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欧洲“新教育”运动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继福禄培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一、教育实践活动

1907年初,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儿童之家不收费,但“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家长每天按时接送孩子;家长要同儿童之家密切配合,教育好孩子;家长要经常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报告给校方。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将最初用于智力有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后运用于正常儿童,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1909年,她出版了一本《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也译为《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的主要着作除了《蒙台梭利教学法》(1909年)以外,还有《教育人类学》(1908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等。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内在潜力”)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蒙台梭利认为,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教育家、教师和父母

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实现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她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成为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她指出,儿童的“心理胚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犹如“生理胚胎”在母体的胚胎内一样。两者不同的是:儿童的生理器官在母体内已开始形成;“心理胚胎”则是婴儿出生时才开始发育,这时儿童的大脑空无所有,但它有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的印象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环境。

(二)儿童是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这种发展随着儿童生命岁月的增长,从无意识逐步进行到有意识,

从白发活动进到自由选择性活动;但是,儿童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自发活动在发展进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只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在逐步减少,而心理的内在需要在逐步增加。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于以后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重视儿童早期教育”,是她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试图解决贫民儿童受文化剥夺问题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中得到的重要结论。

(三)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感觉训练和智力发展是蒙台梭利研究的重点,她从生物学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敏感期”得到启示,促使她观察和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感觉活动及其心理特征,从而发现儿童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敏感期”,并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敏感期”的含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定时间便随之消失。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埋没其某些特殊才能。

蒙台梭利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期及其呈现和延续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她认为儿童各种敏感期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儿童就是通过经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不断得到发展的.蒙台梭利对各种敏感期的看法如下:

第一,语言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语言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后2个月开始到8岁,其中1岁

至3岁是语言敏感期的高峰时期。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先是对人的声音感兴趣,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对词最后对复杂的语法结构产生兴趣。也就是说,在这一敏感期内,孩子都经历呀呀学语,说出单词将两个以上单词组成句子的阶段,后来进步到模仿更复杂的句子结构的阶段,最后学习和掌握复杂的语法形式和谈话技巧。

第二,感觉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感觉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6岁,其中在2岁至2.5岁达到高峰。她指出,孩子在2岁时对细微的物体,如对成人注意不到的小东西发生兴趣,并给以极大的注意,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引发了幼儿的有关活动,从而使幼儿的感觉更加敏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感觉的敏感期内,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几何形体辨别颜色、方向、声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体等。而这些均可以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最先发现并论述的现象。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最早出现于儿童两岁左右,大约持续两年岁3左右表现最为明显。环境中的所有物体是否放在平常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活动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和习惯的顺序进行?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最大的喜悦是将物品整齐地放回原来的位置。

第四,运动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运动的敏感期处于出生到4岁之间。在这段时间中,儿

童喜欢活动而且其动作逐渐完美,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完全熟练某一动作,不仅对身体、对精神的正常发展有所帮助,而且甚至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也有影响。反之,如果这一时期缺乏运动,就要导致儿童对运动缺乏自信,性格上缺乏协调性和精神上的不满足。

蒙台梭利指出,在这一段时期内,儿童开始时是喜欢爬,然后是学习行走到1.5岁至3岁时,他们又喜欢经常地抓握东西,如打开、关上、放进、拿出、搭好、推倒等到4岁左右时,儿童又喜欢闭着眼睛靠手触摸来辨认物体,并用手和身体作各种较为复杂的动作

第五,工作的敏感期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工作”,简言之,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就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工作”的敏感期是3岁到6-7岁,在这一段时间里,儿童象一个“工作狂”以令人惊讶的热情投入“工作”。蒙台梭利不仅仅把“工作”的敏感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敏感期,更认为“工作”是各种敏感期的主要特征,是儿童得到各种发展的基础。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的思想,是她儿童观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她儿童观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在她的学说中,没有哪一部分比敏感期更重要,更具独创性了在她之前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也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过记述,但只有蒙台梭利从敏感期的角度展开论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意义,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敏感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为早期教育有效地适应儿童的特点,发挥儿童的主动精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处在连续的和不断前进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而且这种发展变化是有阶段性的。儿童在其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阶段明显不同的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基础。蒙台梭利特别论述了儿童发展呈现阶段性,根据对儿童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幼儿阶段0-6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为适应环境而自我变化并转换形象的时期。根据儿童是否有意识地适应环境,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 0-3 岁无意识地适应环境的时期和 3-6 岁有意识地吸收环境的时期。

1、幼儿前期0-3岁

这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各种能力发展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儿童在无意识之中通过旺盛的“吸收性心理”的作用,大量感受和吸收周围的环境,获得大量的关于周围环境的印象和心理各方面的进步。幼儿出生后的几周之内,由于身体活动尚未旺盛,因而最初获得的仅是感觉的使用,在获得感觉的使用以后,幼儿便开始使用感觉器官去吸收他能接触到的外部世界中的一切。在各种感觉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到1岁左右,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征直立行走和语言开始出现了,直立行走使儿童能够更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环境,使用手握、拉、压等一系列为运用工具作准备的技能,得以发展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能够把存在于环境中的事物和自己的需求表述出来,从而得以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在语言出现以后,儿童的言语能力更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而突飞猛,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尝试着与人进行最初的语言交流,

到3岁时,儿童已经基本上理解了周围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并能和周围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2、幼儿后期3-6岁

蒙台梭利认为,自然在儿童3岁时,划了一条分界线,儿童满 3岁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环境,有意识地吸收环境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这时开始儿童有了成为一生回忆的记忆。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各种能力进一

步得到发展的时期,她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象前一时期那样仅仅依靠感觉,更主要

地是依靠手的活动有意识地吸收环境,他们有意识地用双手不停地做事,触摸和把握各种东西,有选择地模仿成人的动作,并通过这些活动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心理,直至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心理发展,使各种心理现象初步形成体系,同时,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欲望十分强烈的时期,她认为儿童在3岁时会有书写的爆发,在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儿童对读、写、算以及动物学,植物学以及地理历史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学习愿望,他们为了明了许多问题而不断地提出问题让成人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回事,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提出的问题。另外,蒙台梭利把这一时期说成是性格形成的时期,认为儿童在各种能力均得到发展并初步形成系统的基础上,稳定的性格特征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出现了。

