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对“国学”的概念,有的教师甚至把组织学生诵读一些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等古代幼学启蒙读物和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就以为是国学教育;也有一些教师居然说他们至今还没有展开国学教育——即使他们每天实际上对学生实行的教育都在很大水准上包含有国学教育的成分;还有一些教师简单地把国学等同于孔子和儒家学说。诸如此类对国学概念的片面理解和曲解对在小学中深入展开国学教育显然是有害的。国学教育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但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气功、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我们小学每天所实行的教育中都包含国学教育的成分。那么,我们增强国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具体地说,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主要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一、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

不但能够学

到许很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能够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友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则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用作动词,作“照面”解了。成语“文质彬彬”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从哪里来的?读了《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了。而不读这些幼学启蒙读物,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怕是很难有机会搞懂这些的。

二、增加民族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就艺术来说,不但中国的国画、石刻、壁画等在世界艺术中享有极大的地位,民族音乐对人类文明也是一个巨大贡献。有一首诗写道:“八音”古乐久沉埃,艺苑老花今日开。百卉争妍该独秀,清风引得凤凰来。“八音”是哪八音?如果不清楚“八音”是哪八音,是难以想象古乐中的“八音”之美妙的,而这个出处就是《三字经》中的“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如果不读《三字经》,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怕也是似懂非懂的。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不过,《三字经》中的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三百个字,就将一部中国

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出来,实在是令人称奇叫绝。毫无疑问,小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也同时学到了小学教材中所学不到的厚重的中国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知识。四、校正行为规范

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对小学生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固

然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因为无论是言传

还是身教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都是有限的,而阅读是无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化内容,像《弟子规》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和“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既琅琅上口,又通俗易懂,选来作为国学教育的内

容是很适当的。

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即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对学生实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

学习态度

养成教育,但是很难做到比较具体而又全面。而在这方面,我们

的前人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弟子规》中所倡导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读书方法,可谓至理名言,不能不知。就小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来说,我们在国

学中也同样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通,作正字。”这些事例,无一不是对小学生实行励志教育的好素材。《弟子规》中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和《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小学生告诫更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

国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路径和教育手段,不是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国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渗透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实行生动的国学教育,而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的说教,以促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如今的小学生绝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

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因为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异域文化大举进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视觉纷乱,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思潮纷杂的时代,能够统一我们的思想的只有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通过国学教育,叩访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

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应该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把国学中这些永远都不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在小学实行国学教育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因材施教,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比如讲到见义勇为、面对国家财产的损失、森林大火时,小学生该怎么办?我们不应该告诉他自己去灭火,他太小,这不属于他应该做的事。他只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报警等。如果我们仅仅机械地照本宣科,要孩子们见义勇为,那就有违国学教育的本质,并招致多数人的反对。同时也与当前的“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格格不入。小学国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小学国学教育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从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出发,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小学国学教育才能继续下去,国学也才能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到全面的普及。

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国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和潜能挖掘的多样性。我校的国学教育实践表明,国学教育的展开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