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桩基础承载力计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桩基础承载力计算

①群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一,概述

由多根桩通过承台联成一体所构成的群桩基础,与单桩相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仅桩直接承受荷载,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桩间土也可能通过承台底面参与承载;

同时各个桩之间通过桩间土产生相互影响;来自桩和承台的竖向力最终在桩端平面

形成了应力的叠加,从而使桩端平面的应力水平大大超过了单桩,应力扩散的范围

也远大于单桩,这些方面影响的综合结果就是使群桩的工作性状与单桩有很大的差

别。这种桩与土和承台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称为群桩效应。正确认识和分析群桩的工

作性状是搞好桩基设计的前提。

群桩效应主要表现在承载性能和沉降特性两方面,研究群桩效应的实质就是研究群桩荷载传递的特性。以

下我们对群桩效应的承载性

能做详细研究。

二,群桩的荷载传递特性

群桩的荷载传递是指通过承台和桩,在土体中扩

散应力,将外荷载沿不同的

路径传到地基的不同部位,

从而引起不同的变形,表现

为群桩的不同承载性能。

群桩的荷载传递路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显得

复杂又多变。但从群桩效应

的角度,荷载传递模式主要

有两类:端承桩型和摩擦桩

型。

1)端承桩型的荷载传递。对于端承桩,桩底处为岩层或坚实的土层,轴向压力作用下桩身几乎只有弹性压缩而无整体位移,侧壁摩擦阻力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在桩底平面处地基所受压力可认为只分布在桩底面积范围内,如图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群桩基础各桩的工作情况与独立单桩相同。

2)摩擦桩型的荷载传递。对于摩擦桩,随着桩侧摩擦阻力的发挥,在桩土间发生荷载传递,故桩底平面处地基所受压力就扩散分布到较大的面积上如图2(a)所示。试验表明,当相邻桩的中心距Sa>6d时(其中d为桩的直径,有斜桩时Sa应按桩底平面计算),桩底平面处压力分布图才不致彼此重叠,因而群桩中一根桩与独立单桩的工作情况相同,如图2(b)所示。而当桩间距较小(中心距Sa≤6d)时,桩底平面处相邻桩的压力图将部分地发生重叠现象,引起压力叠加,地基所受压力无论在数值上及其影响范围和深度上都会明显加大,如图2(c)所示;这种现象就是群桩作用或群桩效应。

由此可见,只有摩擦桩群才有群桩效应问题,才需要考虑群桩问题,因此,一下关于群

桩的讨论均指非端承桩群。

三, 群桩评价效应

由于群桩效应而使承载力降低的可以用群桩效应系数η表示,以此来评价群桩的工作性能。

η=群桩的极限承载力/(n*单桩的极限承载力) —n 为桩基中的桩数。

研究表明:

A. 当桩距增大时,效率系数η提高

B. 当桩距相同时,桩数越多,效率系数η越低

C. 当桩距增大至一定值后,效率系数η值增加不显著

D. 当承台面积保持不变时,增加桩数(桩距同时减小),效率系数η显著

下降。

②群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1. 单桩极限承载力叠加法

P U =nQ U

式中P U ——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

Q U ——群桩中任一根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n ——群桩中的桩数

上式适用于群桩效应极弱的桩基,例如:端承桩基础、桩数较少(例如n=9)的桩基础、排数较少(例如不超过两排)的条形布置桩基础。

2. 等代实体基础法

(1) 将桩与桩间土一起作为一个实体基础,假定荷载通过桩侧摩擦力,从

嘴歪一圈的桩顶外缘以α角向下扩散,如图3所示。扩散角α=14

φm, φm 为桩长范围内各土层内摩擦角的加权平均值,即φm=∑φili/

∑li 。至桩端平面处扩大为面积A ′,A ′即作为整体深基础的底面积,

A ′=b 0′l 0′=(b 0+2ltan α)(l 0+2ltan α)

然后可按验算天然地基承载力方法进行计算。

此时应满足:

中心荷载时

P K ≤fa

P K =(F K+G K)/A′

偏心荷载时

P K ≤ 1.2fa

P Kmax =(F K+G K)/A′+M KX/W X+M KY/W Y

式中P K P Kmax ——桩端平面处地基上作用的平均应力和最大应力标准值(KN);

fa ——桩端平面处修正后的天然地基土德承载力特征值(KPa);

F K ——作用于桩基上的垂直荷载标准值(KN)

G K——假想实体基础自重(KN),包括作用在A′面积上的桩、土及承台的重量;

M KX M KY ——作用在假想实体基础底面上的力矩标准值(KN˙m);

M KX M KY ——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的截面抵抗矩(m3)

(2)将桩与桩间土一起作为一个实体基础,考虑实体基础侧面与土的摩擦力的支承作用,如图4所示,此时应满足:

中心荷载时:

(F+G-(∑Uq

SU

/K))/A ≤fa 偏心荷载时:

(F+G-(∑Uq

SU /K))/A+M

X

/W

X

+M

Y

/W

Y

≤1.2fa

其中

A = l

0 * b

q

SU =q

U

/2

q

U =E

tanφ

式中l

0b

——群桩外围的长度和宽度(m)

U ——按土层分段的实体基础侧表面积(m2)

q

SU ——不同土层的极限摩擦力(KN),对粘性土,取q

SU=

q

/2;对砂

土,取q

SU

= E

tanφ

q

U

——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KN)

E

——实体基础侧面土的静止土压力(KN)

φ——土的内摩擦角

K ——安全系数,一般取K=3

3.群桩分项效应系数法

《规范》规定,考虑桩群、土、承台的相互作用,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

值为:

R =ηS Q SK/γS + ηP Q PK/γP + ηC Q CK/γC

当根据静荷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其复合桩的竖向承载力设

计值为:

R =ηSP Q UK/γSP + ηC Q CK/γC

Q CK=q CK A C/n

式中 Q SK Q PK——单桩总极限侧阻力和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

Q CK——相应于任一复合基桩的承台底地基土总极限阻力标准值(K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