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医案中探讨消渴病中医治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代文献中探讨消渴病中医治法
合作市通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平
(747000)
摘要:综观历代临床文献对糖尿病的治疗和论述,阐明了随着社会变革、地域生活习惯的改变、治疗干预措施的不同,导致了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千差万别,强调汲取各家之长,考虑影响因素,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特长,灵活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各家治法辨证施治
笔者长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也管理了许多糖尿病患者,工作上的需要也促使我留意和翻阅历代各家对该病的认识和论述,从历代的各家的论述和病案中可以看出,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主要的方法,通过辨证、依据病情的轻重将消渴分为三类,上消责之于肺兼治胃,中消责之于脾胃,下消责之于肾。

一、治疗思路
综观古今临床文献,可大致看出古今医家治疗消渴病的思路方法。

1、为辨病为主,一方统治。

从《黄帝内经》到《干金要方》、《外台秘要》,虽有三消分法,但在治疗上,大多采用一方统治,这无意中蕴含着辨病施治的思想。

汉代张仲景以肾气丸治消渴病小便多,可谓辨病治消的典范。

唐孙思邈治消渴病多用生地、黄连、麦冬、天花粉等养阴清热之品,创“口含酸枣丸治干燥内消方”,宋代《活人书》载有“通治三消主方”。

金代张从正以蚕丝煮茧汤主治三消,刘河间
也说:“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冶三消渴者,以共善消水谷而喜渴也。

”说明金元时期,一方统治消渴病的思想颇为普遍。

2、三消分型,辨证论治。

三消分型在《内经》已初见端倪,但临床按三消分治当在宋金元时期。

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综合前人治疗消渴病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消分型辨治。

他说:“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

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以六味地黄丸治之。

”三消分治,到清代已成定论,诚如程仲龄所说:“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

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冶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

夫上消消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补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

”说明消渴病虽有三消分治,但治疗上又不能截然分开,应三焦兼顾。

3、分阶段辨证论治。

消渴病病程漫长、病情复杂,证候多变。

故应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证候辨证论治。

明代医家李梴曾明确提出消渴应分阶段治疗,他说“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

”赵锡武先生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

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由此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消渴病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
临床症状的千差万别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中蕴藏着治疗方法的人性化和具体化。

二、治疗方法:
1、滋阴清热法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律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清代《医学心悟》曰“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

”《临证指南医案》则明确指出:“三消之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至今临床仍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至于形成阴虚燥热的原因。

综合历代文献大致可概括为:①饮食不节,积热伤阴;②情志失调,郁火伤津;③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肾阴亏虚;④房劳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津;⑤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

治疗宜滋补阴津、清虚热,此法历代医案中记述很丰富,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的善食而饥,经瘅成消中案;王旭高治李氏阳亢阴亏案、庞氏中消案;《问斋医案》中的白虎二黄汤案;《临证指南医案》胡氏元阳变动为消案、计四十案、王五八案、王氏和姜氏消渴与玉女煎案;滑伯仁治一仕人患消渴案;从历代医家的用药可以看出,在消热药中运用最多的药物是黄连,其次为石膏。

2、补肾法
包括滋阴益肾、引火归源、温补肾阳等法。

滋阴益肾主要用于下消属肾阴不足,此时病情以阴虚为主。

如果阴虚且虚火上炎则在滋阴益肾的基础上酌加引火归源的药物,以使上炎的虚火得以清解。


病情迁延不愈,累及肾阳出现肾阳不足的表现时,则本不可拘泥于消渴的基本病机,运用温补肾阳之法才不失辨证论治的特色。

《张聿青医案》王左消渴虽减于前,而肌肉仍然消瘦案;《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杨二六渴饮频饥,溲溺浑浊案从某脉左数,能食案。

从以上病案中不难看出,消渴病既有肾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病;也有因命门火衰、津液无力上承而致病,所以治疗上出现了有用六味地黄丸补阴治疗消渴,也有运用温补肾阳的八味丸治疗消渴的现象,擅用温阳法的鼻祖是医圣张仲景,《金匱要略》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祝谌予教授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奠基人之一,师承施今墨先生,主张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辨证,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创立的降糖基本方在中医界具有很大影响。

3、健脾益气养阴法
在消渴病中有很多病人同时伴有中气不足的表现。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明虚为本,燥热为际,病程迁延。

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伤。

治宜益气养阴,古代医家辨证施治,采用健脾益气法。

方药上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归脾场、竹叶黄芪汤等方为主。

如在《续名医类案》中记载有“一男子患毒作渴,右关脉数。

以竹叶黄芪汤治之而愈,更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而愈;一男子溃后口干,遇劳益甚。

以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麦冬,冶之而愈,更以黄芪六—汤而敛;张景岳治省个周公案则选用了归脾汤。

”历代医家治疗消渴病
多注重清热生津,滋阴补肾,但也有医家提出治疗消渴病重在益气。

如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要诀•消渴》中指出:“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极虚。

”并学习一僧人专用黄芪饮(即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把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

这对后世医家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消渴病具有颇多影响。

施今墨先生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著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创造了三套验方,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笔者也参照他的三套验方辩证加减,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现代益气养阴已成为治疗消渴病最为常用的法则,常用的益气养阴药物如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炙甘草、生地、沙参等,经药理实验证实确有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至今仍为治疗糖尿病有效的药物。

4、活血化瘀法
消渴病病因和病机较为复杂,痰湿和瘀血也可以导致消渴病的发生,这一点在《内经》中有相关的论述。

《灵枢•五变篇》载云:“怒则气上逆,胸小蓄积,血气遂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这为运用活血化瘀治疗消渴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后世对消渴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有“施今墨治毕某某下消案”。

在古代医籍中有关活血化瘀法治疗消渴病的论述及案例记载较少,直至清代,才有医家阐述了因瘀致渴的机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这样论述:“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围不能随气上布。


“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

内有痹血,故气不得通。

不能载水律亡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

”时至今日,活血化瘀法仍然是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常用方法。

吕仁和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研究,尤其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糖尿病并发症“微型癥瘕”形成病理假说,所以治疗重视化瘀散结治法。

总之,翻阅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论述,各有见解,值得我们借鉴。

但随着社会变革,我认为糖尿病也受到社会、地域、生活习惯、治疗措施、病程的长短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导致了临床症候的千差万别。

但无论千变万变,笔者在社区慢病干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上结合以上影响因素,紧扣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汲取历代各家之精华,同时结合其他干预措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