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162018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实践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6
本版编辑/·高中
论道
鹿鸣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曾育林
(广州市第二中学,
广东广州510530)摘
要:2016~2018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实践,
实践的主体主要为浙江宁波的同行;实践的客体主要是跨媒介的内容,包括广告、图画、影视、动漫、“百度百科”等,也有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新闻、小说、诗歌、散文、名著等。

内容丰富多样,百花齐放,充分体现了“媒介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特点。

今后还需要在紧密联系教材、融合其他学习任务群、结合文学各体裁、平衡“语文味”与“媒介味”,以及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的内容选择等方面进一步展开实践探索。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教学实践
综述
一、2016年:跨媒介教学实践的初尝试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前,就有同行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进行尝试,可谓开风气之先。

检索“中国知网”发表的论文,较早开展实践的是浙江宁波效实中学的两位同行。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年第3期发表《试论“跨媒介学习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影像文本”学习为例》
一文,作者为效实中学杜靖老师。

从该文内容来看,杜老师曾尝试比较小说《西游记》、国产动画《大闹天宫》(20世纪50年代)、电影《大圣归来》(2015年)及日本动漫《最游记》四个文本中所刻画的孙悟空形象,杜老师还进行了《三国演义》、《三国志》与电视剧《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比较阅读。

同期还刊载了效实中学叶松华老师的《“影像·红楼”教学案例》一文。

该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利用分镜头剧本熟悉镜头这一概念,
培养通过镜头阅读影响媒介、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二是“通过编写分镜头剧本掌握镜头选择和镜头拼接的方法,学习辨析镜头语言和文本语言的差异,
培养对媒介信息的评判能力”。

课堂以1987年版和2010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集为研读对象,选取“吃饭座位安排”“喝茶”等视频片段,通过反复设置文本与影像、新旧版电视剧影像之间的比照,通过分镜头的方法,反复暗示学生影视语言的特殊性,让学生明白镜头是影视的基本单位。

《林黛玉进贾府》
是《红楼梦》经典中的经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

从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来看,叶老师并未把研读文本内容如人物形象、语言、写作技巧等作为探究对象,文本只是作为与影视对照的辅助手段,让学生获得对影视镜头的认识。

二、2017年:跨媒介教学实践的系统开展
最早有组织、成规模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尝试的也是宁波的同行。

2017年7月3~4日,由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
办的“宁波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行动研训”在宁波二中举行,来自宁波和台湾的五位同行进行了课例展示。

笔者通过网上的相关介绍及《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书,
得以见其一斑。

宁波效实中学朱俏老师执教
《新闻图片的“构图之美”》。

她通过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在1962年拍摄的作品《柏林墙边》,教给学生们读图的“正确打开方式”。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只靠文字来传递知识与情感,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字越来越面临图像以及声音的挑战”
(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因此,
如何读懂构图◆聚焦课改
———2016~2018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实践综述
本文作者
28
2019.6
本版编辑/·高中
论道
鹿鸣
之美、读懂图片所传递的信息,是跨媒介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

陈凯歌于1993年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则被搬到了宁波姜山中学郁雪琳老师的课堂。

课堂以“雪地受罚”的视频片段为研读对象,学生对镜头的描写与分镜头脚本进行对比,通过图像与文字的对照,试图破译电影的写作密码。

宁波二中韦琳老师执教《广告中的语文》,以苹果公司20世纪80年代的广告为研读对象,师生观看了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广告,一起寻找、总结优质广告的共通之处。

三位老师分别以图片、影视、广告三种媒介为切入点,表达她们对跨媒介阅读的认识和理解。

而台湾同行则带来了别样的跨媒介课堂。

台湾新北市丹凤高中的宋怡慧老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小城连作》两首诗(《错误》《客来小城》)文风的变动,让学生尝试与自身的生命体验对接,引领学生向纵深处开掘。

台湾苗栗高中黄琇苓老师,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熟练的网络技术,用Google 地图导入新课台湾作家钟理和的《我的书斋》,借助透视写景地图技术,引导学生走近钟理和故居;通过利用数字信息检索,勾连音乐、绘画等领域对《我的书斋》进行考据,引发学生思考隐藏在文字下面的“冰山”。

