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历史的回声》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
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 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城
门
宫
舞
水榭楼台
阿房宫前殿
骊山陵远眺
仿秦宫殿
仿秦城门
仿秦台榭
(一)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 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 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 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 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 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 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 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有限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程度上
比
奉繁
不尽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分析第三段
补充注释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行正义 6.斯用兵之效也 效:功效 7.始速祸焉 始:才 8.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
分析解读四、五段: 补充注释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待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封:分封 礼:以礼相 劫:挟持 咽:咽喉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秦 —强 楚 —大
齐 —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 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练习
1、《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面句子与原文不附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获城。
A
]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3)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 满、遍 B. 更加、越 C.补、合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A.如同 B.仍然 C.还
1.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何在?燕国和赵国灭亡又 何在? 答:齐国亡在“附于秦”而“不助五国”;燕国亡在 不用武力而以刺客为计;赵国亡在不能信任良将。 2.这一段和作者的论点是否统一?试具体说明。
答:是统一的。本段仍然在谈赂秦,只是换了一个角 度,说不赂秦而能用兵,就不致灭亡。这算是对论点 的一个补充。
学习本文的生字词
缦回 mà 不霁何虹 jì n 妃嫔媵嫱 pí n yì ngqiá ng 焚椒兰 jiāo 辘辘 杳不知 yǎo lù 尽态极妍 yá 剽掠 piāo n yǐlǐ chēng 鼎铛 迤逦 锱铢 zīzhū 架梁之椽 chuá n 在庾之粟粒 yǔ sù 横槛 jià n 呕哑 ǒuyǎ 参差 cēn cī
杜牧:
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 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 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 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 称为“小李杜”。古文方面, 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 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 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 “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 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 区别于“汉赋”、“骈赋”和 “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
连]
连]
连]
6、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虚词:
较秦( 之 )所得,与战胜( 而 )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 之 )所亡,与战败( 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 秦( 之 )所大欲,诸侯( 之 )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与尔十矢,尔( 其 )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 ( 而 )藏( 之 )( 于 )庙。
7、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部分填在括号里
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 ng
暴pù 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下咽 yà n 胜负之数shù
与嬴 yǔ
理解分析前三段
补充注释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 3.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4.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抽象) 5.或曰 或:有人 6.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7.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8.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9.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第一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 变秃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作状语, 从骊山。“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未云何龙--名词做动词,出现龙。 下句中的“虹”用法同此。 复道行空--通过空中。 高低冥迷--“冥”,昏暗。“迷”,分辨 不清。
4、段意理解 设问: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 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 染力? 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 理环境,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 筑群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 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 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 度来定阿房宫的。
[ B ]
[ C ]
5、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由于,介词 ] [凭借,介词 ]
[把,介词 ]
[因为,连词 ]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
[用,
介]
[用,
介]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凭借, 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而,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 [而,
学习本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 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 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 人生感受;在于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 进行忠实的记录。
第一板块
后人之鉴
本板块包含以历史为题材的两篇文章 《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从广义的文 体角度分析,同属散文。细分则一为政论 文,一为韵文。学习时,应在初步弄清两 篇文章异同后,逐篇理清课文,从吸取六 国灭亡的教训进而延伸到吸取秦亡的教训, 进行深入探讨。
解题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
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 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 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 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 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 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 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本段语言极富表现力:
“毕”、“一”、“兀”、 “出”四个字揭示了秦始皇 统一中国以后的骄纵享乐, 饱含着几十万劳动者的无数 辛苦和血泪,寓情于叙,爱 憎强烈。“覆压”言其广, “隔离”言其高,“构”、 “折”、“走”、“流”, 又使巨大的建筑群动了起来。 以龙喻桥,以虹喻道,再配 上“卧波、行宫”,将静物 写活。又故作疑问,构成对 句,意境迷离。“歌台、舞 殿”互文,又突出反映了受 尽欺凌和侮辱的宫女们的痛 苦心情。 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下文揭露秦始皇骄奢淫逸的 生活作了铺垫。
六 国 论
苏 洵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 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 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 “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 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 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 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 权书》, 《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本文为第八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赋 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
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 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 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 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 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 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 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 的诗意。
10.则秦之所大欲 11.以有尺寸之地 12.理固宜然 13.此言得之
则:那么 以有:才有 固:本来 得:得当,对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
大欲
失百倍
历史的回声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 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醒悟的 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 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 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 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 漫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 去传来,有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 绵延而去。
承上启下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弊
( 在 总 ( 第 一 段 )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道理上
(并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赂 分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总分) 者 燕亡之教训 以 赂 者(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 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 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 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9.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后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12.诚不得已 诚:的确 1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 若;较:较量,抗衡 14.或未易量 或:或许;易:轻 易;量:确定,估量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1)秦以攻取( 土地 )之外,( 因受贿赂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3且燕赵处秦革灭(
秦之一 )郡。
另四国 )殆尽之际。
╳
8、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三苏”指苏轼、苏辙、苏小妹。
(2)《六国论》选自《嘉右集•权书》。
(3)文中“故事”与今口语“故事”不同。
√ √ ╳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包括燕太
子丹重用的荆卿
阿房宫赋
杜牧
学习要点
1、文言词语的活用和古今异义; 2、了解“赋”的特点,鉴赏课文华丽酣 畅的语言艺术; 3、从秦的灭亡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体 会辩证唯物 主义的认识价值。
诗歌欣赏:
1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 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 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 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 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 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 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 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第五段)(讽今)
3、下列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4 、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B ] A.齐全 B.完整 C.尽,没有了 D.做成 (2) 故曰(弊)在赂秦 [ C ] A.骗人的坏事 B.弊病 、害处 C.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