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书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分析

刘启营

摘要:本文在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从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向、阅读消费等方面对当今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发现青少年阅读现状总体呈现积极向好态势,但依然存在阅读不足、缺乏正确引导、功利性突出、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突出、公共图书馆配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阅读;现状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文明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健全人格、修身养性的过程,可以影响或能决定一个人的志向、才智、品格、审美情趣,也能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升到民族担当,一个阅读量大的民族,不仅能赢在知识储备上,也拥有更强的思维能力,继而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中流砥柱,其阅读量状况的优劣,不仅涉及个人修养,更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大事。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各国均把青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来实施,如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阅读优先”政策,日本《儿童阅读促进法》规定的“儿童阅读年”,台湾提出的“书香满宝岛活动”等,均凸显了政府对阅读的重视。当前,大力倡导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共识,也成为我国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之后再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政府已将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关乎国家社会进步、促进个人发展的基础性文化教育工作来抓。

在当下,围绕青少年阅读为特定研究目标的学术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对促进青少年的阅读、提升理性思维、涵养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依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度)等现有文献资料,以文献研究、网络信息收集研究等方式,对当下青少年阅读(非课本知识的阅读)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国内青少年阅读的现状分析,了解和掌握了他们的阅读方式、倾向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进而为做好青少年阅读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一、当今青少年阅读倾向

依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总体来看,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仅为本,状况堪忧,从满意度看,仅由四分之一的国民满意自己的阅读情况,其中,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本,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1],均较往年有不同程度提高。总体来看,青少年图书阅读状况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国民阅读素养的整体现状。青少年阅读在阅读方式、阅读质量、阅读内容、阅读消费等层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倾向,值得关注。

1.阅读目的:呈现多样化态势,阅读认知与践行未能完全合一

依据《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度)的调查数据,在青少年阅读的主要目的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学习需要”(%)、“满足兴趣爱好”(%)。[2]说明在知识密集化、生活多元化时代,追求生活品位与品质,注重个人素质与修养,已成为青少年共趋性的倾向。而来自《2014年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阅读目的排前三位的为“拓宽知识面、提高修养及能力”(27%),“个人兴趣和爱好”(27%),“喜欢读书”(22%)[3],也间接验证了上述判断。首都报告还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是主动阅读,说明在青少年阅读目的方面,单纯为了学习成绩或学业需要已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以开拓知识面、提高修养及能力、满足兴趣爱好为目的,呈现积极向好的多样化态势。

而在阅读的认知方面,尤其是对于阅读的地位及功能,在调查对象那里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在问及“阅读对于您学习、生活的意义”时,绝大多数被访者态度是积极、正面的,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这两个选项总比例达高达到%,反映了青少年对于阅读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认可。[4]但同时调查也显示,在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喜爱程度方面,选择“喜欢”的初中生大约占34%,高中生大约占28%;选择“一般”的初中生约占41%,高中生约占52%,而大约24%的初中生、19%高中生占选择“不喜欢”课外阅读。[5]可见,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中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知与行未能统一,究其原因,或许与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有关联。

2.阅读方式: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为超过5成,为%,期刊阅读率约为40%,均较上年有所上升。上涨最快的是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约为58%,较上年的%上升了个百分点。[6]表明,在互联网冲击下,数字阅读虽未取代纸质读物而成为阅读方式的首选,但数字阅读已成为大趋势,值得关注。

与成年国民阅读状况相适应的是,纸质书报杂志依然是青少年主体阅读的方式,以49%的占比例居该项调查首位,稍低于成年国民,这大概与大部分青少年处于学习阶段,客观上无暇或不具备条件运用数字阅读有关。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充斥的今天,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移动终端阅读以合计51%的比例超过纸质阅读[7],这与全国成年公民阅读方式呈现的特点是一致的。数字阅读所具有的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快捷灵活、低廉便宜的成本等特点被生长于数字时代的青少年青睐理所当然。在数字化传播对传统阅读产生巨大冲击的的当下,崇尚新事物的青少年固然没有因为数字化阅读而“冷落”传统的纸质阅读,但可以预言,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推进信息消费的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正处于嬗变过程,数字阅读将更多成为青少年的主体阅读方式。来自天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甚至有七成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8],亟待关注。

3.阅读方向:呈现通俗性、实用性,诉求多样化

调查显示,青少年在阅读方式、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广泛化、通俗性、实用性特征。通俗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图书,成为青少年普遍选择的对象。数据显示,对于“你喜欢的图书种类”的回答,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文学”(%)、“武侠、玄幻小说”(%)、“心理、励志”(%),皆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