来自台湾的两位老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融教育于时代的特点。

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又紧跟时代步伐,在“滑滑手指”的时代注重培养学生的专注思考。

三、2018年:跨媒介教学实践的大规模展开2018年1月,新课标正式颁布。

这一年,也是研讨新课标最热闹的一年,对本任务群的实践更为频繁。

2018年4月25耀27日,宁波效实中学举办了“解
读新课标,践行新课标”研习活动。

笔者通过《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书和相关的期刊论文,得以窥见课堂的大概内容。

效实中学蒋文杰老师以2017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一则宣传广告《家人篇》为核心素材,一步步引导学生捕捉视频中的关键信息,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进而采用诸如视频剪辑和拼接、时间轴展示、词频分析、高频词解读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印证学生观点,最后以“中国人寿的形象是如何逐步建立的”设问,促使学生不断审视视频信息背后的意图和价值。

浙江省宁海中学陈亚敏老师利用自媒体进行跨媒介教学。

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信公众号传播的特点和过程,掌握运用公众号有效传播的策略和技能,同时树立坚守媒介伦理和道德的意
识”。

教学内容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比一比”,比较传统纸媒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有何不同,然后介绍传媒界的“标题三秒”法则。

第二个环节“试一试”,学生尝试拟写新媒体标题。

第三个环节“在班级公众号上推送学生文章《男神老潘》(老潘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学生讨论如何拟推文的标题。

因不能了解课堂的后续内容,如果单从论文反映的整个教学活动来看,课堂内容似乎主要是探讨如何拟微信公众号推文标题。

而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写作,不仅有拟标题,还包括写摘要、配图、配乐、字体及颜色、
内容选择等。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一中的耿文超老师,
也专门进行了本任务群活动实践。

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活动一是“识媒介———跨媒介获取信息”。

活动二是“评媒介———跨媒介的探究与评价”,通过“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话题,分小组分别搜集不同媒介(报纸、电视、杂志、广播、微信、微博、QQ 等)对这个话题的报道,然后比较不同媒介报道这个话题时观点的异同;再是围绕“多种媒介的信息传播利害关系”展开辩论。

活动三是“用媒介———跨媒介的呈现与表达”,开展“秀家乡文化,展家乡风采”主题宣传活动。

学生利用寒暑假搜集资料和整理创作,
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推广家乡文化,促进家乡文化的传播和宣传。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宣传活动方式:线上宣传活动(创建主题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平台等),线下宣传活动(家乡宣传语整理,新闻稿件撰写,摄影展、宣传海报制作等)。

本次教学实践涉及的内容丰富、
课程容量大,用时也较长,总课时为十八个课时,如加上暑假的调查实践、制作、宣传等,全部课时应会大大超过计划用时。

杭州外国语学校倪江老师进行了一次跨媒介批判性阅读尝试。

课堂上以两部好莱坞最佳动画短片《父与女》《月神》为研读对象,通过比较欣赏,尝试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大学习任务群结合起来。

课堂探究总结出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关键词(故事、人物、奇观),总结出好莱坞电影的“万能叙事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你喜欢这些噱头和插科打诨的‘功能性’人物设计吗?”“你更喜欢有套路、人物类型化、影像奇观化的好莱坞的叙事模式,还是更喜欢《父与女》这样作者化的叙事模式?”组织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万能叙事模式”展开讨论,对其进行评价,实现批判性阅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浙江诸暨海亮实验中学的姜志超老师进行了跨媒介与新闻传媒的教学实践,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理性推理能力。

姜老师以2017年被网易、中国青年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的假新闻《大学生娶同学妈妈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这样》
为例,让学生尝29
2019.6
本版编辑/·高中
论道
鹿鸣
试用一句话评论这则新闻,从而观察学生的思维倾向。

接着设计了“新闻真实性衡量表”来分析这则新闻,通过表格分析基本上可以发现,这是一则时间、地点、事件皆不完善的“假新闻”。

姜老师又以2016年引起巨大网络口水战的“雷洋”事件为例,让学生通过评判感知新闻报道的立场,把握阅读新闻时的自我。

而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则尝试用跨媒介探索名著阅读新的打开方式。

课堂“以项目学习为实施手段,以整本书阅读的知识为主题立意,以多媒体表达为成果形式,通过读书沙龙,以《三体·黑暗森林》为阅读对象”。

课堂分为几大板块:介绍作者、作品、科幻作品特点及国内创作现状;演唱歌曲《岁月成歌》并小议叶文洁;分角色朗读;情景剧《卢浮宫的对视》并对谈如何看待感情;对话“黑暗战役回顾”;辩论“高科技环境下”的人性透视;点评;结束语。

