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锦之 壮锦艺术的审美及其保护与开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四大名锦之壮锦艺术的审美及其保护与开发

说起壮族,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歌仙刘三姐的歌,想起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却很少有人知道“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锦)这一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的举办,壮锦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被推出,它那神秘的面纱才被撩起,让世人开始注目。然而,壮锦艺术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一样,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规避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对古老民间文化的冲击,使中华民族文化的领地不被湮灭,对活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壮锦的审美文化研究与保护开发,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历史价值。

一、壮锦艺术探源

壮锦艺术,即是壮族先民以棉、麻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微捻的缕丝作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民间手工艺术。它以纬线起花,属于纬锦之重纬组织。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汉代,广西地

区的少数民族已会织五彩斑斓的“斑布”。建国以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贵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殉葬坑内,出土了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数块,可看做是壮锦的滥觞。因此,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是有史可查的事实。宋代是壮锦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桂海虞衡志》记载,当时广西左、右江州峒生产“布”或称“白”、“峒”,锦“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岭外代答》又有:“邕州左右江峒蛮,有织白,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左、右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能用苎布织一种有花纹的“花”,就是早期的壮锦。明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织锦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锦因精工细做、图案别致、色彩绚丽、结实耐用而驰名,万历年间作为贡品入贡朝廷并远销内地,跃居为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在明清时期壮锦最为发达,已普及到各州县和各民族中间。《柳州府志》中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彩绒杂以织,如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则觉粗粝,壮人贵之。”乾隆《庆远府志》中写道:“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随着民间织锦工艺的发展,壮锦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光绪《归顺直隶州志》记载:“土锦以丝杂锦织之,五彩斑斓,葳蕤陆离,真杜诗之海图波涛,天吴紫凤也。”壮锦织品厚重、色彩悦目、图案绚丽、精致美观,充满了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二、壮锦的审美艺术

锦,本中原地区的产物。由于避战乱,中原人民南迁,中原的织锦及东汉末年兴起的蜀锦对壮锦影响最大。汉唐以前民间织锦多为抽象几何纹样并不断发展与丰富。唐宋以后华丽的曲线造型、写实风格的折枝花卉,在民间织锦中较为少见。壮锦在漫长的发展岁

月里,有选择地吸收了汉族织锦传统纹样,按照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需要,加以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织锦风格。

1.精湛的织造技术。传统壮锦的织造使用的是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传统小木机,又称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这是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壮锦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

法巧妙交织而成,在织物的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纹样。主要采用三梭法,第一梭为起花纬,第二梭为地纹纬,第三梭为平布纹,不断循环交织而成。由于地纹纬与花纬是用不加捻或微捻的丝绒,而起加固作用的平布纹会被两股丝绒夹盖住,不显露于织物表面,故整幅锦面精美润泽,美观耐用。壮锦广泛用于床毯、被面、腰带、头巾、背带心、坐垫、壁挂和锦屏等。

2.朴素明快的图案艺术。壮锦的图案纹样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显得朴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自然纹样的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的意象之美。传统的壮锦图案来自壮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与想象,

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纹样。由于受经纬交织工艺的局限,壮锦图案中难以表现像刺绣工艺中变化丰富的曲线之美,一般以几何纹样居多。也恰是因为这种限制,更激发了织锦艺人的创作灵感。他们将大自然及生活中的元素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变形、抽象提炼处理,那看似笨拙却畅神达意的图案与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形神兼备、高度凝练,比自然物象更有意味,更自由,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常见的有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像,如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壮锦多用大红、杏黄、翠绿或纯白作底色,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作花,浓艳粗犷,生意盎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9世纪成都织造被面格子锦,基本图案也出于壮锦,艺术上别具风格。又当时宫廷用桌围、椅披、荷包佩件等,也多采用壮锦图案,用纳丝法戳纱和铺绒法刺绣做成。”说明了壮锦图案在当时的知名与流行程度。

3.丰富多彩的寓意。壮锦工艺根植于壮乡的山山水水,它是广西少数民族多姿多彩民俗风情的一种物化形式。壮锦与壮乡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壮锦所承载的文化寓意远远超出了它的实用功能和价值。

美丽的传说。传说宋代有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叫达尼妹,她看到阳光照耀下的露珠附着在蜘蛛网上闪烁着异彩,便从中得到启示,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描摹纺织,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壮族妇女勤劳智慧,她们世代口传身授,织就了一幅幅人间仙境的美丽画卷。

吉祥文化。壮锦中凤的图案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如壮锦《万寿花》以“寿”字和菊花(壮族称寿星花)纹样为构成元素,表现出“长寿”的寓意。爱的信物。织锦曾经是壮族山区女子寄托情感的最好方式。对山歌、抛绣球、订婚结婚、生儿育女……她们将心中的情和爱,一针一线,一经一纬地织进为自己做的嫁妆、为爱人做的绣球、为娃崽做的背带、为亲人做的盖被。千梭万梭,编织着思念和爱意、憧憬与希望。

图腾崇拜。壮族的图腾崇拜具有多样化和变异性的特点。有以太阳、雷公电母为图腾崇拜的,在壮锦中,八角纹(太阳芒星纹)和雷纹等纹样多有应用。有人认为,凡是织锦中的圆圈图案都是太阳图腾的遗存,这说明古代壮族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延续了相当长

的时间。有以凤凰为图腾崇拜的,凤凰纹在壮锦中的出现数不胜数,其造型是概括了孔雀、锦鸡、公鸡的部分特征,并加以壮锦艺人自我的想象发挥,显得活泼可爱,栩栩如生。壮锦上常出现的白色圆点小花与壮族的花图腾崇拜有关,花婆姆六甲是主宰人间生育的女神,她送红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女孩,送白花给谁家,谁家就生男孩。壮锦纹样遗存着远古图腾崇拜的踪影,是图腾崇拜意识在民族文化中传承的形象反映。

三、壮锦艺术的保护与开发

由于壮、汉人的混居以及现代文明的渗透,使年轻一代壮民族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们更接受简便实用的现代日用品,壮锦织造的床单、褥面、衣边饰等已没有了广大消费群体。目前传统的壮锦工艺品品种单一,纹样陈旧落后,材质低档,不耐存放,已处于灭绝边缘。加上壮锦的织造过程很复杂且费工费时,一幅长1.5米、宽0.5米较简单的壮锦也要2~3天才能织好,成本高、利润低,缺乏价格竞争力,造成许多民间艺人生存艰难。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也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

民族文化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人。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民间技艺存在的前提。目前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就聘用了广西宾阳民族织锦厂的前任厂长、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女士,由谭湘光主持的壮锦工作室在传统技艺的继承与现代壮锦产品的研究开

发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他们研发的系列壮锦产品“双凤朝花”“四凤纹”“寿星花”等,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亮相时,艳惊四座,深得客商和大众的喜爱,并由此打开了无限商机。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织锦艺人(包括无名的民间大师)散落在八桂大地曲曲折折的山水间,他们的生存需要关注,他们的技艺有待展示、传授。只有贴近民间,感受艺人的真情心声,壮锦的创新才有可能突破,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此外,利用教育的传承作用,在不同层次的相关艺术教育中,把壮锦的艺术与技术传授给学生,使民族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