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次引导

1、为什么说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

答:成办二种义利:暂时增上生的善趣和究竟决定胜的三乘解脱。2、按以下《道炬论》的颂词,认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体相。

(1)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2)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3)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答:(1)下士体相: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的士夫。分为一般和殊胜二种。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以此动机真实趣入增上生的修行。“殊胜下士”又分二种,一类以下士道为究竟者,称为“唯下士”,如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二类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如佛教徒。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2)中士体相: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追求自己的利义,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上趣入解脱方便之道即戒定慧三学。分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种,差别:唯中士以中士道为究竟,即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共中士以中士道为前行,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前者刚刚通达细无常;

后者为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已入道又分凡圣二种:资粮

道和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为圣

者中士。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

之前。

(3)上士道体相: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

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深受,而以

大悲心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即:最后初由大

悲心的摧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

的菩提心,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

上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刚刚苏醒大乘种姓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士夫,为已入道的上

士。后者分凡圣二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

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上士的界限从产生增上意

乐开始,直到成佛之间。

3、区分:

(1)一般下士和殊胜下士;

(2)唯下士和共下士;

(3)唯中士和共中士;

(4)共中士和上士;

(5)下士和中士。

答:(1)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以此动机真实

趣入增上生的修行。

(2)“殊胜下士”又分二种,一类以下士道为究竟者,称为“唯下士”,如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二类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如佛教徒。

(3)唯中士以中士道为究竟,即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共中士以中士道为前行,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

(4)共中士是为追求自己的义利,而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上士是以大悲利他而不舍三有。

(5)下士是耽著三有,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中士是厌离三有,希求超出三有获得解脱。

4、释词:非律仪非非律仪

答:非律仪即非内道以出离心所摄持的别解脱律仪。非非律仪即非不律仪。非律仪和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是一种防护十不善业的律仪,比如善愿戒和怖畏戒,即所摄业者,是除三种律仪业和不律仪类业,所余一切善不善业。

5、解释颂词:

(1)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

(2)遍观生死苦,断苦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

(3)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

(4)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答:(1)断除杀生之无害,断除妄语之谛实,断除偷盗之与取,断除淫行之梵行,以及在此根本的基础上,舍弃一切所执的布施,这此是成办善趣身和圆满行的正

因。

(2)周遍观察一切轮回生死的总苦和别苦,为了断除诸苦而修习真实之道,以及断除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是成办寂静涅槃的修行。

(3)上士道也应摄取下士道的善趣行和中士道的寂静行,因为这是上士殊胜的大乘出离道的支分或助伴的缘故。

(4)依靠通达诸法性空,而对有情生起相续不断的大悲心,以大悲为根本因而发起菩提心之后,行持无边善巧方便的菩萨行,此即是上士殊胜的出离行。6、《中观心论》中说:“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根据以上两颂,说明生起取心要欲时应当如何摄取心要。

答:将此肉身作为利乐众生的依处,由此因缘,便能修成须弥坚实。

7、说明以下修习为什么成为发起上士道的前行?

(1)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的意乐。

(2)修习三恶趣和生死的痛苦。

(3)修习皈依、忏悔、业果。

答:(1)必须观察恶趣的过患和善趣的安乐,从而发起对增上生的欲乐;观察轮回的过患和解脱的利益,从而发起对决定胜的欲求。

(2)在下士道时,应当思惟自己在三恶趣中痛苦的道理;在中士道时,应当思惟善趣中没有寂静的安乐,其自性唯一是苦的道理;然后内心以亲眷等有情为所缘,将心比心而体会其他有情的苦难,这样善加修习。这就是引生慈悲心的因,而菩提心又是从大慈大悲中产生。

(3)修习皈依、忏悔和业果,从多方面积集福德,净治业障,如其所应,这就是菩提心。

8、从正反面以及以比喻说明,为什么对“下中法类是发心支分的道理”我们应当获得定解而极应爱重?

答:正面:修习下、中士道的意乐,全部都是趣入发心的善巧方便。如果将中、下士道作为上士道的前行法类而修习,下、中士法类就会成为趣入大乘的殊胜方便,而且会获得无量功德。

反面:修习下、中士道容易产生唯求自己解脱的自利心,以自利心会障碍菩提心,或在此期间失去大利益。不以此定解摄持而修,就会失去殊胜的大利益。

比喻:一开始就怀着清净的信心前往拉萨朝圣,则每一步都有殊胜的功德;

相反,如果为经商而去拉萨,顺便去朝圣,就没有什么功德。

9、说出波罗蜜多大乘修行的次第。

答:1.发起菩提心,由三士道次第引导:能趣入大乘乃菩提心,而要发起菩提心需要以三士道次第引导。

2.受持菩萨净戒律仪,上士道之正行。

3.修学六度。

10、如何将三士道摄为三学和二种资粮?

答:三学:学习菩萨行戒处以下,是戒学;奢摩他是定学;毗婆舍是慧学。

二种资粮:奢摩他以下是方便分的福德资粮,依于世俗谛的广大道次第;发起三种殊胜慧学,是般若分的智慧资粮,依于胜义谛的甚深道次第。应对甚深和广大二道的次第和数量决定,以及对仅仅依靠智慧和方便其中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