第二,儿童阶段6-12岁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在安宁幸福的心态下开始有意识地学习

的阶段,是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有

三:其一是要求离开过去那种狭小的生活圈子,其二是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其三是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因此,蒙台梭利要求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把对他们的教育从早期的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并用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来要求他们。

第三,青春阶段12-18岁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社交关系的敏感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团体的一员”,并开始具备自尊心,自信心。因此,蒙台梭利主张在个体发展的青春期,必须重视对他们进行社会性训练,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一员公民。

(五)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蒙台梭利基于对感觉的极大重视,使感觉教育在她所提出的运动、感觉、语言和智力操练这一程序教学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她认为,由于幼儿总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练习是其主要方面。视觉训练则在于帮助幼儿鉴别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听觉训练主要使幼儿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训练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种感觉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受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觉处于更令人满意的

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和书写等复杂的动作。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蒙台梭利还认为,感觉教育应当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她还通过限制感觉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蒙台梭利进行感觉教育主要采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教具材料的顺序,并使每种教具分别训练幼儿的一种特殊的感觉,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步骤的反复练习,去增强幼儿对物体的特殊性能的感觉能力,去识别接触到的变换着的物体,去增进各种感知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认识客体,主体一定要作用于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强调必须通过感觉和动作训练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的,值得推崇。另外,她在精心设计的训练感觉的教具和方法的运用上也有着一定的独创性和教育价值。她把感觉教育和读、写、算的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注意手脑并用,调动各种感官的配合与协调作用,使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发展进度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初步

的学习读、写、算的阶段,做法精当,有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再者,蒙台梭利在感觉训练过程中采取分解的方法,把复杂的整体感觉分解为简易的几部分来训练,使幼儿利用按顺序排列的刺激物来认识事物,这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当然,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她在感觉教育中虽然强调幼儿的活动自由,但是,她所提供的程序化教具、材料和较为机械、呆板的使用方法,以及单纯运用感官教具进行的自我教育,使幼儿囿于机械的操作练习,自由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不利于幼儿的自由创造,也与她的“任儿童自由反应”和“脑体活动相结合”的主张相悖。另外,她那种只强调幼儿的“自由性”,忽视指导者在感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较为偏颇的。

(六)自由和纪律教育

蒙台梭利还谈到自由与纪律的关系问题。她说:“自由与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离的部分——就像一枚铜币的两面一样。”1她认为,给儿童以极大的活动权利,并不意味着允许儿童可以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在蒙台梭利看来,自由和纪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她认为“自由”不是放纵,纪律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纪律,不是强迫形成的。她指出,当儿童在自由活动中专心于某一件事、某一种活动时,当他专注于表现自己的个性时,他就是在形成自己的良好纪律。她说,正如儿童的天性酷爱自由一样,他们的心智本来是趋向纪律与秩序的。因此,自由活动不仅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形成良好纪律的重要方式。她认为儿童一旦从活动中获得乐趣,便会专注自己的活动,儿童之间就没有了争吵,良好的纪律就体现出来了。由此可见,活动之所以

1张斌贤、褚洪启等着:《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87页。

能促进纪律的形成,根本上是由活动的性质、特点决定的。因为儿童天生有一种活动的欲望,喜欢摆弄物品,喜欢操作教具,而这种自由活动能使儿童从中得到满足和乐趣。比如有一次,蒙台梭利看到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做感觉练习,她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木制小圆柱放进相应的孔中去,这一动作反复了四十多次,但小女孩毫不厌倦,仍专心致志,甚至蒙台梭利在活动室弹奏钢琴也未对她产生影响。蒙台梭利同卢梭一样,反对用“说理”的方法去规范儿童的行为,她认为儿童处于这一时期,成人的说教是不会奏效的。此外,用强制命令和规范去束缚儿童,会压抑儿童的个性,也是违反自由原则的。她主张通过自由活动的方式让儿童自觉地形成纪律,她明确地指出,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来。

蒙台梭利批评传统教育理论把纪律仅仅看作是“维持教育和教学的外部秩序的手段”,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方法,以压制儿童天生的“野蛮的顽皮性”。旧学校奉行这种“权威”的理论,强迫儿童呆坐在固定桌椅的座位上,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教师,不许左顾右盼;手脚放在一定位置,禁止自由活动;听从老师把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小脑袋里;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服从强加的纪律。一些家长也十分赞同这种“严加管教”,甚或变本加厉!儿童不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遭受种种折磨,造成他们极大的痛苦,而且在智力和道德上也受损害。强制的学习导致了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他们变得毫无信心,忧郁代替了自然的欢乐。旧学校实行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纪律,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手段培养

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被动的、表面的和暂时的。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意识到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她说:“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不仅为人们揭示儿童生命潜力展现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也为人们指出了培养儿童良好纪律的自由之路。

活动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儿童喜爱活动。对儿童来说,活动往往比食物还重要。人们通常把儿童的活动称为游戏。儿童在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是那样天真活泼、认真和快乐,即使在成人看来简直是毫无意义,甚至是破坏和捣乱。但是,如果把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尤其企图通过“假想”的游戏来实现教育的目的,特别是纪律教育,将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她不十分赞成“寓教育于游戏”的儿童教育观。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出现了“工作”的教育术语。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人们不易理解和接受在3—7岁儿童教育中运用“工作”这一相当严肃的概念。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工作只是与成人工作的目的和要求的程度不同,但其主要特征基本一致。工作是人类的天职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内在需要;儿童喜欢做事,他们常常模仿成人工作。教育为未来

生活做准备,儿童的早期教育有可能、也有必要使儿童获得一些实际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养成从事工作的初步行为习惯。

