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析第5段:(荷上月色) 1、齐声朗读第5段。 2.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 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 什么特点? 明确:叶子、荷花、树,写出月色朦 胧飘渺的特点。 3.用“—”划出描写月光的动词,并说明 用这些词语来写的好处。
(1)泻 ——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 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 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 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 一个安谧的氛wk.baidu.com,意境相当优美。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 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 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 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著名长诗:《毁灭》(1923) 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 春》 《背影》《荷塘月色》。 散文诗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6.作者此处的景写得“幽僻”,而“荷塘月 色”之景又写得“素淡朦胧”,这说明作者的 心情有无变化? 这种心情的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 荷香月色好了”这说明作者的心情由哀变得喜。 由情与景的结合看,这种喜也只能是淡淡的喜 悦。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7.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文中 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明确: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全文的感 情基调
三、总结 作者游荷塘是起因于心里“不宁静”,写“荷塘月 色”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想暂时忘却忧愁,偷得片 段的逍遥,然而蝉声蛙声又使作者“不宁静”起来。作 者自然而然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但古代江 南采莲的欢快场面,却只能想想而已,因而就更加重了 内心的“不宁静”。 文中所提及的《西洲曲》是作者与采莲女的思想共 鸣:同是满腹的忧愁,同是置身莲花荷香之中,同是借 景消愁愁更愁。而采莲女的愁与作者不同,采莲女的愁 是男女的离别之愁,而作者的愁是忧国忧民的国愁。 全文明写了荷塘月色、江南采莲、南国忧思,暗写了 一个担忧着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志士焦虑的心志,表现 出一个民主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全文风格委婉含 蓄。
题解
从课题来看,本文属于哪类散文?作者写 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哪些段 落?(由分析题目的短语类型入手) 本文属于写景散文,重点写了荷塘和月色,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构成了一幅美丽清新的自然风景画,体现 在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景物分析(分析第4~6自然段)
△各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5段写荷塘上的月 色;6段写荷塘的四周。 (一)分析第4段:(月下荷塘) 1、女生朗读第4段,其余同学要求用“-” 画出它所描写了的景物,并思考作者写的景 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和流水。定点观察,远→近,上→下,静→ 动。
8.从荷塘出来,作者为什么写到“江南采莲” 和“西洲曲”?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采莲赋》:少男少女在荷塘那种纯纯的感情, 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非常有趣而且美好的,然 而作者却在叹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 受了。” 明确:作者借描写古代江南采莲的热闹欢快, 表现了对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和对黑 暗现实的不满。
二、分析课文 作者所描写之景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素淡朦胧 1.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此处景的特点 是什么。(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语) 明确:“幽僻” 2.作者此处之景写的如此幽僻,说明作者的心 情是怎样的? 明确:哀愁 3.这种“哀愁”是不是浓烈的呢?那是怎样的? 让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体会分析进行概括。 4.作者的心情为什么是“哀愁”的?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格多 侧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读品味课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 2.把握重点字词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了解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 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 11月22日),卒于1948年8 月12日。他有一篇散文叫 《我是扬州人》,但其实 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 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 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 籍,则是诞生过鲁迅、蔡 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 人的绍兴。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 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 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 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 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不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开篇所说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流露出的那种不安的情感是 否就在这月色下、这荷塘上消融了呢?作者的心绪又会 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课下再次学习这篇文章,来 寻找一个答案。
四、知识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 情呢?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 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似 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李白《花间独酌》)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 塞诗》) 9.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史良《春山夜月》)
5.作者只交待了“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 呢?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 什么事情?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 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 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法西斯 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 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 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 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 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 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 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画面是—美丽的
荷塘月色 气氛是—宁静的
格调是—雅致的
荷花端庄清静,自古就有“花中君子”之美 誉,自古以来,借描写荷叶、荷花来抒发思想感 情的诗文俯拾皆是,像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但是因为作者的生活经 历、审美情感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笔下所描绘的 同一事物也不尽相同。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 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 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在《荷 塘月色》中,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采莲赋》的翻译:漂亮的少年、美貌的 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 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 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 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 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 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 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 罗裙。
《西洲曲》:一幅生气盎然的少女采莲图,和 风日丽,荷叶盈盈,荷花灼灼,采莲的少女们 在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对心上人如水的思念, 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图景啊! 作用:写《西洲曲》是借写采莲女无期的别离 之愁,抒写心中无尽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形成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 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2.朱自清将清华园中一个普通的荷塘描绘的秀 美静谧,令人神往。这源于作者的想象力,试 就“圆”这一图形的某一特性入手,展开想象, 说明一个人生道理。
外表的圆满并不能掩饰其内部的空虚。
能把自己的终点和起点联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 ——为人处世要善始善终 在事业的圆中,以目标为圆心,以努力为半径, 远的大小总与半径成正比。 ——努力与成功的关系。 同样一条直线,贪婪的人把它无限延伸,谦虚的 人把它曲成一个圆。 ——赞谦虚鄙贪婪
2.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 么修辞? 【博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 同描述同一个事物的修辞方法。其通过不 同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表现同一事物 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征。 【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 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 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 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三)分析第6段:(荷塘四周) 1.这一段景物描写的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 是什么? 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 2.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 还是明一点?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3.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 4.“我什么也没有”中的“什么”指代的内 容是什么?
(2)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 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 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 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3)洗——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 和而又鲜艳欲滴,从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 净。 (4)笼——《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 ,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 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