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洛—中原文化的特点

一、祖根性

1.帝都文化。中原由于居天下之中,篙岳屹立,濒临黄河,气候温和,适宜农耕,交通便利,有利生存。因此,古代帝王建都多选择中原,上启五帝,下至夏、商、周,延及秦汉、隋唐,均曾建都洛阳,在我国“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中,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故称洛阳为“十三朝故都”。

2.民族精神根。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就包含在《易传》中。《易》最初产生于河洛地区,可以说河洛文化一如奔腾东逝的黄河,数千年来,始终滋润着中华儿女,它既造就了汉、唐宏大的王朝气象,又培植了炎黄文化的丰厚底蕴。

3.诸子百家源起中原。

儒家思想的根在中原,儒家大师孔子为今河南夏邑人。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对中国文化思想始终发挥着强大深刻悠久的影响。

道家学派的根在中原,道家鼻祖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

在洛阳作官,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在灵宝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经典,其理论学说和学术思想都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区形成。《道德经》传于后世,对中国人影响也是极大的。到战国时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术派别,世称老庄学派或道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根在中原。其鼻祖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墨子主张“兼爱”,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任用贤人治理天下,节省民力,反对厚葬,身体力行,劳己仁民。其文章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对中国人民思想及学术界影响都很大。墨子被毛泽东称为平民圣人。

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李悝、商鞍都是河南人,法家集大成人物韩非是韩国(都今河南新郑)人。

4、姓氏根

姓氏是血缘的纽带。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人口曾多次向外播迁,远至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都没有忘祖,自称“河洛郎”,每年陆续到中原寻根拜祖。

根据一些姓氏研究专家考证:中国56个民族,有11890多个姓,可查的就有8000多个,其中有较大影响的占400多个。在400多个有影响的姓氏中,其起源和郡望在河南的有232个。其中100个大姓中有77个姓氏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若以人口来说,祖根在河南者占绝大多数。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根在中原,海外华人祖根大半亦在中原。

二、创造性

中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发挥出了伟大的创造能力,他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中原地区出现了夯筑技术,出现了原始水泥和人造轻骨料等建筑材料,仰韶时期的房屋建筑为中国五千年民族建筑风格打下了基础。

在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了粟类和稻谷。原始人赤身裸体,夏披树叶,冬穿兽皮,到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学会纺织,有了衣服穿,与他们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中发现了麻织品和丝织品的衣服原料,这与黄帝正妃嫘祖教民养蚕缥丝可能有一定关系。

天文、历法、数律、甲子、音乐以及作书、作史、医药等都是在黄帝时代发明创造。

除此之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中都发现了象形文字或符号文字,到了商代的甲骨文,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中国文字。中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中,到了商周时,发展为高度的青铜文明。铁器的出现,最早也是在中原地区。铜与铁的出现都是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三、延续性

中原文化如果从河南裴李岗文化算起,已绵延8000年之久。它从一开始就踏着强健的步伐走来,中间虽经历了时盛时衰的曲折

过程,但始终没有中断。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再到河南龙山文化以至三代的夏、商、周文化,延及秦汉及其以后,各朝代文化始终延续发展。即使鲜卑族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蒙古族的大元帝国在中原建立政权,不仅没有使中原文化中断,反而使他们自身受到汉化。在优胜劣汰的自然原则支配下,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自觉接受中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原文化始终自成体系,向来不曾被异化、被中断。

四、兼容性

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善于自我继承并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并善于将外来先进文化与本身固有传统融合起来,使之更加辉煌灿烂。如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在黄河流域实际上是多种文化并存,通过战争、通婚、联盟,使各族团之间不断融合。黄帝战胜蚩尤后,并没有将其驱逐或杀绝,而是采取了兼容的态度,他把蚩尤族的领袖吸收到政权的领导层内。黄帝族的兼容性为华夏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历经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格局的华夏族形成。

中原文化兼容了其他地区文化的精华,增加了活力,最后发展为独树一帜的河南龙山文化、夏商周三代文化。进人秦、汉以后,中原文化吸收外域文化的能力更强,却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所中断。正如孟子所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中原文化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以其恢弘的气度、开阔的胸襟,

不断从周边地区文化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促进自身发展。

客家文化的特点

反映为近代意识主要特征的「四重」、「四轻」重明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农工、重信义,薄小人。

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的美德;团结奋斗的精神。

崇文尚武的精神,乐善好施的风尚,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

开拓,崇文,爱国,刻苦务实;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尊师重教,热爱知识;勤劳实干,开拓进取;重视家庭,夫妇互助,弟兄和睦;爱国爱乡,不忘祖宗。

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

一、崇尚华夏正统文化

儒家学说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而客家人也把儒学奉为经典。作为客家文化意识的主要特征,并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在客家文化意识中的主要内涵及其表现是:把孔孟之道尊为圣贤之道,视「三纲、五常」为处世为人的是非道德标准。在客家人的意识中最重「忠、孝、节、义」,把不忠、不孝、不仁和失节视为大逆不道.,同时,也极注重「仁、信、礼、智」,把不仁、不信、非礼、非智,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