(七)教师

在传统的幼儿学校中,教师是主体,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儿童是客体,处于被动地位。蒙台梭利学校则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儿童全神贯注地从事各自的“工作”,独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发展;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这种关于幼儿学校教师作用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首先,幼儿教师应是一位观察者,应以科学家的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研究儿童,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但教育科学的观察研究不同于一般科学,它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是富于情感和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特别是活泼好动的儿童,其目的是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独立自主的人。蒙台梭利强调必须在自然条件下,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中去观察研究“自由儿童”及其表现,而不是在“实验室”或在特殊控制下的儿童。她还指出,人是社会的产物,教师不仅要观察研究儿童本身及其表现,而且要了解家庭和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她着重指出,如果要使对儿童观察研究获得的结果准确、可靠,结论合乎科学,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儿童保持亲切友好的合作。蒙台梭利指出:关键是要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其整个人格参与活动。因此,教师要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经常与儿童在一起生活和工作。蒙台梭利在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或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都是整天和儿童在一起。

教师的观察研究及其成果是设计、安排和不断改进与更新教具材料和正确地进行指导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激励和促进教师更加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不断改进提高、日臻完善的动力。这是一种经常性的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耐心、毅力和科学家的求实与献身精神。蒙台梭利善于观察和研究儿童,向儿童学习,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是她取得惊人成就的原因,她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然后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她的主要教育着作都是她一生中长期观察研究儿童和进行改革实验的成果。

其次,幼儿教师必须是一位明察秋毫、反应敏锐、冷静沉着、精明能干、有教育艺术才能的、儿童活动的自觉指导者。教师对儿童学习的指导,首先是准备好环境,把教室布置得美观、大方、整洁,一切陈设(包括教具)秩序井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再次,儿童运用教具材料独立操作,教师的指导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儿童开始接触教具但还不会使用时,先鼓励其使用,教师可以作一次示范性操作;如果儿童对某些较复杂的教具材料已做过试用,但还不理解教具的内在结构及相互联系,使用起来产生困难,这时教师可作适当解释,但必须简单、明了、准确。在儿童各自独立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坐在教室里全体儿童都能看见的地方,也可以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听候儿童召唤,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暗示和启发诱导。蒙台梭利特别指出,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恰如其分,避免做直接纠正,以免抑制和代替儿童独立思考。

最后,教师应注意保持教室的纪律和秩序,制止不良行为。

(八)课程组织结构

蒙台梭利的课程组织结构是按照领域进行的。为3—6岁儿童设计的蒙台梭利学习环境分为4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感觉领域、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等也包括在蒙台梭利课程中。

第一,实际生活

实际生活训练通常被认为是蒙台梭利课程中的必要内容。儿童若在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技能,形成一些意愿,则有助于他们在其他活动中专注学习。通过经历熟悉的、类似家庭生活的体验,例如打扫、做针线活、整理花园,儿童开始学会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活动上,并且学会按顺序从头至尾地做一件事,学会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协调自己的肌肉运动,接受一项任务后确定并组织工作的步骤,通过自我指导的活动获得独立性。所以,像切胡萝卜这样的活动,虽然直接目标是削、切、煮,但潜在间接目标是培养独立性、秩序感、专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请别人吃胡萝卜)和树立自尊心。

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儿童可从事一些适合其年龄和生理特点的活动,具体活动包括自理(如刷牙、穿衣服、系各种扣子或带子、清洁鼻子、梳头),看护教室环境(如摆放花、擦桌子、整理花园),锻炼生活技能(如做针线活、准备食物),进行精细的肌肉运动(如倒水),参加集体生活(如摆桌子、说“请”或“谢谢”)等。

由于没有标准化的实际生活活动,所以在这一领域中教师们创造的活动最多。不同的蒙台梭利教室的实际生活活动存在很大差异,因为每个老师都根据本班的需要、兴趣和文化结构设计活动。随着儿童的成熟,实际生活领域包括了更复杂的活动。

第二,感觉

从出生之日开始,儿童就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儿童用感官无意识地接收各种经验,并纳入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满2岁后,儿童可借助手头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检验事物,同时开始具有秩序感,能对经验进行分类。感觉材料的设计本身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这些材料最初是蒙台梭利自己设计的。

感觉材料包括一系列操作材料,具有美感,而且设计简单,便于儿童记忆和分类。感官经验能改进并迅速增强儿童的感知觉,为进一步的智力发展奠定感觉上的基础。

蒙台梭利设计的感觉材料涉及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每套材料训练一种感觉,突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感觉。例如,长柱子突出长度,彩色写字板突出颜色,触摸式写字板突出结实光滑的质地,声筒突出音量,嗅罐突出特别的气味。

每套材料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操作感觉材料时,最初要鼓励儿童按教师示范的方法比较或度量事物,但之后应激励儿童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发现不同的东西,或将活动推广到其他环境中。

第三,语言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所有的环境都会培养语言的发展:需要交际的社会环境和孩子之间的自由交谈;在课堂上由教师提供的准确的专门术语;歌曲、诗歌和小组间谈话;图书馆里值得一看的精品图书;为促进语言和文学水平发展而制作的专门的教学材料。蒙台梭利课堂为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使得儿童最终掌握了书面语言的结构。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可以在操作自己的木制字母,或用手触摸贴在石板上的用砂纸剪成的字母的轮廓等活动中,发展写字的机械运动能力。通过把这些运动与视觉、触觉、动觉和听觉(在儿童摆弄字母时教师读出字母的发音)相联系,儿童可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字母的概念,并记住每一个字母,这些都是因为在吸收语言和通过触觉来探索物体的敏感期,儿童的视觉和触觉印象间发生了联系。有了这些符号及它们发音的记忆储备,儿童开始通过“书写”(用声音拼写)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起初是用一盒子木制字母(可移动的字母)来书写,后来他们就用铅笔或其他的书写工具来写这些单词了。蒙台梭利是想让儿童在关键的敏感期里熟悉书写语言的工具,这样,到了后来,儿童“爆发”式地书写语言就成为自发的过程,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学习书写规则和机械练习的结果。

