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亚社会的变迁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玄奘 《大唐西域记》
第二节 南亚社会变革
• 一、村社制度 • 二、种姓制度
第二节 南亚社会变革
• 印度社会向封建时代的转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 其途径也多种多样。古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巨大不平衡性, 对中古印度社会的形成具有极大影响。首先,区域性特征极 为明显。古代印度文明大体上只是在恒河流域的某些地区得 到发展,并在此地区形成了孔雀王朝这样强大的国家政权和 先进的文化,而其他广大地区则相当落后,甚至还存在着原 始社会的残余。故而,印度次大陆进入封建社会的基本途径 就出现了恒河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和众多地区由 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两大类型。其次,王朝征服 战争与外族武装入侵相互结合,这一方面致使军事王公贵族 在新近建成的封建社会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统治地位,另一 方面也致使古代社会各种因素大量地留存下来。
第十章 南亚社会的变迁
(6——13世纪)
本章内容框架
• 引言 • 第一节 戒日帝国 • 第二节 南亚社会变革 • 第三节 南亚文化 • 本章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Baidu言
• 在中古时代,南亚次大陆仍是当时人类文明的一
个重要区域,而且其文明社会所涵盖的范围也以恒河 流域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温迪亚山脉以北地区素 为文化昌明地带,居住该地的民族多为印欧语系的雅 利安人;温迪亚山脉以南则较为落后,其居民主要是 达罗毗荼人;而其他民族部落还通过次大陆西北山口 不断进入印度。因而中古时代的南亚次大陆,民族成 分复杂,语言、宗教、风俗各异,但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形成了相对统 一的文化趋势。
【灿烂的印度文学】梵语文学在这一时间进入全盛阶段,其中戏剧成 就最大。5世纪伟大剧作家迦梨陀娑著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 等剧作,主要特点是人物生动饱满,情节细腻精致,直到今天仍为印 度人民所喜爱,并蜚声世界。此时的梵语故事集也很有水准,著名的 有《五卷书》和《嘉言集》等,其内容多通过生动的情节来讲述一些 治国安邦,为人处世之道。其中一些故事对后来的阿拉伯、欧洲的文 学都有影响。梵语文学的另一种表现体裁是小说,著名作品有《戒日 王传》、《十王子传》等。这些作品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印度 社会的生活,但因文字冗长、词藻堆砌、文体过于华丽而流传不广。
• 种姓成分的衍与种姓等 级细化
“若夫种姓,有四流焉: 一曰婆罗门,净行 也,……二曰刹帝利,王 种也,……三曰吠舍,贸 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 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 陇,勤身稼穑。”—— 《大唐西域记》
第三节 南亚文化
一、佛教与印度教 二、文化艺术
第三节 南亚文化
一、佛教与印度教
• 【佛教的衰微】5至7世纪,中国高僧法显、玄奘在访印求法 时,虽受到印度王公贵族的礼遇,但他们已经注意到佛教的 衰败迹象,寺院废弃,佛塔倾残,“异道甚多,僧徒寡少”。 佛教衰微的原因十分复杂。自阿育王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对 佛教优待礼遇,广大信徒奉献贡纳,使得佛教僧侣身处深寺 大庙之中,与社会民众愈来愈远,其说教理论也渐渐失去教 祖释迦牟尼时期的那种朴实无华,关注人生的风范。各宗各 派偏执一端,相互争辩不已,使佛学愈发抽象、艰深、晦涩。 而对社会的巨大转变却未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信徒日散, 香火难以为继。结果在外邦异域广泛传播的佛教,在故乡本 土却陷入衰落的困境之中。
• 印度教认为人生目的有四,即法、利、欲和解脱。
• 印度教所崇拜的主体有三:创造之神大梵天、保护之神 毗湿奴、破坏之神湿婆。
• 印度教不是由某个教主所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社会 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宗教信仰,因而所崇拜的神 衹多种多样,并随派别的不同而各有区别。这种典型的 泛神、多神崇拜,同印度7世纪之后长期割据造成的多元 政治局面相适应。同时,它又广泛吸收和消化各地民间 的信仰崇拜,因而拥有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辉煌的石窟艺术 (埃洛拉石窟)
• 自然科学(天文、医学、数学方程圆周率)
• 学术中心
5至11世纪的印度有两大学术活动中心:一是 北印度摩揭陀城的那烂陀寺,它创建于5世纪,到 戒日王时代已发展成一座宏伟的佛教寺院和佛教 最高学府,僧徒主客常有万人。研习的科目既有 佛教因明、声明之学,也有医方术数等自然科学。 当时中国、朝鲜、中亚和东南亚的大批留学生曾 在此留学求法,进行各种文化学术研究。中国名 僧玄奘、义净等人也曾在此就学多年。同那烂陀 寺院齐名的另一学术中心,是南方的建志学院, 主要向东南亚各国传播印度文化。
二、种姓制度
古老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变革过程中不仅未见衰亡,而且 随着封建关系的演进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古代印度社 会中的种姓,原本称作瓦尔那,最初只具有区别征服者与被征 服者的功用。后来,婆罗门阶层创造出四大瓦尔那之说,添加 了职业差别的色彩和社会等级的含义。进入中古时代之后,瓦 尔那一词渐不通用。其原意是指“生”或“种”的阇提一词开 始流行。种姓制度的发展同中古印度特定的社会发展不平衡状 态的密切相关。国家政权对诸多原始部落发动的战争、征服, 形成了人种、民族、部落之间的统治服从关系;社会分工的发 展,各经济部门的专业化,形成了不同的行业集团;此外还有 语言、宗教、风俗上的分裂等等都使中古时代的种姓制度日益 强化,数量越来越多。种姓与职业有关,种种名目不一的种姓 集团,反映出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但是,种姓等级和阶 级又不完全一致。
