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有形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针对我国31个省区的对外贸易水平,采用28个对外贸易的指标,对对外贸易省区进行分类,并对它们的特征、形成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区域性对外贸易战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对外贸易地区差异因子分析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们选取1999-2002年的panel数据,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等28个变量建立指标体系。包括:进出口总值(x1)、进出口同比增长率(x2)、出口总值(x3)、出口同比增长率(x4)、进口总值(x5)、进口同比增长率(x6)、外贸依存度(x7)、出口增长弹性系数(x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x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x10)、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x11)、对外贸易占国内外贸易总额的比重(x12)、出口初级产品比重(x13)、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x14)、进口初级产品比重(x15)、进口工业制成品比重(x16)、国有企业出口总额(x17)、国有企业出口同比变化率(x1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x1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比变化率(x20)、其他类型企业出口总额(x21)、其他类型企业出口同比变化率(x22)、一般贸易出口总额(x23)、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变化率(x24)、加工贸易出口总额(x25)、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变化率(x26)、其他贸易方式出口总额(x27)、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同比变化率(x28)。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及因子的专业意义解释
通过提取因子得到:F1在X1、X9、X10、X19、X25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进出口总额因子。F2在X2、X4、X8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发展因子。F3在变量X13、X14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出口商品结构因子。F4在变量X15、X16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进口商品结构因子。F5在变量X18、X22、X26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发展因子。F6在变量X20、X28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外资企业及其他贸易出口因子。
因子得分的结果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对6个主因子计算其因子得分,并以各自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平均求和得到综合得分F和名次,然后根据名次分类。
因子得分的线性组合模型为:
F1=0.091X1+0.007X2+0.095X3-0.009X4+0.083X5+0.025X6+0.007X7-0.006X 8+0.099X9+0.107X10+0.089X11-0.038X12+0.032X13-0.032X14+0.015X15-0.015X 16-0.038X17-0.003X18+0.134X19+0.001
X20+0.152X21+0.009X22-0.038X23-0.003X24+0.134X25+0.001X26+0.152X2 7+0.009X28
F2-F6的分子得分线性组合模型同F1类似,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综合实力得分表达式为:
F=(45.197F1+14.243F2+8.847F3+7.745F4+5.267F5+4.598F6)/85.897
结果分析
从综合得分看,我们可以将31个省区分为五类: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实力稳居第一位。江苏、上海、浙江、四川、山东、福建、天津、北京、甘肃、辽宁这10个省区可划为第二类。它们的综合得分与广东的差距较明显,但总体来看仍属于靠前的水平,得分均为正数。从地理位置上看,除北京、甘肃、四川外,其它省区都处于沿海地区,有着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利地理条件和政策环境。这10个省区分别处于辽东半岛地区、山东半岛地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闽南三角地带等我国几大经济核心地区。这些省区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雄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全国对外贸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三类包括青海、海南、河南、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湖北、宁夏九个省区,综合得分在-0.00343~-0.19856之间。主要处于东北及中部内陆地区。其次是重庆、江西、湖南、安徽、云南、陕西、广西七个省区。它们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综合得分较前一类又次之,各主因子得分排名也居中。最后是新疆、贵州、西藏和内蒙古,它们的综合得分在-0.49~-0.72之间。这四个省区地处我国北部、西北、西南边疆地区,边境贸易是其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进出口贸易对象除了美国、日本、香港等大部分省区都共有的贸易对象外,就是由其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蒙古、俄罗斯、缅甸等与我国接壤的国家。
进一步分析各类省区的主因子平均得分及其类别特征可以看到,广东作为对外贸易的排头兵,主要突出体现在F1、F5和F6上,尤其是进出口总额因子F1上。广东省2001年进出口总额为17649469万美元,是该项变量排名末位的西藏的1899.63倍,占所有第二类省区2001年进出口总额总和的61%多。另外,广东省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其他企业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其他贸易出口方面同比增长较大,成效显著,说明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在企业结构、贸易方式上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稳定。但在发展因子F2、进出口产品结构因子F3、F4上得分为负。其中,发展因子得分最低,为-0.39615,这主要是由于基数过大,高速发展困难。
第二类省区在各项主因子上得分差距不大,较均衡。其中,发展趋势较明显,在外资企业和其他贸易方式下的出口增长是得分最差的一项。这类省区数目最多,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稳定,是支持全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上海是对外贸易总额最大的地区,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四川、甘肃虽在F1上得分不高,但发展最快,这也是它们能挤身第二类的主要原因。其余各省如江苏、山东等,各项因子得分都排名较靠前,综合实力较高。
第三类省区的突出特点是对外贸易总体实力居全国中等水平,但发展因子得分高,因而可以定性为外贸成长型省区,后发优势及潜力巨大,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弱势在于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F3、F4得分为负。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类省区处于东北、中部和南部地带,总体上比较分散但局部相对集中,如黑龙江、吉林、山西处于北部内地,区位环境类似,在主要进出口产品和贸易对象上有一定相似性。
第四类省区出口商品结构上优势明显,工业制成品比重高;外资企业出口增长率均值较大,这与该类省区引进外资力度的加强是密切相关的。其中,重庆、广西、云南地处西南部内地,江西、湖南、安徽地处中心部内地,陕西地处北部内地。
第五类省区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的发展上有一定优势外,其他几项主因子得分都为负,排名靠后,因而这类省区外贸总体实力不高,有待开发。尤其是发展因子一项,得分仅为-1.82286,其中新疆又最次,2001年进出口同比和出口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21.76%和-501.09%。这说明该类省区对外贸易发展力度不够,亟待提高。
造成以上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原因及区位优势因素、政策倾斜、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及经济结构的差距。
根据分类结果,我们针对各类省区的对外贸易特征,结合其自身优势,发挥省区对外贸易联合发展战略的巨大作用,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发展战略建议。
对外贸发达型省区的建议
广东、海南、福建三省的对外贸易实力均名列前茅,由于它们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在区位优势上具有趋同性,建议对其采取如下发展方案:可由这三个省区和香港、澳门、台湾组成一个“中国人外贸”,在中国人外贸圈内,4个地方都是同一民族,是经济比较优势的一种自由结合。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人口众多、市场广大、对外贸易实力雄厚,若有其他3个地区的合作,就能充分发挥其对外贸易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