整个课堂内容综合运用了文字、唱歌、朗读、舞台剧等多种媒介,形成视、听、读、写、说为一体的多媒介超文本。

“课堂的创意思路实际上是把我们读的一本纸质书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转化成‘另一本’媒介组合而成的‘书’的过程。

”2018年10月10~13日,全国首届高中语文学习
任务群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一中举行。

12日下午,笔者曾通过“七彩凤凰教育在线”网络直播平台,观摩学习常州一中满春燕老师执教的《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一课。

课堂为两个课时,四个任务。

任务一是以填表格的形式,通过网络获取自己学校的信息;任务二是比较纯文本表达与跨媒介表达(如“百度百科”)的不同特点;任务三是阅读“百度百科”中的“南京一中”词条,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欣赏的,哪些地方是需要补充修订的;任务四是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跨媒介创意设计方案。

任务四是本课的亮点。

这个任务以六人小组的形式,利用不同的媒介方式向不同的对象介绍南京一中,同时设置一组学生作为观察员,分别扮演美国大学校长、外国文艺青年、孩子的妈妈、初三学生、校友等角色,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课堂充分利用“百度百科”人人可参与编辑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表达。

课堂循序渐进,层层铺垫,教学过程重在渗透媒体素养,认识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学会辨别信息真伪。

2018年11月29日,在宁波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满老师又执教了《认识我向往的大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研讨课。

这堂课是在南京一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课时为40分钟,由两个任务组成,任务一为介绍如何认识你向往的大学;任务二为阅读并修订完善“百度百科”中的“宁波效实中学”词条,小组交流并制定一个方案,再与同学分享。

因时间关系,学生未能把修订后的词条呈现出来并与同学分享,
相关内容放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2018年11月19~20日,在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
区举行的宁波市基础教育行动项目“新课标·新语文·新学习”第二次研训上,三位同行分别进行了跨媒介的专题教学。

笔者从《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书中得以窥见课堂的大致内容。

姜山中学边宝玲老师执教《媒体三棱镜》。

同一个主题内容,用文学、图像、声音、舞蹈、音乐等不同的媒介表达,会有不同的特点。

对于名画《蒙娜丽莎》,文学、音乐、电影有着不同的诠释与理解,不同的画家如达·芬奇和杜尚,也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看法。

中国、美国、日本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格,国产动漫《大闹天宫》、美国的《蜘蛛侠》、日本的《千与千寻》,连配乐也能体现鲜明的民族风格。

效实中学朱俏老师执教《理性的眼神》。

互联网盛行、信息爆炸的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人手握麦克风,手指滑动,即可发表个人的见解。

但常识告诉我们,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扭曲变形,媒介有自己的立场、态度和目的。

面对各种信息,必须要有辨别真伪的意识和能力。

“萨德”上马,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六方,中国、韩国、朝鲜、美国、俄罗斯、日本,对这一事件的反应是大相径庭的。

乐天下架,中国、韩国、乐天集团也有各自立场。

浙江省宁海中学陈亚敏老师执教《媒介小达人》。

介绍宁波四中学生李泽宁同学,他自编、自导、自摄、自制的微电影《原来你还在这里》,参加“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
并被选入入围导演。

2018年12月28~29日,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全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广州珠江宾馆举行。

笔者试教《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说不尽的阿Q 》。

课堂通过直播方式,将视频传至珠江宾馆主会场。

通过学习江浙一带同行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践,鉴于尚未见到与教材结合的跨媒介课堂,笔者想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教学内容来自粤教版语文必修4《阿Q 正传(节选)》,课文主要刻画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整个任务群以此作为切入点。

这个任务群尝试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目标与统编教材的经典篇目、文学经典形象结合起来,用跨媒介的理念和技术去丰富学习手段,拓展学习内容。

