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压技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液滤失机理 酸压效果评价方法
研究方法与灰岩类似,但结果 不尽相同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层 段:飞三段3081-3090m
▲酸 液:20%胶凝酸
▲实验条件:采用单级过酸
内容 温度 实验条件 80°
排量
压力 过酸量 过酸时间
5ml/s
1000psi 2.0升 400s
管线中的 剪切速率
初始缝宽
503-507 1/s
▲实验条件:采用单级过酸
内容 温度 实验条件 80°
排量
压力 过酸量 过酸时间
20ml/s
1000psi 2.0升 100s
管线中的 剪切速率
初始缝宽
1534.4-2097.2 1/s
4.02mm
反应前
反应后
导流测试后
实验一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的变化关系
70
导 流 能 力 ( u m^ 2 . c m)
反应历程
表面反应动力学
测定不同表面浓度的酸液与岩石的 表面反应速率关系数据。 ①酸岩表面反应控制判据
②酸岩表面反应动力学方程
表面反应动力学测定主要采 用表面反应控制判据,其基本思 路是当酸岩反应速率不再随酸液 流速的变化而变化时,反应进入 表面反应控制区。
影响酸岩反应速度因素
影响酸蚀形态及导流能力因素
30-1+4常 规 2mm 49-1闭 合 酸 压 4mm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闭 合 压 力 ( MPA) 60 80
●导流能力实验基本认识
▲在不同缝宽下(4mm,2mm)常规酸压产生的导流能力
有明显区别。实验1(4mm)和实验2(2mm)常规酸压 后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的变化形态基本相似:曲线一 般分两段,第一段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变化快,随着 闭合应力增加降低快,第二段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降 低逐渐变缓。但是明显可以看出4mm缝宽酸压后取得的 导流能力比2mm缝宽受闭合应力影响小,裂缝导流能力
导流能力模拟试验
增 产 技 术 方 法 优 选
储层潜在伤害分析
酸压前置液研究
酸岩反应速度测定
优 化 设 计 及 参 数 优 选
以往增产技术分析
工 作 液 体 系 研 究
酸 化 压 裂 材 料 评 价 优 选
现 场 质 量 控 制
现场实施及效果评估
1.4 酸化压裂与加砂压裂的关系
1、完全不同的两种工艺(传统增产措施)
影响酸蚀形态及导流能力因素
酸液类型 岩石矿物类型
酸浓度
温度 压力 注酸速度 注入酸量
注酸工艺
反应时间
酸液滤失机理
酸沿缝壁孔隙的滤失 酸沿缝壁微裂缝的滤失 酸反应产生蚓孔的滤失
降滤失的措施
加降滤剂(固相颗粒、气相泡沫) 增稠酸液 采用降滤工艺
TK403井压降数据分析结果
8.4 8.2 8 7.8 7.6 7.4 7.2 7 6.8 0 5 10 15 20 25
Â Ê Ï Ê Ë §µ ý
10^(-4)m/min^0.5
â Ô ±ä ² Ê Ê ¼
min
沙61井压降数据分析结果
混
类别 未 混 氮 气 酸 压 井
氮
气
井
酸
压
分
析
拟合滤失系数(m/min1/2) 0.000412 0.001340 0.000684 / 0.001132 0.001236 / / / 0.000961 0.000449 / / 0.000621 0.000651 0.000412 0.000453 / / 0.000534
混 氮 气 酸 压 井
1.2.2 白云岩与盐酸反应机理
酸岩反应过程
系统反应动力学研究
表面反应动力学研究(判据) 影响酸岩反应速度因素研究 影响酸蚀形态及导流能力因素的研究 酸液滤失机理研究 酸化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白云岩与盐酸反应机理
酸岩反应过程
复相反应 ①H+向岩石表面传质 ②H+被吸附于岩石表面 ③被吸附的H+在岩石表面反应 ④反应产物在岩石表面解吸 ⑤反应产物通过传质离开岩石表面 反应属于传质-表面反应混合控制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技术
(Acidizing Technology )
赵金洲 教授、博导
西南石油学院
主要内容
酸化压裂机理
酸化压裂工艺技术 酸化压裂数学模拟技术
