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影响研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
(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见教材第5页)
3 、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备的三个基本属性:
(一)、跨越性。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
(二)、可比性。跨越性必然要受到可比性原则对它的有效限定。“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荒唐的比较。”(刘圣效《比较文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可比性的四种情况:1、同源性: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文化过滤、文化误读和创造性叛逆。3、类同性:不存在实际的历史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之间,在美学意义上存在的显明的相合和隐性的遥契,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关系。4、异质性和互补性:凸显跨文明的文学之间的根本差异,在总体文学的视野和构建中互相补充。
(三)、文学性。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1)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分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划出“经过路线”。从而分出三种学术思路:(一)、流传学(誉舆学)。站在“放送者”的角度,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或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
外的声誉、反响和影响进行研究。(二)、渊源学。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三)、媒介学。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的途径、方法、手段和因果关系的研究。2)变异研究: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文学之间交流的变异状态,包括语言层面、形象变异、文本变异、文化变异、文学他国化几个方面的研究。
平行研究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主题学。(二)、文类学。(三)、类型学。(四)、跨学科研究。
5 、比较文学方法论
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历史实证主义;(二)、审美批评主义;(三)、阐发法;(四)、文化模子寻根法: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思和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不应该用一个既定的文学模子硬套在另一种文学之上,比较文学要求其共相,即共同的文学规律,然而共相的寻求必须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为基础。(五)、对话:不是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阐释,主要是在文学理论的领域中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各文化体系诗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
,同时又交织着作家及人物的观点和感情,隐含人物未来的动机、行为倾向,衍生出各种情节。这种研究分两个方面:一、对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对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的研究。二、对情境母题的研究。如三角恋、“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
6、形象概念及形象学基本原理
对形象概念的理解:1)、一方面,形象是对异域或异国的某种历史文化现实的描述,即形象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形象是对他者的想像,即形象的主观性。作为被描述的对象,因为对他者不可能完全了解,往往与他者的客观情况有差距。2)、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的旨意并不在鉴定形象与他者事实上的相符程度,而在于从形象中反射出来的形象制造者本身的文化特点。关注之点在于注视者表现出来的“社会集体想像物”。重点不在形象的真伪,而在形象的生成机制。3)、按形象与注视者所在社会的关系,可区分为“意识形态的形象”和“乌托邦的形象”。4)、形象的特殊形态:套话。
几个重要概念。
社会集体想像物:借自法国年鉴史学派的概念,指特定社会群体在某一历史时期对一个异国或异域社会文化的整体所作的阐释。这种阐释有两极性,即认同性和相异性。
意识形态的形象:用注视者社会话语重塑的异国形象,注视者社会群体通过这种诠释整合具有相异性的他者形象,强化了自我身份,倾向于本文化认同。
乌托邦的形象:注视者悖离本社会意识形态,质疑和颠覆本社会,对他者理想化,对异国形象的描述悖离本社会模式,具有批判性。其特点在于“维持可能领域的开放状态”,为本社会暗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未知领域。
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里用于描述某一异国、异国人或异国事物的稳定的表达方式,一般表现为词或词组。是社会集体想像物表达的最小单位。
7 后现代主义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必须要清楚什么是现代主义(modernism),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叛逆者,在解构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Post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历史意义的,指后现代主义是作为现代主义的后继者出现的;二是逻辑(学理)意义的,指后现代主义颠覆和覆盖了现代主义。
8 现代主义、启蒙主义、理性主义基本上是同义词,有学者把它的历史分期为公元1492年(即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同年)至二十世纪中叶。为现代主义奠立哲学基础的是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通常都把他看成是近代哲学的始祖,我认为这是对的。”(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版,第79页。)笛卡儿宣称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