第四,数学

数学思考能力起源于许多在学习数学之前就经历过但看起来与数学毫

不相干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秩序、精确、注意细节和顺序感来源于生活,而感觉材料为她所说的“数学头脑”奠定了基础,在获得数学能力之前的这些活动为儿童准备好了获得数学能力所需要的准确性和逻辑秩序。例如,一对一的概念就可以包含在穿衣之中(一个纽扣对一个扣眼),包含在开锁之中(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包含在所有的匹配活动中。

数学上的顺序开始于对熟悉的感觉经验的逻辑延伸。先前,儿童根据红色小棍的长度将它们排列起来,而现在,他们被引导着按照红色和蓝色把小棍分成两堆,并数一数每堆有多少根小棍。儿童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把这些小棍摆好,再把每一堆小棍的数目数清楚。然后,让儿童用视觉与触觉来感知

数字符号(砂纸数字),再让儿童回到小棍活动中来,把数字符号与小棍的数量对应起来。以相似的形式,蒙台梭利所有的数学材料都是逐渐地从具体的熟悉的物体转变为抽象的不熟悉的符号,每一次都要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数学材料是抽象概念或称数学化抽象概念的物体表示。

蒙台梭利的数学材料分四种类型:(1)o到10的数字;(2)线性数数材料(系统地由小到大数出连串的数);(3)小数系统(用经典的金色小球表示数字中不同位置值的意义);(4)算术运算(加、减等)。蒙台梭利鼓励孩子运用新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来把问题想明白,来使用所学的概念。这种在解决问题时理解和使用概念的能力应当是所有教育的目的,而不应只是数学教育的目的。

第五,艺术表现力

蒙台梭利是教育中的环境美学的先锋,她看到了环境中的审美质量和总体平衡对年幼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她喜欢用间接的环境布置法宋对年幼儿童实施美育。她感到,在儿童成长的早期环境中,用优美的、精心挑选的艺术作品来布置环境十分重要。通过教室里教学材料和通过自然界而获得的广泛而丰富的感觉经验,会为儿童以后爆发出创造性和自我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既可以在审美和丰富的感觉经验方面看到对蒙台梭利观点的反映,也可以看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在儿童自我表达中的视觉艺术和符号意义的重要性。

第六,音乐

蒙台梭利教学具有帮助儿童感知、表达基本音乐成分并训练其音乐欣赏力的传统。像沉默游戏、传声筒、蒙台梭利铃(分辨音高之用)这些为训练耳

朵分辨声音的活动,是蒙台梭利儿童早期音乐训练的核心课程。蒙台梭利还描述过一些音乐活动,像韵律运动(跟着一连串不同的韵律做运动),听经典音乐和其他类型的音乐,合唱,只用一种乐器演奏等,这些活动在现代蒙台梭利教室里也可以看到。

第七,文化课程:地理和科学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十分广泛的,所以人类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与自然相互作用以满足这些需要,而对世界不同文化的学习也是一种对人类所使用的各种方法的学习。对某一特别文化进行了解,或者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物体或容器,这些都是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们可能吸收不同文化的方法。在完整的课程设计中,孩子们可以从很广的范围内和很多的活动中自由地进行选择。

在大多数蒙台梭利教室里,教师都会为孩子们提供地形的自然模型(例如,被水环抱的岛屿,绿波荡漾的湖泊),大陆或地球上其他区域的拼图游戏。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科学探索要涉及直接观察就意味着与自然界的日常接触,它为孩子们提供了积累经验、认识事物和把自然现象归类的机会,也为孩子们提供了问“什么”和“怎样”的机会以及每天与成人接触的机会。这些成人愿意做天生具有好奇心的儿童的良师益友。

四、简要评价

蒙台梭利对20世纪的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影响十分广泛,几乎遍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她的事业激起了人们巨大的热情,先后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兴起了蒙台梭利运动,并纷纷建立了蒙台梭利学校

和蒙台梭利学会,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也为当时的公立中小学普遍采用,她的学生和追随者遍天下。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来自各种理论角度的批评,有的是属于对蒙台梭利体系的曲解,有的是批评者由于所持理论尚不成熟,对蒙台梭利理论和方法的真实含义和深远影响不甚理解。但是,这些批评也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蒙台梭利体系存在着某些缺点或尚待解决的问题,并推动了蒙台梭利和她的一些追随者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展、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半个世纪以后,蒙台梭利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为当代的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所肯定,说明蒙台梭利建立的教育学比当时的批评者所认为的更好,同时也证明了蒙台梭利的理论更合乎时代潮流。

蒙台梭利毕生献身于儿童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对促进学前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热爱儿童,同情劳苦大众及子女的悲惨生活处境和受文化剥夺的不幸遭遇。她寻求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实现自己的改良主义教育理想。她的后半生为宣传这一思想而奔赴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直到晚年。她已近80高龄,仍到印度各地和巴基斯坦传播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着作是她长期观察和研究儿童与教育改革实验

研究的总结和概括。这些着作对于广大读者——父母、教师、幼教工作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们蕴涵着巨大的鼓舞力量。但是,由于蒙台梭利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她的理论和着作中存在着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主观片面性。