1.1酸化增产原理
1.1.1基质酸化增产原理 1、酸液进入孔隙或裂隙与岩石发生反应,溶蚀 孔壁或缝壁,增大孔隙体积,扩大裂缝宽度, 改善流体渗流条件。 2、酸液溶蚀孔道或裂缝中的堵塞物,或破坏堵 塞物的结构使之解体,然后随残酸液一起排出 地层,起到疏通流道的作o
Fk=ks/ko
封闭油藏污染井示意图
ÔÔ±± ú ÔÔ 30 rs=0.20m 25 20 15 10 5 0 0 0.2 0.4 0.6 0.8 1 rs=0.5m rs=1.0m
rw=0.12m,re=250m
Fk
图 污染程度、污染半径对增产倍比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通过实验发现:闭合酸压比常规酸压更能取得较
好的酸蚀导流能力,且在高的闭合应力下导流能力
能够保存下,而常规酸压一般在高的闭合应力下失
效。所以在施工工艺中建议用闭合酸压,强化井附
近的导流能力,提高气井的产能。
1.3 控制酸化压裂效果的因素
控制酸化效果的因素
有效作用距离
酸岩反应速度 酸液滤失
裂缝导流能力
混氮气酸压降滤失作用分析统计
井号 TK404 TK405 沙61 TK304X 沙73 TK306 T436 TK422 沙86 平均 TK403 TK413 TK416 TK416 TK417 TK420 TK306-1 TK304X TK203 平均 混注液氮(m3) 0 0 0 0 0 0 0 0 0 /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
有显著改善。
●导流能力实验基本认识
▲在不同缝宽下(4mm,2mm)闭合酸压产生的导流能力
分析。由于所取岩心层位不相同,实验3(4mm、飞三 段)和实验4(2mm、长兴),所以不能对比闭合条件 下不同缝宽下的效果,但从导流能力形态上来看具有 相似性:导流能力在低的闭合应力下随着闭合应力的 增加降低缓慢,而在高的闭合应力下变化剧烈。说明 闭合酸压后在岩心表面确实形成了沟槽,闭合酸压对
降低反应速度,提高酸液效率,延长酸液有效 作用距离
技术关键:
酸液滤失机理 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研究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前置液酸压优化设计方法 酸液和压裂液的选择:配伍,粘度比,破胶返排 指进现象的产生和模拟--界面过渡带处理
酸 化 工 艺
按注入酸化工艺方式分:
普通酸(化)压
前置液酸压
酸 化 工 艺
交替注入酸压 闭合酸压 平衡酸压
分层酸化
暂堵酸化
2.2.1 前置液酸压工艺
原 理
先用高粘前置液压开储层或延伸储层原有裂 缝,后注入酸液,改善储层的导流能力和渗流 条件,使油气井增产。
前置液作用
压裂造缝降温降滤
2.02mm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反应前 反应后 导流能力测试后
实验二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的关系曲线
60
导 流 能 力( u m^ 2 . c m)
50 40 30 20 10 0 0 10 20 闭 合 应 力 ( MPa) 30 40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层 段:飞三段3081-3090m
▲酸 液:20%胶凝酸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闭 合 应 力 ( MPa) 60 80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层 段:飞三段3081-3090m
▲酸 液:20%胶凝酸
▲实验条件:采用酸压+闭合过酸,初始缝宽2mm
内容 实验条件
温度
排量 压力 初始过酸量 过闭合酸量 过酸时间 管线中的 剪切速率 初始缝宽
改善岩石的导流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导流能力实验基本认识
▲ 相同缝宽下常规酸压和闭合酸压的对比。通过
实验2(常规酸压,2mm飞三)与实验3(闭合酸压
,2mm飞三)的对比;导流能力得到显著的改善。
在40MPa时,常规酸压的导流能力几乎为零,而闭 合酸压仍具有63um^2.cm的导流能力,比常规酸压 零闭合应力下的导流能力还高。
Muskat 理论计算公式:
Js Jo F k log re rw log rs rw F k log re rs
Pe
其中:Jo---无污染地层的产能 re Js----酸化处理后的产能 Fk---污染地层和原始渗透率的比值,