梵天
毗湿 奴
湿婆 神
二、文化艺术
【吠檀多派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成就主要体现为吠檀多派唯心主义 哲学体系的创立与发展。7、8世纪之交,印度哲学大师商羯罗从哲学 角度对吠陀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存在的唯一实体是“梵”,它 是唯一不生不灭,无所不在,具有无穷创造力的宇宙精神。而现实的 大千世界却是不实在的,仅为一种幻想而已。人们称商羯罗的这一学 说为“不二论”,它为印度教基本教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印度教的兴起】就在佛教败落的同时,印度教悄然兴起。 从一定程度上讲,印度教是古代婆罗门教同佛教长期融合 所导致的一个结果,但由于印度教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传统 多源自古老的婆罗门教,故又称新婆罗门教。8、9世纪, 著名宗教大师商羯罗(788—820年)发起改革运动,创建 四大寺院,整顿印度教的思想体系和寺院法规,废止了残 忍野蛮的人祭,终使印度教趋于定型,并彻底取代佛教, 成为印度社会的主导宗教。
一、村社制度
早在古代时期,印度社会发展中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由 氏族公社演化而来的农村公社的长期存在。而在进入中古时代之后, 这种被称为那多的村社组织依然存在,构成了印度中古社会组织框架 和封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村社在经济上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并有自己的管理组织。 故而它既是一种公社自治机构,也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各个村社 的内部事务,如税收征缴、某些纠纷的处理、案件的审理、公共工程 的举办等,通常由各个家长组成的全体会议来决定。印度王公们常常 是将整个村社的土地,连同村社成员一道封赐给贵族和寺院。
个王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宗教宽容。 (法 显《佛国记》)
• 《佛国记》
二、戒日帝国
• 【戒日王】坦尼沙原为从属于穆里克王国的一个 小邦,其君主普西亚布蒂统治时期,获得独立。 606年,曷利沙·伐弹那继承坦尼沙王位,史称 “戒日王”(606—647年在位)。即位之后,戒 日王便亲率大军“自西徂东,征战不臣”。历经 六年“兵不释甲,象不卸鞍”的连续征战,终于 征服了北印度诸国。612年,戒日王将坦尼沙与 穆里克合并,建戒日帝国,定都曲女城(卡瑙 季),但是其属地远远不及笈多王朝广大。
5至7世纪,印度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但古老的村社制度仍旧留存下来,构成当时社会的基层组织结构。封 建制度与村社制度的牢固结合,构成印度中古社会的一大特征。
“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惟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 欲往便往”,“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国宅、 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 绝”。——《佛国记》
第一节 笈多、戒日帝国
一、笈多王朝 二、戒日帝国
第一节 戒日帝国
• 一、笈多王朝
3世纪以后,强盛一时的贵霜帝国渐趋衰败,国势日蹙。 南亚次大陆北部脱离贵霜统治,分裂为诸多小国。4世纪初, 位于恒河流域中游的摩揭陀地区的小邦笈多的实力逐渐强盛。 旃陀罗笈多一世,通过与著名的犁车部族联姻,继承了华氏 城(今巴特那)一带的统治权。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 起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的崛起,开启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文明 的帷幕。
那烂陀寺
建志庙宇 (千庙之城)
思考题:
• 1. 简述南亚社会变迁与种姓制度内容的新变化。 • 2. 简述印度教兴起的缘由与基本主张。 • 3. 简述中古南亚文化的成就。 • 4. 简述中古南亚封建社会制度与村社的关系。
本章小结
在中古时代,南亚次大陆仍是亚欧大陆诸种文
明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世界。在延续古代传统中, 又发生了众多变化是中古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早期发展变革的 基本线索,着重描述了笈多、戒日两大帝国的兴 衰,古老的村社组织同中古封建制度之间的关系, 古代种姓制度在中古印度社会中进一步演化与变 迁,以及佛教逐渐衰微,印度教兴起、其各个主 要教派概况等内容,就它们各自对南亚社会发展 的功用和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同时也对中古时 代印度文化在哲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辉煌成 就做了简要介绍。掌握和理解这些历史内容对于 认识中古时代南亚文明极为重要。
380年,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380—414 年在位),史称“超日王”,其在位期间,笈多王朝国势达 及鼎盛。他集中国力,继续拓展国土,西至阿拉伯海,南抵 德干高原,控制了北印度东西海岸的繁荣城市和港口,并迁 都华氏城。笈多王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体制,全国划分为 若干省,省下辖县。各地总督多由王子或其他皇亲担任。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