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苏联经济建设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五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而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则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评价: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约束和承认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的认识
(1)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2)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符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维护人民的利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背景
①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
②采取非常措施来战胜敌人
(2)措施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无偿、损害)
②所有企业收归国有(单一的所有制)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市场无作用)
(3)评价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苏俄人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4)材料五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5)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苏联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 5D 6D 7C 8C 9C 10D 11B
12.(1)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技术人才失业,也使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金市场短缺的问题,对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终止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
④二五计划(1933——1937)
苏联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之后进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而中止(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
⑤农业集体化运动
建立国营农场;1937年,90%以上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⑥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二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
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三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8.(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五)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十月革命后的经济措施
1、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攻打冬宫,取得胜利。
2、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召开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B.适时纠正了经济源自文库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7.(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34题)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2)主要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或者1937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历史影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改善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
(3)苏联领导人正确的理论认识和政策措施。(或: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6.(2009年江苏高考17题)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3.(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0题)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4.(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9题)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材料四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指控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斯大林全集》
11.(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8题)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
(4)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特权人物享受更多优惠;物资奇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5)①善于抢抓机遇,适时调整政策;②坚持对外开放,重视交流合作;③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决策;④坚持独立自主,维护经济主权;⑤应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
②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所有制构成的变化)
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市场作用)
④按劳分配
(3)评价
①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促进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稳定了政治形势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判断苏联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什么?
④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立足本国国情,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①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执政。
②苏联经济建设的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一五计划(1928——1932)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④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3、戈尔巴乔夫改革(八十年代)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没有成功;转而进行政治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成立)
(5)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6)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
专题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1.(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
9.(2009年江苏高考19题)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5.(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2)表现
①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盛行,干部终身制等。
②经济:长期忽视农业生产,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制了企业的积极性。
(3)评价
①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
10.(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22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②其弊端也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僵化。
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了解即可】
1、赫鲁晓夫改革(五六十年代)
重点是农业方面:通过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来解决粮食问题(违背自然规律)
结果: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六七十年代)
重点是工业方面:促进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
结果:长期的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的负担,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2.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的20年代,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到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D.要把计划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