k----地层原始渗透率,10-3m2 ks---污染带等效渗透率,10-3m2 re---泄油半径,m rs---污染带半径,m
污染地层:在污染半径一定时,污染程度由轻 到重,在酸化解除污染后,所获得的增产倍比值 也在逐渐增大。这说明基质酸化对存在污染的井 是极有效的。
无污染地层:进行基质酸化处理,效果甚微。
地层没有受到污染堵塞,一般不进行基质酸化 处理。
研究课题
储层伤害原因及伤害程度分析
1.1.2压裂酸化增产原理
1、酸溶蚀压开的人工裂缝,形成大大高于地层 原始渗透率的酸蚀裂缝,提高油气渗流能力。 2、酸蚀裂缝沟通高渗透裂缝带,扩大泄流面积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层 段:飞三段3081-3090m
▲酸 液:20%胶凝酸
▲实验条件:采用酸压+闭合过酸,初始缝宽4mm
内容 实验条件
温度
排量 压力 初始过酸量 过闭合酸量 过酸时间 管线中的 剪切速率 初始缝宽
80°
20ml/s 1000psi 1.33升 0.667升 267s 2044/s 4mm
80°
5ml/s 1000psi 1.33升 0.667升 267s 550 1/s 2mm
反应前
反应后
闭合后导流能力
实验三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关系
导 流 能 力 ( u m^ 2 . c m)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0 40 50 60 70 80
闭 合 应 力 ( MPa)
酸浓度 酸类型
酸浓度 酸类型 温度
岩石类型 酸液流速 面容比
同离子效应
粘 度 降滤剂
岩石类型 酸液流速 酸液用量 闭合应力
酸化压裂改造技术思路
酸压前储层评估 液体体系研究 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工艺优化设计研究
储层岩性及物性分析
深度酸压酸液体系
酸蚀矿物成分分析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天然裂缝发育方位
闭合酸化酸液体系
H2O+CO2+CaCO3
酸分子
岩面
滤失
系统反应动力学
对流和传质混合控制过程
系统酸浓度与系统酸岩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
表面反应动力学 表面反应控制过程 岩石表面酸浓度与酸岩表面反应速度之间的 关系
影响酸岩反应速度因素
酸液类型 岩石矿物类型
酸浓度
温度
压力
注酸速度 面容比 岩石表面性质 同离子效应
●导流能力实验对酸压工艺方法建议
▲由于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由于岩石的溶解性高,胶
凝酸与与岩石反应剧烈,在400s的时间内,酸液对
岩石产生明显刻蚀,并垂直过酸面穿透了1英寸后的
岩心。以上现象说明要改进酸压效果必须减缓酸与 岩石的反应速率,降低滤失速率,使得更多的酸液 达到深度酸压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完善酸液体系 ,实施多级交替注入。
●导流能力实验对酸压工艺方法建议
▲通过不同缝宽对比发现,宽缝比窄缝酸压后在相
同的闭合应力下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说明在施工
工艺中采取高排量比低排量在相同规模的用酸量上
具有较好的酸蚀导流能力。鉴于建南低孔,低透的 特点采用尽量提高酸液粘度、高排量、大液量、大 规模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导流能力实验对酸压工艺方法建议
2、使用的液体不同 3、形成高渗透裂缝的原理不同 4、对地层的适应性不同(酸压只用于碳酸盐岩储层) 5、增产原理相似 6、使用的施工工艺相似 7、使用的设备相似
2.1 碳酸盐岩酸化工艺分类
按酸化工作液类型分:
常规酸化 高浓度酸酸化 混合酸酸化 泡沫酸酸化 乳化酸酸化 胶凝酸酸化 降阻酸酸化 指进酸酸化 延迟酸酸化
3、酸液进入裂缝壁面孔隙或裂隙与岩石发生反 应,溶蚀孔壁或微缝壁,改善流体向裂缝渗流条 件。
4、酸液溶蚀孔道或裂缝中的堵塞物,或破坏堵 塞物的结构使之解体,疏通流道,恢复地层原始 渗透能力。
1.2 酸岩反应机理
1.2.1灰岩与盐酸反应机理 酸岩反应过程
反应式:2HCL+CaCO3
反应步骤:
1、酸至反应壁面的传递 2、表面反应 3、反应产物离开表面
反应前
闭合酸压后
实验四导流能力和应力的关系
导 流 能 力 ( u m^ 2 . c m)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闭 合 应 力 ( MPa) 60 80
