。
这说明我国越来越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
与之相反,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基本上是下降的,自2000-2008年来分别下降了约11和7个百分点,2009年出现小幅反弹。
(四)我国外贸现状分析
通过前面四个表的分析,我们大体上可以分析出我国当前对外贸易的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外贸结构从整体来看,近年来主要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对外贸易顺差继续保持的特点。
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这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呢?显然不是的。
这与我国的对外加工贸易有很大的关系,而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对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增长,近年来许多外商对在中国的投资额逐年上升,其投资企业就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构成主体,特别是进料加工。
而沿海的很多民营企业也从事代加工贸易,但是其利润太低,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
这一过程表现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特点,也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的现状。
这样的贸易结构容易造成的结果有三方面:第一,我国贸易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压力;第二,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研发、营销方面相当薄弱,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巨额的利益被投资的外商获得;第三,我国的外贸现状推动我国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快增长和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构成一定的矛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越来越多的被卷入贸易摩擦,这损害了我国制造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纵观以上三点,有必要对我国外贸结构失衡进行研究,并将其引入合理的范围。
二、我国外贸结构失衡的表现
(一)我国外贸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于外贸结构失衡一直都十分关注。
通过对外贸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外贸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外贸经营主体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货物贸易方式结构明显改善、扩大进口取得积极成效、品牌建设保持良好势头、对外贸易质量逐步提升。
例如,过去五年,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成套设备的出口在我国外贸增长表现尤为突出,如轨道交通设备的出口订单逐年增加;发电机组、水泥生产线、大型油轮等装备制造业出口也取得快速增长。
商务部在“稳增长,促平衡”的同时,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也作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加强宏观指导,推动外贸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商务平台和营销网络建设,创造外贸新的增长点;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形象;着力促进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开展“设计促进贸易”系列活动等。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我国依然是“世界工厂”,这个称号曾一直被我们引以为豪,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加工贸易也会阻碍我
国经济的转型,让我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不仅需要中国制造,更应当追求中国创造。
(二)我国外贸结构失衡的表现
一是产品结构失衡。
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竞争力最强的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属于缺乏弹性产品,同时又面临着诸多后发国家更低成本的激烈竞争,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此外,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品,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面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过多,资金继续稀缺,劳动低素质较低的基本国情,这一产品结构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变。
二是贸易大类的总体失衡。
加工贸易对一般贸易的挤出效应,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改善和提高。
一般贸易总额和加工贸易总额的比例相差不多,但是二者对于GDP的影响大不相同。
一般贸易从研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与国民经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加工贸易则不同,其主要是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国外相关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
虽然我国现在已成为贸易加工比例极高的贸易大国,但无法成为贸易强国,就是因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比例严重失衡。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现行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易导致税源萎缩并限制一般贸易发展;第二,加工贸易监管不力,使加工贸易成为走私的重要渠道之一;第三,加工贸易的关联度较差且增值率较低,因而其对相关产业带动性不强,技术外溢效应有限;第四,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过大,是造成我国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2。
三是贸易主体结构失衡。
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导致我国贸易安全风险不断累积和放大。
在我国的全年出口额中,外资企业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与之相对的国企则占比较低,其他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外贸额所占比例更是低得惊人。
而且这些贸易主体结构之间的差异有增加的趋势,虽然有相应的措施改革,整体局面依然没有较大改观。
稍早前的资料显示2011年1—9月,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分别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2.4%、33.2%和14.4%,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外贸的主导力量,并继续呈现增长态势,而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不仅受到诸如品牌、人才等内部约束,还要面临反倾销、特保和技术壁垒等外部约束。
四是外贸区域结构失衡。
过度依赖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较小,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
2012年,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四个传统市场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比重为44%,虽然比2007年的50.2%下降了6.2个百分点,但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
还有就是国内的外贸进2来源于网络:/2012/20121030/t20121030_469041.htm
出口地受到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相对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十分滞后。
这样的区域结构不平衡,一旦发生经济波动很容易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
在进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这与我国外贸结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
面对我国外贸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本文针对我国对外贸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的不足,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一)转变贸易增长模式,鼓励自主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计划的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研发能力,促进出口主体的多元化。
也就是说,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并积极培育和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
同时,要加大对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污染密度较低的绿色贸易和低碳贸易,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速实现贸易主体结构民营化
要加大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力度,在政策上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于高科技产业。
逐步消除对民营企业外贸发展的各种隐性规制,杜绝歧视民企的政策、法规和行为,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公平的外贸发展环境。
这一点上,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较为显著,2012 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较2007 年的24.4%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达到37.6%;进口占比提高11.5个百分点,达到24.8%。
但是,相对于外企,我国民营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着力推进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
既要不断巩固传统市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克服各种贸易壁垒,也要加强对新兴市场,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有步骤、有选择地开拓新兴市场,从而使我国贸易区域结构形成合理的、层次分明的多元化布局,以降低市场风险。
应当积极而广泛的融入区域性贸易组织和开展自由贸易合作,减少贸易摩擦发生的机会。
(四)产业结构与外贸结构相互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优势,
对外贸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从动态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外贸结构呈现升级的趋势,由此看来,外贸结构的基础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对外贸结构改善和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必须要运用各种措施,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发掘和培养自身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外贸结构对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能够随时匹配。
要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变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
另外,通过升级加工贸易监管设备和手段,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结转向深加工的效率和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从而达到提升加工深度和延长产业增值链条的目的。
同时,必须逐步消除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差异性,打破制约我国一般贸易发展的体制障碍。
参考文献
[1] 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 许芳.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度的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D]. 中南民族大
学, 2012.
[3] 张曙霄.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内需与外需的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13(2).
[4] 张宪武.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分析[J]. 中国外资, 2012(4).
[5] 周月莹. 基于要素依赖的外贸结构升级研究[D]. 长春工业大学, 2012.
[6] 李欣广. 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J]. 创新, 2013(2).
[7] 朱振东. 外贸结构转变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路径探讨[J]. 商界论坛, 2013(5).
[8] 陈海波. 外贸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济探索,
2013(9).
[9] 侯新锋. 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 商业评论, 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