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考试必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
总论
1.《素问·腹中论》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虑茹丸”,用以治疗妇女血枯经闭。

2.秦,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载有最早的妇科产科病案记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

3.晋,王叔和《脉经》,第九卷中,首先提出“月经”之名,还有“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

4.唐大中七年,昝殷《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专科专著,内有妊娠病12论、难产4论、产后病25论……
5.宋,公元1237年,陈自明,编成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标志着中医妇产科学已基本形成。

6.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对妊娠安胎提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7.女性内生殖器官,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阴道、胞宫。

外生殖器官,指生殖器官外露部分,包括毛际、阴户、玉门。

8.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

作用——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路径,还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9.胞宫:即子宫,又称女子胞,奇恒之腑,位于女性小腹中,定期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10.毛际:主要指前阴隆起的脂肪垫,即阴阜。

11.阴户:又称四边,即前起阴蒂,后至阴唇系带,左右大、小阴唇之间,阴道外口的前后左右。

12.玉门:古称廷孔,即阴道口,在尿道口之端,西医解剖学中的阴道口处女膜的部位。

13.《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14.女性一生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老年期。

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

(体格发育、生殖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发育、月经来潮、具有生育能力)
15.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

并月: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居经”或“季经”:三个月一潮者。

“避年”:一年一行者。

“暗经”: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

“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又称为“盛胎”或“垢胎”。

16.脏腑与月经
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的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互为表里。

五脏之中,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中各司其职。

如肾气旺盛,使天癸泌至,任通冲盛;肝血充足,气机条达,血气通畅;脾胃健运,则血海充盈,血循常道。

月经的产生,肾起主导作用,与肝、脾关系尤为密切。

肾在月经中的作用。

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

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

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
生与调节。

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的正常。

综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17.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8.经络与月经的关系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与妇女的生理、病理关系最大的是肾、肝、脾三经,尤其是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起源、循行路线和各自的功能对十二经脉气血运行起蓄溢和调节作用,并联系子宫、脑、髓等奇恒之腑发挥作用。

①循行路线: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

带脉环腰一周,络胞而过。

②功能作用:冲、任、督、带四脉具有如湖泽一样的蓄存功能。

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督脉属肾络脑;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

在天癸的作用下,冲、任、督、带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19.预产期公式: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20.离经脉:临产时可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

21.妇科疾病的病因:寒热湿邪、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和体质因素。

22.妇科疾病的病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均可导致妇科疾病,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肾、肝、脾三脏。

①肾的病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
②肝的病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
③脾的病机(脾失健运、脾失统摄及脾虚下陷)
各论
月经病
1.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
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2.月经病的辨证
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辨其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

3.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4.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星期以上者,亦称为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辨证论治
①气虚证
(1)脾气虚证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2)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人参、山药、炙甘草、五味子、远志)
②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黄、青蒿、黄柏、茯苓)
(2)阴虚血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生地黄、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3)肝郁血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5.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

①肾虚证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当归、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杜仲、怀牛膝、甘草)
②血虚证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③血寒证
(1)虚寒证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金匮要略》
(2)实寒证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妇人大全良方》
④气滞证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
6.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

包括肝郁证、肾虚证。

7.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西医学中“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有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

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
①脾虚证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方药: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
②肾虚证
(1)肾气虚证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2)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3)肾阴虚证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熟地黄、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川牛膝)或滋阴固气汤(菟丝子、山茱萸、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角霜、何首乌、白芍、续断)
③血热证
(1)虚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上下相资汤(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萸肉、车前子、牛膝)
(2)实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④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或将军斩关汤(熟军炭3克、巴戟天9克、仙鹤草18克、茯神9克、蒲黄炒和阿胶各9克、黄芪4.5克、妙当归9克、白术4.5克、生熟地各9克、焦谷芽9克)
8.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
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又称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①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五味子、远志、肉桂)
②肾气亏损
治法: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③阴虚血燥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生地黄、熟地黄、白芍、麦冬、知母、地骨皮、炙甘草)
④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和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和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⑤痰湿阻滞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合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加当归、川芎
9.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又称经行腹痛。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

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①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
丹皮、甘草)
②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③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牡丹皮、黄连、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④气血虚弱证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人参、黄芪、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
⑤肾气亏损证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黄、白芍、益母草)或调肝汤(山药15克、阿胶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山萸肉9克、巴戟天3克、甘草3克)
10.经行泄泻: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

①脾虚证
治法:健脾除湿,理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桔梗、薏苡仁、砂仁)②肾虚证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健固汤(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天)合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11.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又称倒经、逆经。

①肝经郁火证
治法:清肝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当归、白芍、生地黄、丹皮、栀子、黄芩、川楝子、茜草、牛膝、白茅根、甘草)
②肺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养肺
方药:顺经汤加牛膝(当归、熟地黄、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12.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痛、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又称为经断前后主症。