闭合压力和导流能力关系 30-3+4常 规 4mm 30-2闭 合 酸 压 2mm
导 流 能 力 ( um^2.cm)
研究方法与灰岩类似,但结果 不尽相同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层 段:飞三段3081-3090m
▲酸 液:20%胶凝酸
▲实验条件:采用单级过酸
内容 温度 实验条件 80°
排量
压力 过酸量 过酸时间
5ml/s
1000psi 2.0升 400s
管线中的 剪切速率
初始缝宽
503-507 1/s
▲实验条件:采用单级过酸
内容 温度 实验条件 80°
排量
压力 过酸量 过酸时间
20ml/s
1000psi 2.0升 100s
管线中的 剪切速率
初始缝宽
1534.4-2097.2 1/s
4.02mm
反应前
反应后
导流测试后
实验一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的变化关系
70
导 流 能 力 ( u m^ 2 . c m)
反应历程
表面反应动力学
测定不同表面浓度的酸液与岩石的 表面反应速率关系数据。 ①酸岩表面反应控制判据
②酸岩表面反应动力学方程
表面反应动力学测定主要采 用表面反应控制判据,其基本思 路是当酸岩反应速率不再随酸液 流速的变化而变化时,反应进入 表面反应控制区。
影响酸岩反应速度因素
影响酸蚀形态及导流能力因素
30-1+4常 规 2mm 49-1闭 合 酸 压 4mm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闭 合 压 力 ( MPA) 60 80
●导流能力实验基本认识
▲在不同缝宽下(4mm,2mm)常规酸压产生的导流能力
有明显区别。实验1(4mm)和实验2(2mm)常规酸压 后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的变化形态基本相似:曲线一 般分两段,第一段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变化快,随着 闭合应力增加降低快,第二段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降 低逐渐变缓。但是明显可以看出4mm缝宽酸压后取得的 导流能力比2mm缝宽受闭合应力影响小,裂缝导流能力
导流能力模拟试验
增 产 技 术 方 法 优 选
储层潜在伤害分析
酸压前置液研究
酸岩反应速度测定
优 化 设 计 及 参 数 优 选
以往增产技术分析
工 作 液 体 系 研 究
酸 化 压 裂 材 料 评 价 优 选
现 场 质 量 控 制
现场实施及效果评估
1.4 酸化压裂与加砂压裂的关系
1、完全不同的两种工艺(传统增产措施)
影响酸蚀形态及导流能力因素
酸液类型 岩石矿物类型
酸浓度
温度 压力 注酸速度 注入酸量
注酸工艺
反应时间
酸液滤失机理
酸沿缝壁孔隙的滤失 酸沿缝壁微裂缝的滤失 酸反应产生蚓孔的滤失
降滤失的措施
加降滤剂(固相颗粒、气相泡沫) 增稠酸液 采用降滤工艺
TK403井压降数据分析结果
8.4 8.2 8 7.8 7.6 7.4 7.2 7 6.8 0 5 10 15 20 25
Â Ê Ï Ê Ë §µ ý
10^(-4)m/min^0.5
â Ô ±ä ² Ê Ê ¼
min
沙61井压降数据分析结果
混
类别 未 混 氮 气 酸 压 井
氮
气
井
酸
压
分
析
拟合滤失系数(m/min1/2) 0.000412 0.001340 0.000684 / 0.001132 0.001236 / / / 0.000961 0.000449 / / 0.000621 0.000651 0.000412 0.000453 / / 0.000534
混 氮 气 酸 压 井
1.2.2 白云岩与盐酸反应机理
酸岩反应过程
系统反应动力学研究
表面反应动力学研究(判据) 影响酸岩反应速度因素研究 影响酸蚀形态及导流能力因素的研究 酸液滤失机理研究 酸化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白云岩与盐酸反应机理
酸岩反应过程
复相反应 ①H+向岩石表面传质 ②H+被吸附于岩石表面 ③被吸附的H+在岩石表面反应 ④反应产物在岩石表面解吸 ⑤反应产物通过传质离开岩石表面 反应属于传质-表面反应混合控制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技术
(Acidizing Technology )
赵金洲 教授、博导
西南石油学院
主要内容
酸化压裂机理
酸化压裂工艺技术 酸化压裂数学模拟技术
1.1酸化增产原理
