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护理(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护理(一)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对策,得出结论:进行严密的观察与相应的护理治疗,可使骨髓抑制患者渡过骨髓抑制期的各种不良反应。
【关键词】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护理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血流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血流里的血细胞寿命短,常常需要不断补充。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必须快速分裂。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和放射治疗(radiation)以及许多其他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抑。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主要限制性毒性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较常见的药物如:阿霉素、泰素、卡铂、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数药如健择、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下降为主。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副作用,如马利兰、环磷
酰胺等均可致白细胞下降,而自力霉素和塞替哌等易导致血小板下降,并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可使全血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肿瘤病人进行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注意病人体温变化,预防继发感染,每周查血象1~2次,当白细胞低于3.0×109/L,血小板低于8.0×109/L时需暂停给药,给予补血药,并加强营养。白细胞低于1.0×109/L时,需进行保护性隔离。对血小板严重抑制者不宜注射。注意防止皮肤破损,观察皮肤有无瘀斑、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鼻衄、血尿及便血等症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倾听病人的主诉,并尽力去除可能导致内出血的诱因。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注意观察呕吐物与大便的性质,对咯血及咳血病人要记录血量及颜色。
许多抗肿瘤药物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最初表现为白细胞,尤其是粒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液中三种细胞成分均可受到影响,严重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有下降,甚至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各种抗肿瘤药物对骨髓抑制的程度、出现的迟早、持续的时间并不相同。
如果是单纯粒细胞受抑制,而干细胞未受到影响,血细胞成分的变化只有一二项,抑制出现较早,骨髓增生低下是暂时的,恢复也会较快。有些药物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出现虽然较迟,但程度较深,恢复缓慢,表明很可能影响了干细胞。有时在应用抗肿瘤药物后,中性白细胞右移,这比常见的白细胞左移更严重,应加倍重视。
所以总结在日常的调护和防治方面的要点:
(1)并发骨髓抑制的患者往往情绪消极,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给予主动关心和照顾,常与患者交谈,向其解释化疗后常见的毒副作用,消除由于骨髓抑制症状的出现所带来担心病情加剧的心理症结,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其顺利渡过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