(一)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是“自由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1909)、《童年的秘密》(1936)、《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等。 1、论儿童自由 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她认为,儿童的自由应该包括智能和道德两个方面。智能方面的自由是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使其智力得到发展;道德方面的自由则是要防止儿童为满足自己活动的欲望而出现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来自一种不明智的压制。她认为,如果儿童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感到厌倦,那是由于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的自然功能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作用。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例如,对克服障碍表现出畏缩,甚至懒散、依赖、顽皮、抗拒、对立等,往往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对儿童干扰和压抑过多造成的。因此,儿童的教育,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智力方面的,都必须以儿童的自由为前提。 尽管蒙台梭利强调自由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她所说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她指出,在保证儿童自由的前提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蒙台梭利认为,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第二,通过独立达到自由。蒙台梭利认为,在正确情况下,儿重都有一种独立活动的欲望,教育应当促使儿童这种欲望的实现,以保证儿童的独立性。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第三,在自由的练习活动中发展意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之所以选择某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是由内部的意志倾向来决定的。他的意志引导他前进,并发展他的力量。儿童对于自己选择的工作,不仅不会使他感到疲劳,而且还会强化他的个性。第四,在自由的活动中培养社会性。蒙台梭利非常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但个性的发展并不排斥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个社会集体,可以通过"有准备的"环境、自由的作业、教师的引导和不同年龄的同伴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 2、论师生关系 蒙台梭利提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她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儿童的生命力,使儿童的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其个性,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论述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论述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述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案要点】 (1)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内在潜力”)。 蒙台梭利认为,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2)儿童是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 (3)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埋没其某些特殊才能。 (4)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5)纪律教育。 蒙台梭利批评传统教育理论把纪律仅仅看作是“维持教育和教学的外部秩序的手段”,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方法,以压制儿童天生的“野蛮的顽皮性”。 (6)教师。 蒙台梭利学校则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儿童全神贯注地从事各自的“工作”,独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发展;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 (7)课程组织结构。 蒙台梭利的课程组织结构是按照领域进行的。为3~6岁儿童设计的蒙台梭利学习环境分为四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感觉领域、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等也包括在蒙台梭利课程中。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微信号:hesydw 发布河南最新的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信息,备考资料并提供考试相关问题咨询答疑服务。 推荐河南教师资格网 发布河南最新的招教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招聘信息。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特征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特征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 、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 6 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 、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 、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 、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 、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 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1898年的《劝学篇》,更肯定“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同心》),认识到“自琼森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相信“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利益》)。虽然如此,1898年5月所奏的《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张

电大2017年10月《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电大2017.10《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肩负着保育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2、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3、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政府保障 4、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设立是张之洞创立的幼儿学校 5、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湖北武昌 6、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和精神的游戏 7、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以其鲜明的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8、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9、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孺子室 10、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纪律”建立的基础是: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 11、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儿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 12、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练习和初步知识教育。 13、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理论,探索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14、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福辽莉娜、克鲁普斯卡娅 二、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2、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3、社会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 1、简要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请同学们将以上各种方法做简单的解释)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教育目的和原则的基本观点 答:(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3、简述陈鹤琴关于中国幼稚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产生在20 世纪初,当时国际上曾经掀起蒙台梭利运动的热潮,后又一度消沉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注重智力开发,强调早期教育,加之不少心理学家以实验证实了蒙台梭利的若干观点,因而蒙台梭利法又流行起来。前苏联在50 年代还对蒙台梭利大加批判,斥之为反动理论,而现在已给予某些肯定,认为她“实行了独创的教育体系”,并在幼儿教育方面吸取了她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天主教信徒,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明显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从教育科学和教育史的角度看,由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主要来自她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又以当时的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的成就为基础,因而又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并有所创新。蒙台梭利初步看到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及早对儿童进行体育和生活训练,强调从感觉训练开始进行早期智育,要求教员观察儿童、研究儿童、善为人师,这些显然都有可取之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把遗传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夸大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从而使教师的主要职责变成消极的、被动的。她的感官教育,由于教具机械死板,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只适用于单一感官的训练,因而未能很好地发展儿童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力,也影响了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 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 月修订版: 第二十三章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 —1952)是本世纪初在欧洲教育界享有盛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她在幼儿教育、变态儿童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蒙台梭利不仅在教育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幼儿教育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的生平和著作 1870 年,蒙台梭利诞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城,父亲是位牧师。家庭里的宗教气氛深深影响了蒙台梭利,她笃信天主教。蒙台梭利青年时代适逢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她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等社会改革运动,成为意大利当时最早上大学的女子。1896年,蒙台梭利以罗马大学第一个女医学博士身份毕业,并在该校附属精神病诊所工作,逐渐对于儿童教育发生兴趣。1 900年前后,她到伦敦、巴黎旅行并对那里的病态儿童进行研究。在法国,她曾经向医学家兼心理学家的伊塔德(Itard)和塞根(Seguin)学习,受到很大影响。蒙台梭利对塞根所著《白痴及其生理诊断法》尤为赞赏,译之为意大利文,并把他们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她坚信:人的“每种特性上的缺陷都是由于早期受到错误的对待,是教育上的问题”(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英文版,第31 页)。后来,她重返罗马大学,研究哲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在这期间,蒙台梭利受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影响,在理论观点上表现出神秘主义色彩;她也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主张用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建立“科学教育学”。1907年,罗马住宅改善协会为保护房屋,愿提供资金,把由于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儿童组织起来,蒙台梭利应邀办起了“儿童之家”。她把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适当修改后运用于正常儿童的教育,结果也取得极大成功。由此,引起意大利以至国际上人们的极大注意。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儿童之家”