1.1.1基质酸化增产原理 1、酸液进入孔隙或裂隙与岩石发生反应,溶蚀 孔壁或缝壁,增大孔隙体积,扩大裂缝宽度, 改善流体渗流条件。 2、酸液溶蚀孔道或裂缝中的堵塞物,或破坏堵 塞物的结构使之解体,然后随残酸液一起排出 地层,起到疏通流道的作o
Fk=ks/ko
封闭油藏污染井示意图
ÔÔ±± ú ÔÔ 30 rs=0.20m 25 20 15 10 5 0 0 0.2 0.4 0.6 0.8 1 rs=0.5m rs=1.0m
rw=0.12m,re=250m
Fk
图 污染程度、污染半径对增产倍比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通过实验发现:闭合酸压比常规酸压更能取得较
好的酸蚀导流能力,且在高的闭合应力下导流能力
能够保存下,而常规酸压一般在高的闭合应力下失
效。所以在施工工艺中建议用闭合酸压,强化井附
近的导流能力,提高气井的产能。
1.3 控制酸化压裂效果的因素
控制酸化效果的因素
有效作用距离
酸岩反应速度 酸液滤失
裂缝导流能力
混氮气酸压降滤失作用分析统计
井号 TK404 TK405 沙61 TK304X 沙73 TK306 T436 TK422 沙86 平均 TK403 TK413 TK416 TK416 TK417 TK420 TK306-1 TK304X TK203 平均 混注液氮(m3) 0 0 0 0 0 0 0 0 0 /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
有显著改善。
●导流能力实验基本认识
▲在不同缝宽下(4mm,2mm)闭合酸压产生的导流能力
分析。由于所取岩心层位不相同,实验3(4mm、飞三 段)和实验4(2mm、长兴),所以不能对比闭合条件 下不同缝宽下的效果,但从导流能力形态上来看具有 相似性:导流能力在低的闭合应力下随着闭合应力的 增加降低缓慢,而在高的闭合应力下变化剧烈。说明 闭合酸压后在岩心表面确实形成了沟槽,闭合酸压对
降低反应速度,提高酸液效率,延长酸液有效 作用距离
技术关键:
酸液滤失机理 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研究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前置液酸压优化设计方法 酸液和压裂液的选择:配伍,粘度比,破胶返排 指进现象的产生和模拟--界面过渡带处理
酸 化 工 艺
按注入酸化工艺方式分:
普通酸(化)压
前置液酸压
酸 化 工 艺
交替注入酸压 闭合酸压 平衡酸压
分层酸化
暂堵酸化
2.2.1 前置液酸压工艺
原 理
先用高粘前置液压开储层或延伸储层原有裂 缝,后注入酸液,改善储层的导流能力和渗流 条件,使油气井增产。
前置液作用
压裂造缝降温降滤
2.02mm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反应前 反应后 导流能力测试后
实验二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的关系曲线
60
导 流 能 力( u m^ 2 . c m)
50 40 30 20 10 0 0 10 20 闭 合 应 力 ( MPa) 30 40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层 段:飞三段3081-3090m
▲酸 液:20%胶凝酸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闭 合 应 力 ( MPa) 60 80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层 段:飞三段3081-3090m
▲酸 液:20%胶凝酸
▲实验条件:采用酸压+闭合过酸,初始缝宽2mm
内容 实验条件
温度
排量 压力 初始过酸量 过闭合酸量 过酸时间 管线中的 剪切速率 初始缝宽
改善岩石的导流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导流能力实验基本认识
▲ 相同缝宽下常规酸压和闭合酸压的对比。通过
实验2(常规酸压,2mm飞三)与实验3(闭合酸压
,2mm飞三)的对比;导流能力得到显著的改善。
在40MPa时,常规酸压的导流能力几乎为零,而闭 合酸压仍具有63um^2.cm的导流能力,比常规酸压 零闭合应力下的导流能力还高。
Muskat 理论计算公式:
Js Jo F k log re rw log rs rw F k log re rs
Pe
其中:Jo---无污染地层的产能 re Js----酸化处理后的产能 Fk---污染地层和原始渗透率的比值,
k----地层原始渗透率,10-3m2 ks---污染带等效渗透率,10-3m2 re---泄油半径,m rs---污染带半径,m