整个任务群由“读不尽的阿Q 、画不尽的阿Q 、说不尽的阿Q 、写不尽的阿Q 、演不尽的阿Q ”五部分组成,通过“微信读书”、“微信群”、图像比较及图文互读、多媒介表达与交流、论文写作、话剧演出等形式,将文本与图像、影视、自媒体、话剧等结合起来。

直播课的内容选自任务三
“说不30
2019.6
本版编辑/·高中论道
鹿鸣
尽的阿Q ”,主要是通过PPT 、编写《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修订完善“百度百科”中的“精神胜利法”词条以及制作公众号推文等,在探究“精神胜利法”内涵的过程中,了解四种媒介的特点,认识用这些媒介表达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应有的态度,学会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表达和交流,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求实、求真、求美的态度,落实“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

当然,可能由于所选文本内容的独特性,任务群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辨识媒体立场”的教学目标,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实践。

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成果之一,
由笔者班上学生参与编辑的“百度百科”中的“精神胜利法”词条,于2018年12月31日通过百度审核,成功进行了第29次编辑。

四、对2016~2018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践的思考
2016~2018年间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的教学实践,江浙沪一带反应积极,行动迅速。

从摸索到大规模开展,可谓渐入佳境。

实践的主体以宁波的一线教师为主,以浙江省名师褚树荣老师带领的“语文树工作室”团队尤为突出。

由毛刚飞老师主编的专著《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丛书主编为褚树荣老师),即以这一系列的探索为基础整理而成,
这可能是国内较早的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专著。

宁波,俨然成为跨媒介学习的前沿和中心,引领潮流。

实践的客体主要是跨媒介的内容。

本任务群的学习,无教材、无课例,因此选择什么内容、结合什么媒介来教学,成为摆在教师面前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广告、图画、影视、动漫、“百度百科”等,也有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新闻、小说、诗歌、散文等,内容丰富多样,百花齐放,这充分体现了“媒介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广大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些课例,为今后其他同行在这方面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笔者认为,今后我们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实践探索:
1.实现与教材的紧密关联。

目前本任务群的教学实践,大多没有固定的文本,尚未充分开挖教材资源,这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在新课标已经颁布,新教材尚未面世的背景下,将跨媒介与统编教材结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替代、过渡方法,对目前的师生来说,也可以较好地适应。

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方面的尝试。

2.体现“语文味”与“媒介味”。

目前的课堂教学,侧重点多为“跨媒介”,认识媒介特点,落实媒介素养。

“语文味”与“语文素养”似乎放在第二位。

笔者以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首先是语文课,落实作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基础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然后才是媒介课,落实“媒介素养”。

不管选择什么内容进行跨媒介,首先要保证课堂的“语文味”,否则跨媒介课有可能成为历史课、政治课、文化课、影视美术欣赏课、信息技术课、班会课等。

3.结合其他学习任务群。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的教学提示就明确提到,将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的内容“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之中”。

而很多任务群,如“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本身就和跨媒介有密切的关联。

像“当代文化参与”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就明确指出:“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如何利用跨媒介的理念和技术,与其他17个学习任务群结合,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4.加强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结合。

就像前面所说,本任务群与实用性阅读,尤其是新闻,有着天然的联系。

如新闻评论,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辨识媒体立场”的理想素材。

那是不是其他文体就无法实现跨媒介,落实媒介素养呢?这还需要更多的课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在必修阶段安排0.5学分,9课时。

必修阶段、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的课程内容如何安排;不同的学习阶段,是把跨媒介当作手段还是目的,也需要进一步澄清。

本任务群的学习,因为涉及媒介技术和媒介素养,且没有规定的文本内容,很多时候又缺乏成例以资借鉴,所以对师生都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知易行难”,目前对这个任务群的探索,理论研究多于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更多的同行一起来探究,闯出一条路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毛刚飞.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耿文超.跨媒介,跨入精彩世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活动实践[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8(8).
4.陈亚敏.人人都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写作[J ].
语文学习,2018(5).5.倪江.一次跨媒介批判性阅读尝试[J ].语文学习,2018(10).
6.曹勇军.用跨媒介探索名著阅读新的打开方式———兼谈
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施的理解[J ].语文建设,2018(10).
7.边宝玲.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以“动漫影视”的综合实践课型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18(12A ).8.蒋文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以综合性媒介广告赏析
课型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18(12A ).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