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比较

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比较 标签: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德国古典哲学敏感期幼儿教育教育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782—1852)是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者,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对19世纪后半期乃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幼儿教育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福禄贝尔的童年时不幸的,知道十岁才被舅父送到教区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15岁起,她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林务,但收获不大。1799—1801年,他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后来,他又先后在哥丁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化学、矿物学以及哲学和人类学。1826年发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人的教育》。1837年,福禄贝尔完全转向于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有其是谢林、费希特和克劳泽的哲学。早起进化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也被他利用来解释学前儿童的发展问题。另外,席勒、歌德等人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美育的观点,也对福禄贝尔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他更多的受到裴斯泰洛齐的启发和影响。 一、教育统一的原则 “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思想是福禄贝尔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他认为:“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主宰着。这条法则,无论是在外部,即在自然中,或在内部,即在精神中,或者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即在生活中,都始终同样的明晰和确定。”“这个统一体就是上帝。” 但是福禄贝尔的这种思想的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其后他用着一原则来总结出教育的本质与任务,这点是有点勉强的。虽然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得出的结论也难免会有所偏差,但是他从“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观念中引申出教育的本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培养有自由、自觉和自决精神的、有理性、有智慧的新人的教育理想,表达了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二、人性论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检测试题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填空 1、学前教育学阐述的是0—6岁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2、学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的教育,即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有两种实施形式,一种在家庭中实施,一种由社会组织实施。 4、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所以学前教育在教育具有领先性的特征。 5、由社会实施学前教育思想起源于欧洲。 6、19世纪后期学前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 7、柏拉图在《理想国》《法律篇》中阐诉了他的教育观。 8、《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名代表作。 9、《母育学校》《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献给父母与儿童的良好教材。 10、《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名著。 11、《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代表作。 12、福禄贝尔的代表作《人的教育》。 13、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的把游戏列入教育历程中的教育家。 14、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 15、学前教育发展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马里兰根宝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为起点。 16、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7、蒙特梭利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自由的原则。 18、在蒙特梭利有准备的环境中,内容主要包括动作教育,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 19、精神分析理论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20、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成熟理论。 21、格赛尔做的双生子爬阶梯试验说明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22、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学习所起的作用有关。 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近几十年对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观点。 二、简答 1、简述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答:(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2)恩物引起儿童的活动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是什么? 答:(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心理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4、成熟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贡献? 答:(1)量表提出的年龄常模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教育依据 (2)教育要循序渐进,同时要掌握“最佳时期”促进儿童的发展 (3)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论述 试论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 答:(1)发现儿童(2)自由的原则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一)蒙特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创立的。她是一位意大利籍的医生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内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在本世纪初期,她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而提出的教育方法,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与作法,也深深影响了后代。她将其一生贡献于儿童教育。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然地成长。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蒙特梭利教学强调双手工作、自我教育,着重于培养孩子具有O(秩序)C(专心)C(手眼协调)I(独立)这四种能力,这是蒙氏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 蒙氏教育的四个发现: 1、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孩子一出生,感觉器官就开始感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信息。因此,蒙特梭利认为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 2、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什么? 蒙特梭利博士观察到,孩子在某段年龄期间,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露出强烈的兴趣及学习能力。她称这种现象为「敏感期」。 根据生物成长过程的敏感期,蒙特梭利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敏感期。3岁前,主要是秩序、语言、动作、感觉和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敏感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佳年龄。举例:以语言的敏感期为例,它出现在孩子生命的头四年,而孩子也是在这段期间学会讲话的。在语言敏感期间,孩子为了征服学习语言的棘手问题,其所流露出的坚持、精力和智能令人讶异,但这些状态将不会在他往后的生命中再次出现。换言之,一个已经经历过语言敏感期的成人,当他要再学习另一种语言时,绝不可能像他在敏感期间学习母语时那般地容易。错过了这种敏感期很难弥补。 3、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活动。自发活动使儿童能够逐渐走向独立。只要成人不妨碍孩子,他们都能独立。独立能力弱、或者没有,是成人妨碍的结果。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就决定孩子在发展中是需要自主学习的。成人对孩子的这种自主性、自发性不能给予强迫或压抑。 4、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 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 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所以在当时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的模式就出现了。 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章程颁布之后,到1910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功不可没,在1907年的时候,他被升任为学部大臣

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肩负着 保育 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 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 学前教育问题 。 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政府保 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设立是张之洞创立的幼儿学校 5、 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湖北武昌 6、 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和精神 的游戏 7、 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以其鲜明的 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 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9、 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 孺子室 10、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 纪律”建立的基础是:激发儿童的 内在纪 律”, 11、 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儿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 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艺术活动 和 文学活动 12、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 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 感官练习和初步知识教育 13、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 国外学前教 育理论,探索 14、 前苏联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 福辽莉娜、克鲁普 斯卡娅 二、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 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 方法。 2、 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 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3、社会学前教育: 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 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 目的、2、 3 、 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十五章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教育实践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医生。她的自由教育思想,与她1907年在意大利罗马圣罗伦佐贫民区创办的“儿童之家”及其所用教具和训练方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讨论。蒙台梭利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女医学博士、欧洲新教育运动声誉卓著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并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研究。她善于学习、总结和批判地汲取先辈及当代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勇于实践、创造和革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亚拉瓦莱镇,时值意大利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分裂和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统一的王国。蒙台梭利在安科纳度过了童年,12岁随父母迁居罗马受中等教育。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意志和性格坚强,中学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对数学尤感兴趣。中学毕业后,她按照自己的志趣毅然选择进入技术专科学校。在技术专科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她除了对数学仍然保持浓厚的兴趣外,对生物学和人类学也产生特殊的爱好;她认为学医才是自己最理想的专业,于是决定放弃学工,积极准备报考大学医学院。但是,在当时意大利女青年进大学学医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蒙台梭利决心破除传统的陈规陋习,不顾社会舆论的非议和父亲的百

般阻拦,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斗争,终于考入罗马大学成为医学院的第一名女生。在医学院,她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和压力,学业成绩优异。 1896年,蒙台梭利成为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不久,罗马大学医学院聘她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担任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儿的治疗工作。她对这些不幸的儿童深表同情,从而激发了对儿童神经和心理疾病研究的特别兴趣。很多事例使她认识到塞贡等人训练白痴儿童的方法和教具的正确性,她又从对生理学、人类学的研究中发现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关系和联系,从而为这种方法找到了生理心理学依据。她深信: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体动作协调,并促进其智力发展。 1898年,蒙台梭利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她的发言在社会各界人士中,特别是在医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同年,政府委任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一所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收容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和公立小学的弱智儿童共22名,由蒙台梭利主持教育训练和实验研究。蒙台梭利开始运用塞贡的方法与教具教育和训练这些儿童,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改进。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她找到了一种更适于儿童实际需要,并且儿童乐于接受的有效方法和教具。在此期间,她把全部精力用于从事教学和实验研究工作,一面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二)

