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的性别认同与双性化人格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的性别认同与双性化教育
摘要:在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中,幼儿的性别认同与双性化人格培育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对角色游戏中展现人物双性化人格的“社会境遇”作合理安排,帮助幼儿识别同一性别角色在不同社会境遇下表现出来的“男性化”人格特征或“女性化”人格特征。关键词:角色游戏、性别认同、双性化人格、社会境遇
在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设计中,性别角色认同与双性化人格培育是一对矛盾。一方面,性别特征鲜明的角色游戏有助于儿童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定位,促进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在另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游戏又可能使幼儿形成性别刻板印象,不利于其双性化人格的培育。因此,如何在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中既满足幼儿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的需要,又满足其双性化人格培育的需要是幼儿园角色游戏创新的关键。
一、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矛盾与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
幼儿园时期(3-6岁)是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双性化人格培育的重要阶段。因此,性别认同和双性化教育在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性别角色是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时期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为儿童成人后成功地扮演男性或者女性角色所作的准备,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家庭幸福。按照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定义,“性别恒常性”是“个体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恒特征的认识”。儿童在2-7岁期间逐渐获得性别恒常性,从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到明白性别是跨时间稳定的,不会随着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在行为上自然而然表现出性别差异 [1]。
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的过程是儿童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性别角色,理解角色规范,并且自愿按照性别角色规范塑造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研究表明,行为模式与自己的生物性别一致且与性别角色规范接近的个体,其社会接纳度更强,幸福指数也更高;反之,那些有“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常常会因为其行为方式与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相悖而受到责骂、嘲笑和排斥。在医学中,“性别认同障碍”被定义为个体因在性别认同上有扭曲、冲突及困扰,对自己目前的性别角色产生了不适应感,以致于形成了内在不平衡的压力。[2]身患“性身份识别障碍”的个体由于自身的生理性别与自我对性别的认同存在深深的矛盾,他们会感到自己陷在一个错误性别的躯体里不能自拔,从而体验到深深的不适和痛苦。虽然造成个体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很复杂,但幼儿时期养育方式不当影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医学资料显示,在男性易性癖患者中,很2/3的人有过小时候被家人当作女孩子抚养的经历[2]。即使不是易性癖患者,因家庭养育方式错误导致的儿童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相反,也会给他们成人后的社会生活带来困惑。因此,强调性别差异,培养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性别气质和性别心理是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目标之一。
在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两性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越来越高,双性化人格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康布兰和贝姆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好的可塑力和适应力。如若一个女子在拥有女人的细致和耐心的同时又拥有男性的大度和果敢,则她在社会生活中会更加
游刃有余。实际上无论男女,双性化人格都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3]。研究表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儿童集两性优点于一身,比其他儿童更自尊、自信,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因此,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也是幼儿性别教育的目标之一。
然而,幼儿性别教育的两个目标对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的要求常常会发生冲突。其中促进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的目标要求幼儿园角色游戏要有鲜明的性别特征,以便于儿童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性别角色规范,形成与自己的生理解剖性别一致的性别心理和性别气质。而双性化人格培育的目标则要求在游戏设计时尽量弱化角色的性别特征,让其中的角色人物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人格优点,以便于儿童能够把握双性化人格的特征。
性别认同和双性化人格在成人那里并不发生冲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工作中的女强人在家庭中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甚至可以比全职家庭主妇做得更好;驻守边陲的勇敢军人多侠骨柔情,甚至比浪漫女生更罗曼蒂克。拥有典型的性别气质和双性化人格的成人,如美丽温柔,又睿智果敢的女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双性化人格不会造成成年人的性别认同障碍是因为成人能够把握不同社会境遇中两性角色的社会期望,自觉地按照社会期望的要求展现自己的性别气质或双性化人格。而儿童由于阅历少,理解力差,很难区分不同社会境遇中性别角色期望的变化。双性化教育如果不当,可能会造成幼儿性别认同障碍,给他们成人后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
二、双性化人格的“境遇性”对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要求
双性化人格的境遇性是指,所谓“双性化人格”并不是凌驾于两性性别气质之上的“中性”或者“第三性”人格特征,而是社会对于同一性别角色在不同社会境遇中的角色期望的反映。性别角色不同于其他社会角色。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角色特征和行为模式固然有其生物学的前提,同时又有其社会原因。其社会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境遇中对两性有着不同的角色期望。即,同一性别角色的社会期待或者角色扮演要求会随着其所处的社会境遇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例如,对于女性角色的扮演说来,私人境遇和公共境遇的扮演要求是不同的。在私人境遇(如家庭生活)中,人们希望她们温柔、体贴、小鸟依人般可爱;在公共境遇(如职场生活)中,人们希望她们果敢、顽强、勇于拼搏、巾国不让须眉。这是因为,在家庭生活中女性的阴柔之美与男性的阳刚之美相辅相成,有利于两性和谐;而在职场中,兼具男性果敢坚强特征和女性温和细致特征的“双性化人格”更利于事业的拓展。
“性别认同”与“双性化”在逻辑上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指的心理层次上的性别角色概念,后者是道德层次上的人格特征。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首先,双性化是在承认两性差别的前提下的“双性化”。儿童的性别认同和性别恒常性发展是其双性化人格培育的基础,双性化教育只有在幼儿形成了性别概念,认同自己的身体,认同自己的生物性别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其次,“双性化”丰富了性别角色概念的内涵,展现了具有确定生物性别的个体基于不同社会境遇的多重人格特征。因此,要使幼儿园性别角色游戏适应幼儿性别认同和双性化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区分不同境遇中社会对性别角色期望的变化。因此,幼儿园性别角色游戏设计必须在促进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的同时,帮助儿童识别不同的生活境遇,懂得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运用两性性别特征的优势来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