病史:45~55岁的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或停闭;或40岁前卵巢功能早衰;或有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巢功能病史。

临床表现: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痛、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带下病
1.狭义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广义带下病是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

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渗润于阴道的色白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2.带下过多,治疗以除湿为主。

①脾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②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鹿茸、肉苁蓉、菟丝子、潼蒺藜、肉桂、制附子、黄芪、桑螵蛸、白蒺藜、紫菀草)
③阴虚夹湿证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
④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⑤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妊娠病
1.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又称胎前病。

2.妊娠病的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母病而致胎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

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3.妊娠期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4.恶阻,病机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治疗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

5.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俗称宫外孕。

临床表现:停经,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晕厥与休克。

中医学认为异位妊娠主要是血瘀少腹实证,治疗始终以活血化瘀为主。

①未破损期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方药:宫外孕Ⅱ号方(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加蜈蚣、全蝎、紫草
②已破损期
(1)休克型
治法: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方药:生脉散(人参、麦冬、北五味子)合宫外孕Ⅰ号方(赤芍、丹参、桃仁)
(2)不稳定型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方药:宫外孕Ⅰ号方(赤芍、丹参、桃仁)加党参、黄芪
(3)包块型
治法:活血祛瘀消癥
方药:宫外孕Ⅱ号方(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
6.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又称胞漏、漏胎。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

西医称为先兆流产。

①肾虚证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菟丝子、砂仁、熟地黄、人参、桑寄生、阿胶、首乌、艾叶、巴戟天、白术、党参、鹿角霜、枸杞子、续断、杜仲)
②血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或当归散(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
③气血虚弱证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杜仲、陈皮)
④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合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7.堕胎: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

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形成而自然殒堕者,又称半产。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下胎益母为主。

8.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又称数堕胎,屡孕屡堕,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①肾虚证
(1)肾气不足
治法:补肾健脾,固冲安胎
方药:补肾固冲丸(菟丝子、续断、巴戟天、杜仲、当归、熟地、鹿角霜、枸杞子、阿胶、党参、白术、大枣、砂仁)
(2)肾阳亏虚
治法: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方药:肾气丸去泽泻(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桂枝、附子),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3)肾精亏虚
治法:补肾填精,固冲安胎
方药:育阴汤(熟地、白芍、续断、桑寄生、杜仲、山萸肉、山药、海螵蛸、龟甲、牡蛎、阿胶)
②脾肾虚弱证
治法:补肾健脾,养血安胎
方药:安奠二天汤(人参、熟地黄、白术、山药、山萸肉、炙甘草、杜仲、枸杞、扁豆)③气血虚弱证
治法: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方药:泰山磐石散(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川芎、白芍、熟地黄、白术、炙甘草、砂仁、糯米)
④血热证
治法:清热养血,滋肾安胎
方药:保阴煎(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合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加白术
⑤血瘀证
治法: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合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9.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又称妊娠肿胀。

其病机是脾虚、肾虚、气滞。

10.子痫:是指孕妇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全身强直、少顷即醒,醒后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又称子冒、妊娠痫证。

本属于西医学的妊娠高血压疾病。

按照发病时间不同,若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称为产前子痫;若发生在新产后,称为产后子痫。

产后病
1.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2.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又称产后
3.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4.产后病的病机特点:多虚多瘀。

5.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

①感染邪毒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加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②外感证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荆穗四物汤(荆芥、白芍、熟地黄、当归、川芎)加防风、苏叶
③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方药: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④血虚证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6.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又称儿枕痛,西医学称宫缩痛、产后痛。

①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方药:肠宁汤(当归、熟地黄、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或当归生姜
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
②瘀滞子宫证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
7.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①气虚证
治法:补气射血固冲
方药: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②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加益母草、炒蒲黄
③血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妇科杂病
1.癥瘕: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异常出血者。

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①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香棱丸(木香、丁香、京三棱、枳壳、青皮、川楝子、茴香、莪术)加桃仁、瞿麦、八月札、海藻或大黄蟅虫丸(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白蜜)
②痰湿瘀结证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方药: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合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
③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方药: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木通、茯苓
④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补肾祛瘀方(仙灵脾、仙茅、熟地、山药、香附、三棱、莪术、鸡血藤、丹参)或益肾调经汤(杜仲、续断、熟地各9克、当归6克、白芍9克、益母草12克、焦艾、巴戟天、乌药各9克)
2.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或2年而未受孕者。

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古称断绪,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①肾虚证
(1)肾气虚证
治法: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方药: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炙甘草、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有名调经毓麟丸
(2)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方药:温胞饮(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或右归丸(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3)肾阴虚证
治法: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方药:养精种玉汤(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萸肉)
②肝气郁结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方药:开育种玉汤(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天花粉、丹皮、香附)
③瘀滞胞宫证
治法: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④痰湿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