认真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原理: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目的:1,直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工作”不仅促进其感官,动作与心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建构健全的人格。对健全人格蒙台梭利 归纳了以下特征:(1)有旺盛的自发的活动力,能自发地,主动地利用成人为 其创设的环境去活动;(2)喜爱反复地,集中地工作;(3)能自由地选择工作 材料;(4)爱好秩序;(5)爱好工作超过游戏;(6)喜欢在安静环境下工作; (7)拒绝奖惩,从工作本身获得快乐;(8)有强烈的求知欲;(9)能在比较, 选择,思考后再行动;(10)淳朴,高尚;崇尚真善美,厌恶虚伪,丑恶和肮脏; (11)学习社会性,重视责任感,守纪律,乐于助人,有成为优秀人的愿望。 2,最终目的是通过蒙台梭利教育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去创造理想的和平世界。 (二)蒙台梭利教育的原则:1,秩序性原则: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期主要发生于最初的3年,两岁时达到最高点,3岁开始下降。因此,婴儿期的孩子对事物的秩序有 强烈的需求,例如一本书或一支笔没有归位,他们会坚持把该物品放回原处。 对他们来说,秩序感是其生命的自然本质之一,就象“土地之于动物,水之于 鱼。” 如果婴儿对环境的印象与经验,是建立在一种有秩序的形态之上,那麽孩子对 世界的看法,将具备稳固的基础,借此基础得以培养有条不紊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对环境的信任与积极探索。 也就是说,外在的秩序感有助于孩子内在秩序感的发展。外在秩序感应如何培 养呢?可从以下四方面参考:(1)教室内大多数的物品尽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上。 (当然,教师有可能因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度地改变某些个别教具的位置) (2)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地点。(3)例行活动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4) 要求孩子把用过的教具放回原位,然后才能进行其他活动。 遗憾的是,仍然有许多孩子经常生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很 难有机会见到这些孩子将相关的潜能发展出来。 2,独立性原则:蒙台梭利认为: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因此,儿童 个体自由的积极表现,首先必须通过自发活动引导他走向独立。婴儿从断奶的 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努力走上独立的道路。 什麽是断奶的小孩?实际上就是一个已独立于母乳的小孩。他将找到各种食物代替这种营养源,他生存的手段增多了,他能在某种范围内选择自己的食物 了,而原先却完全局限于一种营养形式。 不过,他仍然有依赖性,因为他还不会走路,洗脸,穿衣,还不会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示要东西。这个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他还是别人的奴隶,依赖别 人。但到了3岁,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独立和自由地支配自己了。 要别人服侍的人实际上是限制了自己的独立性。这一概念将成为未来个人尊严的基础。“我不希望别人服侍我,因为我并非无能。”人类必须具有这种思想, 才能感觉到自己是真正自由的,独立的。 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婴幼儿教育有效,那它就必须帮助孩子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帮助他们无需搀扶而会走路,上下楼梯,拾起落下的物品,穿脱衣服, 自己洗澡,口齿清楚地说话和表达自己的需要等等。我们必须给孩子这样的帮 助,使他们能够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满足他们自己的愿望。这些都是培养独 立性教育的一部分。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平静的清王朝统治。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内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痛感中国的落后,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在向西方学习具体的观点上存在许多的分歧,积极学习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消极学习派则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对于文化、政治制度等内容则坚决抵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开始了寻求革新之路,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的影响,张之洞开始从军事人才培养和军械装备入手,同时兴办各类新式军事学校,从而开始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初步尝试与实践。1898年,张之洞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造学堂办法片》中提出“两书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机,亦杜离叛道之弊”,标志着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1.“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基础。1898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在该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劝学篇》一书共分为内外篇,一共24篇[1]。其中内篇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和去毒,内九篇的内容谈以中学为体,旨是“正人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是教育人们要奉行孔孟之道,遵守传统的封建道德规范,效忠于封建统治者。外十五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内容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攻教、非弥兵,主要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总之,《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从其教育意义的角度来说,张之洞系统论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中学”与“西学”的内涵[2]。“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内容。这些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是根本。其特别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三纲”的地位,并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学的精髓,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必须予以继承与延续,并指出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同时其坚决反对西方所推崇的民权和男女平等的思想,由此可见,张之洞倡导的中学为体是通过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是指西方的具体政治制度以及行政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法律、教育、通商等方面的内容;“西艺”是指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包括算、绘、声、光、化、电等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这些西方的新学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引进西学时具有一个明显的原则,即对于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可以引进,而对于具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违背传统封建伦理纲常的文化则坚决反对,不予引进。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思想中,中学和西学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其地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核心、基础;西学之用,是在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变革,因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的政策基础。 3.“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劝学篇》一书中,张之洞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制系统和教育结构布局的建立设想,学堂课程设置原则,中小学以及职业教育,师资自费以及人才选拔等。首先,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3]。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其次,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 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 三、“中体西用”思想实践探索 1.系统教育设计[4]。1901年, 张之洞和刘坤一上了“江楚会奏三折”,三折中针对“育才兴学”提出了以下四条改革措施:设置文武学堂,改革文科,停止武科,奖励留学。张之洞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教育系统的观点,勾画了教育系统的蓝图,并对从蒙学、小学、中学、大学的年限、课程、毕业职务等都有了具体的规划。1902年,在总结湖北系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张之洞上了《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他强调国家的强弱与教育的水平息息相关,将兴办学校教育的意义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同时,奏折中针对系统化办学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首先,张之洞提出国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思想。其次,通过大学造就国家有用的人才。第三,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教员不迁就”的原则。张之洞不仅重视师资的专业训练,同时要求一切关于教育的行政人员等都必须对教育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当中的问题。第四,完全阐述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 2.制定完整留学章程,规范海外留学教育。清朝末期留学运动快速发展,到海外留学成为一种潮流,随着大规模的留学生留学海外,一些进步思想在学生中传播逐渐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特别是1903年留日学生发起的抗俄运动, 得到全国各学堂学生响应,震撼全国,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规范留学教育的重要性。1903年,张之洞拟定了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详细分析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体西用教育张之洞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蔡红 摘要关键词文史探源 WENSHITANYUAN 72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影响

