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家:尊重经济规律才能成功驾驭宏观经济
2011年06月28日08:22 来源:经济参考报手机看新闻尊重经济规律才能成功驾驭宏观经济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刘树成
编者按:为纪念建党90周年,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解放思想、创新理论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本报从今天起到7月1日,重点推出对刘树成、张卓元、高尚全等著名经济学家的专访。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革命小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8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在一个全新的体制下熟练地、正确地驾驭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公海———国际市场上顺利前行,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个严峻的考验。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曾经多次参与党的重要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前所长刘树成研究员。在我国经济学界,刘树成以研究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著称,是我国数理经济研究领域的开创性人物。来到位于北京潘家园的寓所,刘树成已经分门别类为记者精心准备了一系列图表和资料,标上编号,整齐码放在写字台上,一如其治学做人的严谨和认真。寒暄未已,他开宗明义,用“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比喻党和政府几十年来在实践中学习和利用经济规律,成功管理宏观经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的历程。
中国经济已经走上复兴之路
《经济参考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快速稳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按照您的理解,中国的崛起应该做怎样的描述和历史定位?
刘树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 C D )秘书长安杰尔·古里亚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经典之作《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二版的序言中写道:“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所处的时代时,可能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像中国的崛起那样引人注目。可是,当他们进一步放开历史视野时,他们将看到那不是一个崛起,而是一个复兴。昔日中国曾经享有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殊荣,那不过就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情。”
按照麦迪森的研究和分析,中国经济在古代汉朝、宋朝,到明朝,一直领先于世界。直至1820年清朝嘉庆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份额位居第一,达到32 .9%的顶峰。只是从1840年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份额降低到4.5%。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上升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认同安杰尔·古里亚和安格斯·麦迪森的说法,中国的崛起的确“是一个复兴”,我们已经走上了复兴之路。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经济参考报》:您是国内研究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方面权威的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您就密切关注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并做过充分研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在您看来,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有什么规律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波动周期?每个周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刘树成:新中国走过了60多年历程。6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年度经济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也经历了一轮高低起伏的波动。
1950、1951、1952年,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由此也开始进入经济的周期波动历程。到2009年,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轮周期。2010年,进入了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
第一个周期:1953—1957年。
1953年是“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当时没有经验,向苏联学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大,经济增长速度很高(G D P增长率达15.6%),立即遇到供给面的三大“瓶颈”制约:一、生产资料供给紧张;二、工业消
费品的供给紧张;三、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供给紧张。由此,经济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1954年、1955年经济增长减速。1956年经济增长再次加速(G D P增长率达15%),再次受到三大“瓶颈”制约,1957年又不得不减速。
第二个周期:1958—1962年。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以“快”为中心的“大跃进”,使经济增长率一下子冲高到21.3%的顶峰。超高速的经济过热增长,伤害了整个经济发展的机体,打乱了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的严重失调,又遇到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粮食这三大“瓶颈”制约。由此引起全面短缺,高速增长难以为继。随后,1960年、1961年和1962年的三年,经济增长率大幅下落,均为负增长。这第二个周期,是一个典型的“大起大落”,形成一个深深的“大峡谷”。对此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第三个周期:1963—1968年。
调整之后,1964年经济增长又出现18%左右的高峰。60年代初,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中苏关系破裂,国防建设进入前期高潮。1966年5、6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随后,1967年、1968年又陷入低谷,出现负增长。形成第三个周期。
第四个周期:1969—1972年。
国防建设进入后期高潮。标志性事件如1969年3月中苏边境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70年,经济增长再次冲高到19%左右。1972年又回落下来。形成第四个周期。
第五个周期:1973—1976年。
随后,进入“文化大革命”的后期。1973年,经济增速略有回升,1974年又掉下来(1974年1月,批林批孔),1975年略有回升(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1976年又掉下来,为负增长。1976年初,反击“右倾翻案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两个小波动组成第五个周期。
第六个周期:1977—1981年。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全国上下“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1978年G D P增长率上升到11%以上,有些“过热”。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1980年、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大调整。
第七个周期:1982—1986年。
1984年,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推动下,G D P增长率上升到15%左右。为治理“过热”,1986年经济增长率又回调。这是第七个周期。
第八个周期:1987—1990年。
1987年、1988年,经济增长率又上到11%以上。同时,物价(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到18.8%。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上涨的第2个高峰。随后,治理整顿,G D P增长率回调到1989年的4 .1%和1990年的3%左右。这是第八个周期。
第九个周期:1991—1999年。
1991年,经济回升。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又快又好”。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然而,由于当时改革开放才十来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转型,原有体制下的投资饥渴、片面追求速度的弊端还没有被克服。经济增长很快冲到14 .2%的高峰,出现经济过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一再强调:“更好地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进一步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贯彻好、落实好,确保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充分调动、保护、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在“又快又好”思想指导下,1993年下半年至1996年,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大幅度地降低了物价涨幅(物价在1 9 9 4年上升到24 .1%),又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随后,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克服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1999年是第九轮经济周期的谷底年份,经济增长率为7.6%,结束了第九个周期。
第十个周期:2000—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