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空间到流动空间-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实证与思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en Feng.,Wang Xia., et al.,2013
基于金融企业布局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研究
尹俊、甄峰,2011
基于物流企业网络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研究
董琦、甄峰,2013
• 上海是长三 角地区影响 力最大的 “核心”, 除浙江省的 湖州、绍兴 等6座城市外, 其余15座城 市的首位联 系都指向上 海。
新的技术进步对“流空间”的修订——从流空间 到流动空间 移动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技术,促使基于定位的移 动社会网络越来越普及,加之高速铁路真正实现了 人的高速“流动”,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 (RFID)、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的物联网 产生,空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流空间理论面临着 进一步的修订完善,这对区域空间结构赋予了极具 生命力的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
29
东部地区内部联系图
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联系图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联系图
中西部地区联系图
陈映雪、甄峰,2013
对人流活动的探讨
吴康、方创琳、赵渺希、陈晨,2013
基于高速铁路的区域流动空间研究:以 沪宁地区为例(翟青、甄峰,2013)
• 采用调查问卷对沪宁高铁沿线出行人群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商务人群占据着较大的出行比例,并且较高的票 价制约着通勤行为的发生。 • 本文以医疗器械行业某跨国公司在中国南京销售团队 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信息技术、交通技术对商务 出行的影响。 • 与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商务工作模式正在显 现,并形成一种全新的混合空间:商务出行已经成为 是商务活动必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商务出行时 间的使用效用的比率正在大幅度提升;商务活动时空 破碎化,商务活动部分发生在地理空间,部分发生在 网络空间,个人依赖信息技术制定行为决策。
2013经济和城市地理研讨会
23/11/2013
上海
从流空间到流动空间:中国城市群发展 的实证与思考
甄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发展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全球流动,进而创造了更 多的连接和相互依赖,也加强了地方优势。 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移动 互联网终端和业务日益丰富,云计算、物联网等正 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 的时空交换,使得城市生产与居民活动范围持续扩 大、类型更加复杂,并促进了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 进而改变着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格局。
新流动范式出现 近几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新的流动范式, 包括人类学、文化研究、地理、移民研究、科技研 究、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交通研究(John Urry,2004;Mimi Sheller, John Urry,2006)。 地理学家提出:新的时空协调模式(Mei-Po Kwan, 2007,Wang,2009)
The pattern of China's city network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space 甄峰,王波,陈映雪(2012)
The posi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s city network
甄峰,王波,陈映雪(2012)
刘瑜(2012 )利用街旁网的签到数据反映中国城镇群的分布特征。 基 于 网 络 签 到 信 息 的 中 国 城 镇 群 分 布 特 征
China’s urban hierarchy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search Wang Bo., Zhen Feng., et al(2013,submitted)
移动信息技术和高铁技术的耦合促使“流空间”向 “流动空间”转型,人的流动是其根本所在。居民信 息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带来的流动性增强会对居民出行 行为、购物行为、娱乐行为等产生影响。这种个人活 动形成的空间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再共同形成全新的 城市群空间。 创意阶层对于区域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这也符 合了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但如何避免空间的精英 化,为不同阶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对于 区域政策的设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沪宁杭沿线城市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 强、人力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在高铁和移动信息技 术作用下,最有可能在中国率先成长为高度流动的智 慧区域,这也是引导今后城市间产业合理分工,人员、 资金等要素流自由流动的必然要求和保障。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空间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中国的 城市群在发展模式上存在着简单化和粗放式发展,规模持续扩 张,网络关系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而当前对城市群的研究来看, 在其内部成长机理分析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
王丽、邓羽、牛文元,2013
思考: 城市群是城市间的相关关系的空间与功能表达,从“要 素流”分析转向“流动空间”分析,将可能更好地去识 别和判断城市群,进而给出更有针对性的规划与政策引 导。 大数据的最大贡献在于相关关系的解释,它的出现则为 城市群的研究提供了最佳的工具与渠道。重点可围绕居 民活动和企业经济联系去展开。
流动空间的特征: (1)个人的流动性。人的流动性是流动空间的核心所 在,其表现就是个人的活动空间。 • 高铁等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 • 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增加; • 汽车拥有量导致居民机动化水平提高 • ICT使用增加了城市居民获取及接近工作岗位的 能力;
