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用学角度看语境对语言的影响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语言的交际功能却只有在合适的语境中才能完满的实现。在语言交际中,离开语境,只通过语言形式本身,说话人往往不能恰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也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由此可见语境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语用学语境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影响,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影响。

引言:在交际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每一个单词的字面意义均能理解,对说话人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却不得要领。比如,“he is a fine 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这是它的句子意义,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某人却舍弃不顾,拂袖而去,你对别人说“he is a fine 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语言交际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说话人和听话人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话语意义都离不开语境。因此,要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仅理解言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据当时的语境推导出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这样才能在交际者之间形成正确的理解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语境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对“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后来的语言学家继承和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对语境进行了各自不同的阐述。总的来说,语用学中研究的语境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情境语境(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参与者)三部分。

从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话语意义在不同语境中得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以及寻找并确立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话语的恰当表达和准确地理解”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恰当的语境,听者和说话者都不能自如地交流,更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所以,为了真正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思,我们不仅要知道句子的表面意思,也要根据语境得出其“言外之意”。例如:“今天下雨,有点冷”,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隐含不同的语用信息:

昨天晚上的天气预报不是很准。

你应该加件衣服。

我看你就不要出去了吧。

今天就不要洗被子了。

以上含意产生的不同语境条件并不难以想象,可见同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隐含或传达不同的信息,而这些不同的信息都是听话人语用推理的结果,他们显然不是语言形式直接编码的信息,而是必须要依赖语境条件。

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依据语境才能选择恰当的表达。

由于说话的言语语境的不同,在语意表达上就会有很大差异。谈恋爱要去花前月下,酒吧茶座,最好选个好地方。如果去一些不浪漫的场合,谈情说爱就很难。朱丽叶柔声地呼唤:“罗密欧,罗密欧,你在哪里?”他总不能瓮声瓮气地回答:“我在洗手间,亲爱的。”再例如有一句标语:“人口降下来,经济搞上去。”放在正常的地方,我们都能理解这是一句计划生育标语,而把这句话贴在火葬场,感觉就不是滋味了。这就是要求说话者注意言外语境,

只有依据语境才能选择恰当的表达,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

语境可以帮助语言形式精简和省略。

语境在语言的运用和交流当中,经常可以精简和省略,省却了很多言语的赘叙和不必要的麻烦,包括承前省、蒙后省和规约性省略。

例如:1)他一点也不觉得累。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3)售票员问:“票?”

例:1)“他一点也不觉得累”的前面省略了“他连续干了几个小时的工作”,属于承前省。2)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户,根据下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省略前面句中的“蟋蟀”,这样就不用反反复复地说,属于蒙后省。3)属于规约性省略,上车买票,约定俗成的事。

语境对语言具有协同和抑制作用

语境对语言具有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好比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到家里来做客。那天天气比较冷,客人有点轻微的感冒,你家里开着窗子。客人说:“今天可真冷啊!”你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一句普通的话,认为客人只是想告诉你天冷这个事实,那就错了。他实际上是在暗示你把窗子关上,这种暗示就是语境给这句话补充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例如: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句话例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

其次,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也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和组织上。一般的句子都不难理解,但有些句子,离开一定的语境,理解就会遇到困难。例如:在报摊前,说:“同志,两份电视报,一份‘北京’,一份‘中国’。”这句话很好懂,因为有“在报摊前”这个特定的场合,有“两份电视报”这个特定的上下文。假如只是孤立地说“一份‘北京’,一份‘中国’”,就很费解了。

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影响

语境使言外之意明确化

语用学理论说明人们在交际中常常通过语言表达言外之意,人们所说的并不一定是他们真正的意图,话语的功能也常与句子的形式不符。这时,交际者就要对语境进行认知和推理。听话者利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说话者的话语,建立新的语境假设,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获得话语的含义。

例如:A: 你喜欢橄榄球吗?

B : 我是新西兰人。

B 的话语给A 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使A 获得B 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 再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这个语境假设,这样通过对 B 明示的信息进行演绎推理,推断出B 的暗含意义:B 酷爱橄榄球。

语境使语义单一化、具体化。

语言中有不少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现象,易引起歧义。但在一定语境中出现的通常只是其中的一个意义。语境能够帮助消除歧义,对意义起到制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