浅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 20134001002 赵爽

摘要:蒙台梭利作为近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教育家之一,她毕生致力于探索幼儿教育,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十年,在北京、上海及一些内陆城市,开设了大批蒙台梭利幼儿园,各界对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评价不一。我们应该通过对蒙氏教育思想的正确解读,认识和吸取其对我国幼教有指导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时承认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障碍,寻找将其本土化的途径。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局限性本土化 一、蒙台梭利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及方法 玛利娅蒙台梭利幼儿园是蒙台梭利教育集团旗下的幼儿园。近十年,在我国多个大中城市开设。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也成立了呼和浩特蒙台梭利国际早教中心。该品牌幼儿园以标准化蒙台梭利教育为特色,结合地区办学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1、教孩子学会思考 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弊端。为提高学习成绩,在幼儿园时期,向孩子大量灌输小学知识。蒙台梭利曾说:“现在很多的幼儿园和学校都是有罪的,他们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屈服于那些没有想象力的课程。”即老师规定了一切,孩子们机械的学习规定的内容。因此结合蒙台梭利的教育观点,在孩子早期性格形成时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学习框架应当是建立在未来的学习基础之上,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学习内容的更深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更加乐于思考、善于思考。2、设定“工作”区域 通过在普通幼儿园中的观察,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游戏过后,玩具随处乱扔,毫无秩序,需要老师安排整理。而在蒙氏教育中,设有专门区域摆放教学设备及用具,教师在专门的教室进行教学指导,孩子们需要知道设备和用具的存放位置。游戏过后,孩子们能够将其放回原处。这种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爱惜和维护工作材料。 3、在“做”中学

《蒙台梭利方法》学前教育思想探析

《蒙台梭利方法》学前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中关于“儿童之家”教育方法,儿童发展过程中应理清的几种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等思想,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蒙台梭利方法;学前教育思想;方法;不足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为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在当时的社会,女子学医是受到歧视的,蒙台梭利在父母的反对下,为了自己的追求,坚持信念,毅然决定学医,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在1896年成为罗马大学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后开始了她的医生职业生涯,此阶段她深入研究了智力缺陷儿童,并认为,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于是她开始专注于对儿童教育的学习与研究,之后开办了“儿童之家”,确立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蒙氏教育法”。 蒙台梭利于1909年出版《蒙台梭利方法》一书,这本书总结了她开办“儿童之家”期间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和方法,曾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地。蒙台梭利方法对20世纪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当今重要的幼儿教育方法之一,并且在许多幼儿教育模式中都渗透了这种方法。全书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之家”的建立;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运用在“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第三部分总结了这些方法运用之后的成效。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通过蒙台梭利的亲身实践与验证,对儿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对教师的要求等思想在我们现代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期间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肌肉训练、感官训练、实际生活的练习和初步的知识教育。这是她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她不仅论证了这些教育方法的必要性,还提出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重视儿童的肌肉训练和感官训练 重视儿童的肌肉训练和感官训练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蒙台梭利认为3―6岁的幼儿的肌肉正在逐渐形成与发展,处于锻炼肌肉的重要时期,为帮助儿童的肌肉得到正常发展,必须让他们进行肌肉锻炼。可以通过体操、节奏动作等来进行,体操可以帮助儿童进行一些基本的动作练习,并锻炼他们的平衡感;节奏动作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发展节奏感。 蒙台梭利提出,感官是心灵的门户,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因此要不失时机,使感官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外,通过感官教育,也可以对某些因感官存在缺陷而影响心智发展的儿童进行及时补救。她的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训练为主,她还针对人的各种感官,设计了各种有独创性的教具,如温量板、味觉瓶、触觉板、嗅觉筒等等。 2、关注儿童实际生活练习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浅析王国维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对王国维的生平做简单的介绍,论述他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解放教育思想、教育宗旨、培养大批合格教师、哲学为首的课程观、兴高等教育和提倡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别。本文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介绍,并提出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王国维;教育思想;启示 一、王国维个人简介 王国维生于1877年卒于1927年。青年时代既接受封建传统教育又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戊戌变法前夕(1898年初)他来到上海,进入当时变法运动的喉舌《时务报》工作,业余时间到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时务报)因变法的失败而被封闭后,王国维转到东文学社当职员,同时学习哲学、外语和自然科学。1901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英文和数学,数月后因病返国。回国后,广泛学习西方哲学。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及伦理学等。在师范学校任教期间,王国维撰写了大量的有关教育学的论着,这批论着充分展示了当时王国维对教育的认识与见解,同时也确立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应有地位。 二、王国维的教育观点 (一)解放思想 清政府所实行的学制,以封建礼教为宗旨,束缚人们的思想。张白熙、荣庆、张之洞会奏《重订学堂章程》折说:“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伸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学务纲要》强调:“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无论学生将来所执何业,即由小学改业者,必须曾诵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之要义,以定其心性,正其本源。” 王国维认为当时的教育阻碍人们的思想发展,不能够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他意识到中国原有的伦理纲常已经不足以维系中国人民的精神,不能再用教育学生,必须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充实人们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新的东西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获得精神的慰藉。使之有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王国维强调教育在思想上的作用,重视精神文明。 王国维反对因循守旧,以极大的热忱了解和引进西方文化,他以其独具的眼光看到了中西学之间的沟通问题,他认识到一味拒斥西方的学术思想,将会阻碍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近代化;但如果完全无视传统文化,西学也将因缺乏必要的结合点和移植的土壤而难以立足生根。 (二)确立教育宗旨 王国维在清末教育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最先提出了比较科学、相对完整的教育宗旨,即培养身心和谐,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既吸收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教育家的有关思想,又融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以适应中国当时急需摈弃科举旧制,重新确立与新式教育相统一的教育宗旨这一时代要求。 1.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