(2)企业流动性:技术的溢出、人才的流动、频 繁的商务出行、移动办公。如微软中国总部研发 人员,频繁往返于中国-西雅图,流动性非常强的。 (3)公共服务的流动性:基础设施的高效整合; 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促进了功能的整合与提升,进 而促进了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
2.流空间理论及其变化——流动空间的探讨
经典的流空间理论 Castells (1985, 1989)设想了一个由计算机网络所创造新的 生产与管理空间,即流空间(space of flows)。他从技术决 定论出发,认为流空间将取代场所空间。
桠溪镇
Castells(1996)区分了流空间和场所空间,并提出了流空 间由三层构成:第一层由电子脉冲回路所构成(微电子、远程 通讯、计算机加工、广播系统等),它促使了一种无场所的非 地域化和自由型的社会;第二层是由其节点和枢纽所构成,促 使了一种网络,连接了具有明确的社会、文化、物质和功能特 征的具体场所;第三层指主导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它促使 了一种非对称的组织化社会。
对以人为主体的流动空 间的研究将会愈发重要。 大数据将在其中发挥巨 大作用。
基于位置数据的校园空间活动模拟可以分析学生对校园各功能区的利用率,并提出 优化方案 。
饭堂
鼓楼校区
鼓楼校区空间使用强度 校园超市 图书馆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空间使用强度
4.结论与讨论
文章对西方学者提出的流空间进行了理论分析, 将其拓展到以人为本的“流动空间”,并对流动 空间的特征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仍然是以要素“流空间”的 研究为主体,强调以人为主体的“流动空间”的 研究对于理解我们当前的空间转型有着重要的理 论与实践价值。 论文梳理和总结了已有的企业网络、微博网络的 研究成果,认为流动空间的构建对于中国城市群 发展至关重要。
流动空间的构建
可能性 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协同:ICT与高铁技术、物联网与 传感器; 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日益重要——劳动力流动发生改变;研发与创 新网络的建设 个人及群体日益得到关注,基于社交平台的个人社会 网络扩展; 流动时空观和流动区位观: 由固定区位转向流动区位。空间不再是以静止的、封 闭的特点被小范围使用,而是在高铁连接的大区域尺 度中的流动和共享,从而促使人们形成流动的时间空间观和流动区位观; 规划的引导与空间管制 基础设施的整合与超越,强调交通节点、大的就业中 心、商业中心及其他跨界空间功能单元的枢纽作用; 从空间位移到智慧出行。
长三角经济区城 市网络关注度研 究(熊丽芳,甄 峰,2012)
河北中等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竞争力时空变化(潜力发展县市)
经济流
信息流
交通流
金融流
县(市)“流”分析——“关系等级”确定其在城市网络中的格局及地位
11地市及整合县(市)
15中等城市及整合县(市)
41个重点培育县(市)
微博社会空间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
评价:新技术的出现,为流空间的研究注入了动力, 但流空间的研究如果不能将人这一活动主体纳入,它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流动空间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已有使用。但当前 国内的学者所谓的流动空间大都是Castells的流空 间(Space of flow)。 流动空间是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 息流等要素流动而建立起来的空间(组织形式),其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流线和快速交通流线为支 撑,创造一种有目的的、反复的、可程式化的动态 运动(沈丽珍,2010)。 因此,需要对流动空间加以重新解释和正名。
变化的时间使用和增加的流动性; 变化的现有城市节点的使用; 家庭和工作之间边界的模糊;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以及向个人间连接的转型, 个人之间互动的空间结构和过程在当前的移动通讯时代变 得更为复杂。
与此同时,地理、计算机、社会学等领域,开始采 集流数据对流空间进行分析、模拟与可视化。传统的 “要素流”分析不再变得虚拟,正在与实体空间一步 步走向结合。 日内瓦手机通话流量图(1周)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City Network Pattern Based on Producer Services
Taylor “Interlocking Network method”. producer service enterprises. producer services: banking, securities, insurance, accounting, law, management consulting, advertising, logistics, real estate (agent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T
人类社会正在由一个高速流时代进入一个高速流动 时代:空间的流动性得以极大地加强,但我们关注 的重点不是“流”本身,而是承载着多种“流”的 人及人群。
流动空间内涵的理解
流动空间是场所空间(地理空间)与流空间 (网络信息空间)的结合与作用表达; 人的活动是流动空间的主体,其实质就是人的 活动空间; 流动空间是信息密集型、功能复合型、创新高 效的空间单元; 流动空间对于当前僵化的地理空间格局起着润 滑与重新塑造的作用。 整合、协同、高效、创新
这意味着:Castells(1996)将流空间从纯粹的虚拟技术空 间扩展到地理空间与社会网络尺度,社会精英的作用被强调了。
评价:流空间的出现对于以地理距离为基础与核心的地理学 和空间经济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众多研究文献中, Castells的流空间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对于我们 理解网络信息空间与地理实体空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Castells(1989,1996)所提的流空间(Space of flow)也 强调了城市节点的价值,强调了无疑为全球化、信息化影响 下的城市网络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与重要出发点。 Peter Taylor(2004)提出了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其主要创新 就是基于流空间,以关系替代结构推动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 以“中心流理论”替代“中心地”理论,解释了世界城市网 络的形成机制与特征。Taylor团队近些年来一直通过全球生 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布局去分析和研究世界城市网络。
3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实证研究
国内对城市群的研究成果丰富,近些年来,基于流 分析的成果也不断出现。 企业网络:跨国公司(武前波、宁越敏,2012); 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流动空间的打造至关重要。 个人网络
基础设施网络
汪明峰等(2006)基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提供 了中国最大的四个互联网运营单位的五大骨干网络结构数据 ,运用网络分析法,来分析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和 节点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