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_李瑞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06)04-0093-06
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李瑞林 李正升
1摘 要2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当高。但是,它的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属于过度城市化模式。20世纪30年代之前,巴西主要依靠外来移民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属于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之后,工业化起步,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巴西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区域不平衡和过度城市化、贫民窟等严重的城市问题。研究巴西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关键词2 巴西;城市化;城市问题
1中图分类号2 F299.11;F 291.1 1文献标识码2 A
1作者简介2 李瑞林(1978)),女,汉族,云南石林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学。
1基金项目2 教育部一般规划项目/东部隆起和中部塌陷的经济学分析(05J A790038)0阶段性成果。1收稿日期2 2006-02-141修回日期2 2006-03-31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看,世界各地区的城市化状况可分成四种模式: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同步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属于过度城市化模式,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20世纪30年代之前,巴西的城市化主要靠外来移民推动,属于无工业化的城市化;30年代之后,工业化的起步大大推进了城市化。但是,由于土地过分集中等问题,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的/城市病0。与
巴西相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属于滞后城市化模式。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城市问题对我国具有警示作用。
一 巴西的城市化历程
1.19世纪以前巴西城市化的雏形阶段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尔发现巴西,16世纪30年代,巴西沦为葡萄牙殖民地。由于巴西殖民地经济是建立在出口农业的基础上,巴西最早的城市所承担的职能主要是商品的集散,城市不仅要位于农作物产区,还要便于与港口联系。同时,城市的位置还要兼顾保卫海岸安全的军事功能。因此,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巴西后所建立的首批城市多位于沿海地区,如巴西最早的首都萨尔瓦多(1549年)、里约热内卢(1565年)等,整个17世纪建立的四十几座城市也全部位于从南到北的沿海地
总第132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4期
区。但是,18世纪时,随着巴西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城市化进程有了新的特征。米纳斯吉拉斯等地区贵金属的发现,诱使大批采金者和黑奴涌入内地矿区,内地城镇从此诞生并开始发展。如现今的戈亚斯城就是在1727年由圣保罗的寻金者建立的,它的原名叫比拉沃阿,直至1935年之前,是戈亚斯州的首府。另外,米纳斯吉拉斯的欧鲁普雷图(原名维拉里卡)、马托格罗索州的库亚巴以及圣保罗州的坎皮纳斯等[1],都是在18世纪时矿业兴起的时代建立的内地城市。可以说,这一时期国家出口导向和趋于分散经济的城市化表现出来的是低水平的城市首位度。
2.19世纪巴西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9世纪初期,葡萄牙王室定都里约热内卢,开始了巴西城市化过程的新阶段。原来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市不断涌现。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1808年,葡萄牙王室迁到巴西里约热内卢,巴西成了葡帝国的中心。这首先促使里约热内卢的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批的技术人才进入城市。除此之外,葡萄牙王室实行的巴西港口对友好国家开放的政策以及1822年巴西政治上的独立,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职能以政治权力中心为主。
19世纪中叶之后,咖啡经济的繁荣和铁路的修建,使城市化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和强大的物资支撑。1727年,咖啡种植业传入巴西北部,19世纪中叶,在里约热内卢州的巴拉伊河谷一带取得重大发展,咖啡业成为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种植范围不断扩展。优越的种植生产条件、旺盛的国外市场需求使咖啡经济取得空前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和港口、铁路的建设,铁路沿线相继出现一些新的城镇。如1832-1896年间兴起的阿拉拉夸镇、里贝朗普雷图、包鲁等[1]。这一时期,城市化表现为传统城市的扩展及其贸易与政治作用的加强。
19世纪后期,大规模欧洲移民的进入促进了巴西城市化的发展。1888年,巴西废除了奴隶制,先前的奴隶成为了自由人进入城市,大批欧洲的移民也进入巴西,两方面共同促进了巴西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容量不断扩大。巴西自1819年开始引进欧洲移民,1870-1880年间形成移民进入巴西的高潮,这期间大约有400万外国移民定居巴西。大部分移民到咖啡产区务农,小部分留在城市务工、经商和从事其他工作。里约热内卢、圣保罗、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等城市的发展就是在移民的推动下形成的。这些城市中移民一般占全城人口的30%-50%,他们控制了零售业和一些工业(如建筑业),并推动了面向地方市场的消费品生产[2]。
总的来说,20世纪之前巴西的城市化是没有工业化的传统城市的扩展。从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到达巴西之日起,在近30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巴西一直是葡萄牙宗主国的初级产品和原料的生产地和供应地。城市依然承担传统的职能:商业、官僚机构和初级工业活动中心。
3.20世纪巴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巴西工业化的开始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发展。1930年瓦加斯革命结束了/牛奶加咖啡0的农业寡头统治,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巴西全面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巴西经济仍以初级产品和原料为主。50年代后半期,巴西工业化进程加快,注重重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在替代进口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1967-197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0,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城市化飞速发展,新城市不断产生,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等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规模经济开始起作用。如圣保罗在1907-1919年间,工业品占国家的份额从15.9%上升到了3115%,到1950年时达到了55%。尤其是资本品工业和耐用品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圣保罗的集聚作用更强,一直在巴西工业化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多数区域的产业也迅速发展,从而为先前殖民时期的沿海城市带来了现代化和增长。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间,城市化飞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体系。1950年时,巴西总人口的36.2%居住在城市,1960年时上升到44.7%。1970年普查结果表明,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农村,为54%[1]。1950年到1960年,城市人口从1880万激增至3150万,而城市中心在1950年时有1887座,1960年时有2763座(见表1)。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快速城市化并不仅仅是来自于农业腹地扩展所关联的小村庄城市化的激增,虽然1950年,人口小于2万的中心占了城市系统的95%左右,到1960年时占到94%,但是,城市系统中大中心的增长也很显著。1950-1960年间,人口大于2万的城市从96座上升到172座,所占份额从5.1%上升到6.2%。其中,1960年,31座城市的人口超过10万,其中有6座人口超过50万,两座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