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晶体学简介(根据牛津大学Stuart教授的讲义译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引言 (1)

2蛋白质测定的基本步骤 (2)

3结晶 (4)

4数据收集 (7)

5相位测定…………………………………………………………………………………………

11

6相位改善及扩展 (15)

7电子密度图的解释 (16)

8修正 (17)

9相关的信息 (19)

参考文献 (19)

1.引言

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组装体完整的三维结构的测定是研究生命活动中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化学本质的科学基础。蛋白质及其复合物晶体的X-射线衍射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三维精细结构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在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顺利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到来之际,生命科学的中心任务是揭示基因组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阐明遗传、发育、进化、功能调控等基本生物学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与医学、环境保护、农业密切相关的问题。由于基因的功能最终总是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的,因此,要了解基因组全部功能活动(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最终也必须回到蛋白质分子上来。目前,我们还不可能只用基因组DNA的一维序列预测生命活动的机理(mechanism)和途径(pathway),也难于仅用基因的信息去解释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理。显然,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之后的时代,在有关生命活动整合知识的指导下,以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组装体为主体的生物大分子的精细三维结构及其在分子、亚细胞、细胞和整体水平上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课题,也是当前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在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学发展中处于战略性的关键地位。

蛋白质晶体学是一门十分活跃的边缘学科,60年-1997年之间已经有12名蛋白质晶体学家荣获诺贝尔奖。蛋白质晶体学不仅与生物学、医学有着密切联

系,它的发展也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以及计算机科学作为它的基础。蛋白质晶体学也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年轻学科。从1934年Bernal得到胃蛋白酶单晶衍射照片算起,也仅有66年的历史。但无论从结构测定的方法还是从结构测定所用的仪器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多对同晶重原子置换法(MIR)的提出,使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在方法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以后又有了分子置换法(MR);由于可变波长的同步辐射加速器的应用,近年来又发展了多波长反常散射法(MA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速大容量计算机的出现, 在衍射数据的收集方法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从最初的有层线屏的底片法,到以后有计算机控制的逐点收集的衍射仪法, 到目前有各种形式的面探测器,大大加快了衍射数据收集的速度。X-射线光源的强度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第三代同步辐射加速器,结合Laue法的应用, 使晶体学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时间分辨的动态晶体学。因此, 以一章的篇幅, 把蛋白质晶体学作一个全面完整的介绍,那是很困难的。牛津大学Stuart教授是国际上最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之一,笔者聆听过他在牛津大学的―蛋白质晶体学讲座‖,他以他多年来在该研究领域成功的经验、独特的手笔介绍了该领域的基础本概念和最新方法。正因为如此,并征得他本人同意, 本讲义将他的讲稿为主,而不另写(也因为限于笔者的水平)。希望读者建立起对蛋白质晶体学这门发展中的学科的正确的、国际规范化的全新的概念,为此,本讲义还将附加中英文专业术语解释;同时了解当前最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和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点与其它同类书籍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不但对于正在从事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测定的研究人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可以作为其他相关学科对蛋白质晶体学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入门书。此外,蛋白质结晶学是一个专业跨度较大,同时专业性又非常强的领域, 因此, 本讲义仅仅是试图让大家建立起对蛋白质结晶学这门学科的正确的概念,同时也概括了当前研究中最新的方法以及必要的基本原则。更详细的参考书、有关结构解析的程序包、网页地址、有关国际组织及数据库的分类在讲义的最后部分中列出。

2蛋白质结构测定的基本步骤

X射线晶体学可在原子或接近原子的水平上分析蛋白质的精细三维结构。3?以上分辨率的蛋白质精细结构可提供丰富的信息, 如特定原子的位置, 它们之间

的相互关系( 如氢键等),溶剂的亲和性及分子内柔性的变化等。目前,应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可以测定分子量达到107D级的全病毒.和2.5x106D级的核糖体。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得高度有序的蛋白质晶体

X射线晶体学研究通常采用的X射线波长与化学键键长相当, 也与晶体内的原子间距离相应,约为1?左右。一个晶体包括上亿个有序排列的基本单元( 如一个蛋白质分子); 在晶体的所有重复单元中,每个原子的核外电子对X射线散射的波形是可以叠加的。

散射可通过傅立叶综合计算重复单元(蛋白质等) 的电子密度图。然而电子密度图的计算必须得到散射光束的振幅( 可直接测量) 和它们的相位(不能直接测量, 因而存在相位问题)。蛋白质结构测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步结晶:需要通过大量的条件筛选和优化以使蛋白质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促使蛋白质分子形成高度有序的晶体而不是随机聚合形成沉淀。这就要求溶液中的蛋白质处于过饱和状态, 并只形成少数的成核中心, 使晶体能持续地慢慢地生长成大单晶。

第二步数据收集:通常利用( 单波长) X射线光束照射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蛋白质晶体,同时记录晶体对X-光散射的强度。这些强度可转换为结构测定中的结构因子的振幅(|Fhkl |). 此外, 在Laue法中, 晶体通常保持静止而使用连续X光波长(白光)收集数据

第三步相角的测定:结构因子的振幅(|Fhkl |)及相角(?hkl )是物理上相对独立的量。由于结构因子相角的全部信息在收集数据时丢失, 因此必须通过其它途径来得到它们的数值。除结晶外, 相角的测定在结构分析中仍然是一个问题最多的部分。

第四步相角的改进(优化):电子密度图的质量及其后的可解释性主要决定于相角的准确性。有的情况下采用晶胞中不对称单元中的等同部分(例如,一个以上的等同分子)的电子密度平均,有可能大大地改善误差较大的起始相角。

第五步电子密度图的解释:相位确定后,可开始计算电子密度图. 若从电子密度图能跟踪出肽链走向和分辨出二级结构(如基于高分辨率的数据, 通常这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