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始于探究一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始于探究一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小学教育中也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及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科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应当紧随时代发展致力于开展创新教育,身为科学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设计相应的探究内容与目标,通过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去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能力,文章便主要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展开分析。
标签:小学科学;创新教育;探究;实施
小学科学教育应当肩负起对学生科学启蒙的重要使命,更要重视创新教育的实施,助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身为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大胆质疑且主动进行想法验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创设探究情境,调动学生创新欲望
要想保证小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得以调动,从而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施效果,则需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视探究情境的有效创设[1]。因此,身为科学教师应当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样化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去致力于探究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比如,在讲解“水的浮力”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结合教学内容去创设探究情境:木头人和小铁娃一同过河,可走到河中间时候小铁娃却沉入水底不见了,木头人非常心急,想要钻入水底去救出小铁娃,但奇怪的是木头人试了很多次都没有办法沉入水底,仿佛有一股力量一直托着木头人。此时,教师便可引入对“浮力”知识的讲解,为了让学生对该内容产生探究兴趣,便可提出问题“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木头人克服浮力沉入水底呢?”,在这一问题的提出下,学生便会想出各种方案,如给木头人绑上石头等,通过这种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又如,在講解“植物的根茎”相关内容时,科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公园、田野等地去进行花草、蔬菜、水果等植物根茎的观察活动,或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去一些植物,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去摸、切,明白如何按照质地去区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同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去采集植物,通过亲身探究实践去记录并识别草本与木本植物,并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由教师解答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大胆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唯有对问题保持敏锐嗅觉,才能够第一时间察觉问题且提出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展开思考探究,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正所谓“有疑才有问”,问题的提出是实践探究的基础,着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言至关重要,身为小学科学教师
也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且深入探究,才能助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2]。
比如,在讲解“将固体放入水中”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橡皮擦、瓶盖、树叶、苹果等物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将各个物品放入装水的容器当中,从而观察其中有哪些物品不会沉下去。正是因为亲眼所见与亲手探究,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疑问“为什么有些物品不会沉下去,而有些物品却会沉下去呢?”学生抱着怀疑的态度一遍遍做探究实验,经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同学的而合作、讨论,便能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
又如,在讲解“声音的传播”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试着将耳朵贴在金属栏杆上,试一试可不可以听到另一头同学敲击的声音?贴着栏杆听到的声音与我们直接用耳朵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不同?通过学生对这些疑问进行探究,便能够轻松得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
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与生活当中,小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成年人看似极为平常的问题,比如船为什么不会沉入水底?天空为什么会打雷?人为什么要吃饭?……而身为科学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生发出疑问的时机去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通过正确引导去鼓励学生观察、实践与思考,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助力其创新精神的养成。
三、探究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进行培养,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指导,在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所产生的全新认知以及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的表现[3]。很多时候小学生都会在无意间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身为小学科学教师则需要对这一火花进行引导,通过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解“食盐在水中溶解”相关内容时,当学生亲自动手将食盐放入水中溶解之后,便会有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以这种方式溶解在水中?”,此时教师可不必急着作出解释,而是准备方糖、油、面粉、砂石等物体,通过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这些物体分别投入到水中去做实验,通过探究实验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便能够看到油、砂石等物体无法在水中溶解。在这一探究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即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又如,在讲解“指南针”相关内容时,教师还可开展探究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进行多次转圈之后快速指出哪一面是南方,很多学生在挑战中会失败,此时教师便可拿出指南针让小学生说出指南针需要旋转的圈数,然而不管指南针转多少圈,最终都能精准地指向南方。在这一探究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极大激发,从而对该课时内容的学习更加投入,理解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进行培养是教育事业的核心重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课在这一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与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的实施去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雪英. 创新始于探究——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J]. 小学科学:教师,2014(8):32-32.
[2]高龙菊.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 科学咨询,2016(41):29-30.
[3]曹佩国.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