污染地层:在污染半径一定时,污染程度由轻 到重,在酸化解除污染后,所获得的增产倍比值 也在逐渐增大。这说明基质酸化对存在污染的井 是极有效的。
无污染地层:进行基质酸化处理,效果甚微。
地层没有受到污染堵塞,一般不进行基质酸化 处理。
研究课题
储层伤害原因及伤害程度分析
1.1.2压裂酸化增产原理
1、酸溶蚀压开的人工裂缝,形成大大高于地层 原始渗透率的酸蚀裂缝,提高油气渗流能力。 2、酸蚀裂缝沟通高渗透裂缝带,扩大泄流面积
建30井导流能力实验
▲层 段:飞三段3081-3090m
▲酸 液:20%胶凝酸
▲实验条件:采用酸压+闭合过酸,初始缝宽4mm
内容 实验条件
温度
排量 压力 初始过酸量 过闭合酸量 过酸时间 管线中的 剪切速率 初始缝宽
80°
20ml/s 1000psi 1.33升 0.667升 267s 2044/s 4mm
80°
5ml/s 1000psi 1.33升 0.667升 267s 550 1/s 2mm
反应前
反应后
闭合后导流能力
实验三导流能力随闭合应力关系
导 流 能 力 ( u m^ 2 . c m)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0 40 50 60 70 80
闭 合 应 力 ( MPa)
酸浓度 酸类型
酸浓度 酸类型 温度
岩石类型 酸液流速 面容比
同离子效应
粘 度 降滤剂
岩石类型 酸液流速 酸液用量 闭合应力
酸化压裂改造技术思路
酸压前储层评估 液体体系研究 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工艺优化设计研究
储层岩性及物性分析
深度酸压酸液体系
酸蚀矿物成分分析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天然裂缝发育方位
闭合酸化酸液体系
H2O+CO2+CaCO3
酸分子
岩面
滤失
系统反应动力学
对流和传质混合控制过程
系统酸浓度与系统酸岩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
表面反应动力学 表面反应控制过程 岩石表面酸浓度与酸岩表面反应速度之间的 关系
影响酸岩反应速度因素
酸液类型 岩石矿物类型
酸浓度
温度
压力
注酸速度 面容比 岩石表面性质 同离子效应
●导流能力实验对酸压工艺方法建议
▲由于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由于岩石的溶解性高,胶
凝酸与与岩石反应剧烈,在400s的时间内,酸液对
岩石产生明显刻蚀,并垂直过酸面穿透了1英寸后的
岩心。以上现象说明要改进酸压效果必须减缓酸与 岩石的反应速率,降低滤失速率,使得更多的酸液 达到深度酸压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完善酸液体系 ,实施多级交替注入。
●导流能力实验对酸压工艺方法建议
▲通过不同缝宽对比发现,宽缝比窄缝酸压后在相
同的闭合应力下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说明在施工
工艺中采取高排量比低排量在相同规模的用酸量上
具有较好的酸蚀导流能力。鉴于建南低孔,低透的 特点采用尽量提高酸液粘度、高排量、大液量、大 规模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导流能力实验对酸压工艺方法建议
2、使用的液体不同 3、形成高渗透裂缝的原理不同 4、对地层的适应性不同(酸压只用于碳酸盐岩储层) 5、增产原理相似 6、使用的施工工艺相似 7、使用的设备相似
2.1 碳酸盐岩酸化工艺分类
按酸化工作液类型分:
常规酸化 高浓度酸酸化 混合酸酸化 泡沫酸酸化 乳化酸酸化 胶凝酸酸化 降阻酸酸化 指进酸酸化 延迟酸酸化
3、酸液进入裂缝壁面孔隙或裂隙与岩石发生反 应,溶蚀孔壁或微缝壁,改善流体向裂缝渗流条 件。
4、酸液溶蚀孔道或裂缝中的堵塞物,或破坏堵 塞物的结构使之解体,疏通流道,恢复地层原始 渗透能力。
1.2 酸岩反应机理
1.2.1灰岩与盐酸反应机理 酸岩反应过程
反应式:2HCL+CaCO3
反应步骤:
1、酸至反应壁面的传递 2、表面反应 3、反应产物离开表面
反应前
闭合酸压后
实验四导流能力和应力的关系
导 流 能 力 ( u m^ 2 . c m)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闭 合 应 力 ( MPa) 60 80
闭合压力和导流能力关系 30-3+4常 规 4mm 30-2闭 合 酸 压 2mm
导 流 能 力 ( um^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