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风险管理学
考生姓名:刘华兵考生学号:*********** 学院:建管学院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生成绩:
任课老师(签名) 向鹏成副教授
考试日期:2011 年6 月16 日
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研究
摘要: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和私人资本,实现杠杆效应,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当中。但是PPP项目也存在着许多与传统项目所不同的风险,本文就以PPP项目为背景,研究其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担机制以及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PPP、风险分担、风险管理
Abstract: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s an important public infrastructure project financing model which can take advantage of government funds and private capital to achieve leverage. 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various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But there are many PPP project risks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ones,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PPP project researches risk factors, sharing mechanism, and response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Key words:PPP、Risk-sharing、Risk management
1、国外研究现状
自1992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PPP概念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对PPP这种融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伴随着PPP模式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里十多年的应用,由于PPP项目融资模式具有投资大且融资杠杆比例高、参与者众多、建投资期长、涉及层面广以及风险因素复杂多变等特征,使得PPP项目风险管理问题成为定项目成功的关键。
为此,国外学术界对PPP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积极广泛地探讨,就笔者目前搜集的文献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采取实证分析的形式,集中围绕在PPP项目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担等方面。
在风险评估方面,不少国外学者运用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NPV-at-risk(基于VaR法原理,即在险价值法)等方法,通过计算这些风险因素对项目评价指标(如NPV、IRR等)的影响程度,积极探讨了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结果。
Darrin Grimsey与Mervyn K.Lewis在将PPP项目风险因素分为九类(包括融风险等)的基础上,以苏格兰废水处理厂项目为例,从项目主要参与者——项目发起人、政府部门以及贷款银行的角度运用敏感性分析以及蒙特卡洛模拟法对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1]。
Ye S D.Tiong R L K.在其文献中将VaR法(Value-at-risk,在险价值法)借鉴用到PPP 项目评价指标NPV中,得到了求取基于一定置信水平下NPV值以评价项目风险的方法——NPV-at-risk法,即如果给定置信水平下的项目NPV计算大于0,则项目可行[2]。
在此基础上,KE Yongjian,WANG Shouqing等将NPV-at- risk法拓展运用到其他风险评价指标如IRR、累计债务覆盖率SLR等,完善了项目风现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3]。
风险的合理分担与否,是决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外学者从风险分担概念、原则、风险分配框架以及风险分担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Martinus在其文献中提出了风险分担的概念,同时为最佳风险分担时间的确定提供了多种分担方案。其中总结了项目参与者确立风险分担的条件:风险应该由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来承担;所有参与者须正确识别、评估各项风险;参与者须有技术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参与者须有经济能力承受风险带来的后果或阻止风险的发生;参与者须愿意承担风险[4]。
Loosemore M在其文献中基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PPP项目风险分担原则和依据,并重点阐述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5]。
Li Bing,A.Akintoye等在将PPP项目风险分为宏观风险、中观风险以及微观风险的基础上,即宏观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
重大有影响力的经济事件、融资市场不健全等)、法律、社会以及自然风险,中观风险包括项目选址、融资、设计、建设、运营风险,微观风险则包括关系风险第三方相关者风险等,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英国PPP项目风险分担偏好进行实证分析,按照不同参与者愿意承担风险的问卷统计结果比例(基于50%的概率原则)得出了哪些风险应由私人部门承担、哪些应由政府承担、哪些应由双方共同承担以及由项目特定环境决定的风险如何承担[6]。
m,D.Wang等在其文献中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专家经验和已有风险分担理论成果,建立了PPP项目风险分担量化模型并给予了相应的实证分析[7]。
R.ScottFosler和ReneeA.Berger(1982)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美国7座代表城市中政府吸引私营部门的参与以更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做法,指出应该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特点,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公私协作模式[8]。
HarveyBrooks、LanCeLiebman,eorinSChelling等(1984)则主要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公私协作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恰当评估私营部门的合适参与程度以兼顾公平,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还对跨国公司以公私协作方式参与不发达国家公共基础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9]。
鉴于传统模式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存在的弊端,1992年,为了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解决公共服务的资金匮乏和公共部门缺乏有效性和资金效率低等问题,英国当时的大臣肯尼斯·克拉克首次提出PPP的概念,并于1993年11月出版了手册《新突破》,其副标题是“面向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从此废除了最初严格限制私营资本进入公共领域融资的规定,为私营部门参与政府融资消除了政策和法律的限制[10]。
伴随着PPP模式在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术界关于PPP融资模式的研究也进一步扩展到PPP模式风险问题的研究。PeterMoles与GeoffreyWi11iams对英国的SkyeBridge项目采用私人部门融资方式时项目相关方的风险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银行的主要风险是当项目面临困境时会影响到银行的名声,私人投资者的风险是项目完工后是否能达到预期的业务量、政府能否实现回报率的承诺,他们的研究仅停留在风险识别阶段[11]。
Jonathan P.Doh与Ravi Ramamurti认为同样是公用事业项目进行民营化改革,有的可以取得成功而有的却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是政府没有正确地进行定位。他们认为,在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是政府既要充当发起人,又要充当一个消费者,同时还必须充当一个规则制定者,他们主要是从政府角色的角度识别PPP模式下公用事业项目的风险[12]。
Patrick T I Lam分析了在公用事业领域采用BOT方式的时候存在风险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他认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将风险分担给项目相关方,成功地对风险进行管理是公用事业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