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国家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比亚国家概况
(最近更新时间:2011年10月)
【国名】利比亚(Libya)。

【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人口】659.8万(2011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

阿拉伯语为国语。

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68万(2008年)。

【简况】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接壤。

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

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

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

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

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

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

后改名为利比亚国。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国名暂定为利比亚。

【政治】2011年2月中旬以后,利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示威游行遭到当局镇压后,迅速演变为内战。

反对派在东部城市班加西成立“国家过渡委员会”,与卡扎菲政权分庭抗礼,双方在多处战略要地展开激战。

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970、1973号决议,对利实施制裁,并授权在利设立“禁飞区”。

北约随后对利发动军事行动。

8月20日,“国家过渡委员会”武装攻占的黎波里。

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

10月23日,“国家过渡委员会”宣布全国解放。

【宪法】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

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

2011年8月,“国家过渡委员会”公布《宪法宣言》,在政治过渡阶段发挥临时宪法作用。

《宪法宣言》规定,利比亚将建立多党制民主国家,实行法治,保障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权。

伊斯兰教为国教,教法是国家立法的主要依据,国家保护非穆斯林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宣言》还公布了利政治过渡的时间表。

【议会】卡扎菲政权时期设有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国家过渡委员会”宣布将在8个月内举行议会选举。

【政府】“国家过渡委员会”由约45名来自各地区的代表组成,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MustafaAbdul Jaril)任主席。

下设执行局(相当于政府内阁),马哈茂德·吉卜里勒(Mahmoud Jibril)任主席。

“国家过渡委员会”宣布将在全国解放后一个月内组建过渡政府。

【行政区划】1998年,利比亚全国划分成26个省。

2002年增至28个省及两个地区。

【重要人物】“国家过渡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1952年生于利比亚东部城市贝达,1970年在班加西的卡尔尤尼斯大学攻读伊斯兰法,曾任律师、法官。

2007年出任司法部长。

2011年2月利爆发危机后,贾因不满卡扎菲政权暴力镇压示威者辞职。

2011年3月5日,在“过渡委”首次会议上被推举为主席。

【经济】利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

1992年开始,受洛克比问题而遭受国际制裁,经济状况不断下滑。

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油价持续居高,利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曾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自2003年起,利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

2011年2月前,利日产原油约160万桶。

局势动荡使利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联合国发展署、非洲发展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报告预测,利2011年经济可能负增长19%。

主要经济指标(2010年):
国内生产总值:74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314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2%
通货膨胀率:2.4%
货币名称和汇率:第纳尔(1美元=1.25第纳尔)
失业率:30%。

(资料来源:2010年经济季评、经济学家杂志)
【资源】以石油为主,探明储量为430亿桶。

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54万亿立方米。

其他有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

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工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7%。

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

20世纪50
年代发现石油后,利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

2009年出口石油创汇达319亿美元,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

2011年2月开始,战乱使利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利工业还包括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等。

【农业】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6%。

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

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3%,水浇地不到1%。

利农业非常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

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全国有牧场850万公顷。

养殖的牲畜约1160万头,主要为牛、羊、骆驼,其中牛107万头,羊1038万只,骆驼23万峰。

利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

为解决用水问题,利自1984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北部沿海地区。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公路:总长10万公里,其中高级公路5.7万公里,农用路4.2万公里。

水运: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托卜鲁克、卜雷加、德尔纳、米苏拉塔、扎维亚、拉斯拉努夫。

空运:拥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

各类机场共137个。

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拉塔、塞卜哈、托卜鲁克、锡尔特和卜雷加。

【财政金融】2010年底外汇储备998.39亿美元,外债6.3亿美元。

【对外贸易】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

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

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土耳其等。

2010年外贸总额约709亿美元。

近年进出口情况如下
(单位:亿美元):
2007 2008 2009 2010
出口470 620 370 463
进口177 217 220 246
顺差293 403 150 217
(资料来源:2011年经济季评)
【人民生活】2011年2月局势动荡前,利全国有17所综合医院和88个医疗中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张,医生2名。

全国有12.2万人享受社会保险。

2009年底,全国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10万门,手机用户500万,互联网用户35.4万人。


势动荡后,利发生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有超过100万难民涌入邻国突尼斯和埃及。

【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6%,为北非最高。

受教育时间女性平均10年,男性平均8年。

局势动荡前,全国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万人,在校生人数145.55万人。

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

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

主要有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纳塞尔大学、卜雷加明星大学、拜达奥马尔·黎赫塔尔大学等。

【对外关系】“国家过渡委员会”已获得包括安理会五常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并已开始代表利比亚在联合国、阿盟、非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内行使权利。

【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200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联合国安理会于2月26日一致通过制裁利政府的第1970号决议,包括对利实行武器禁运、限制利高官旅行、冻结相关人员海外资产、将利局势提交国际刑事法庭等。

3月17日,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设立“禁飞区”,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平民,并对利实施更为严格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制裁。

9月16日,安理会通过第2009号决议,解除部分对利制裁,并决定成立联合国利比亚支助团。

10月27日,安理会通过第2016号决议,决定在10月31日后终止第1973号决议关于保护平民和设立“禁飞区”的授权。

【同美国的关系】卡扎菲执政后,利美关系一直紧张。

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美指责利支持国际恐怖主义,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1991年,美、英指控利两名情报人员策划了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推动安理会对利实施制裁。

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问题上对美、英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愿支付27亿美元巨额赔偿并为利官员行为承担责任。

2004年利美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美宣布全面取消对利经济制裁。

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利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

2008年1月,利外长沙勒格姆访美;9月,美国务卿赖斯访利,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美公开要求卡扎菲下台。

3月,美联合多国部队对利实施军事打击。

3月31日,美向北约移交对利军事行动指挥权。

7月15日,美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为利合法执政当局。

10月18日,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的黎波里。

【同欧盟国家的关系】在利局势发生动荡前,欧盟是利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石油的主要销售地。

2007年,欧盟与利签署了全面恢复与利关系的框架协议,并宣布与利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欧盟于2月28日决定对利政府实施制裁。

4月12日,欧盟外长发表声明,呼吁利政府停火,并要求卡扎菲下台。

5月22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访问班加西,宣布欧盟驻班加西办事处正式运行。

意大利欧盟国家中意大利与利关系最为密切,是利石油主要进口国。

2008年8月,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访利,与卡扎菲签署《利意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

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意大利于2月27日宣布终止上述条约,并参加了之后北约对利发动的军事行动。

4月4日,意大利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

法国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法国于3月10日承认利反对派“国家过渡委员会”,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法是最早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的国家,也是积极推动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并率先发动对利军事行动的国家。

9月15日,法国总统萨科奇与英国首相卡梅伦联袂访利。

英国由于英指责利支持爱尔兰共和军恐怖分裂活动,两国于1984年4月断交。

1999年利英复交,并互派大使。

200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利,双方签署了军事、能源合作协议。

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英积极主张对利进行制裁和军事打击,并参与了北约对利军事行动。

9月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与法国总统萨科奇联袂访利。

德国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德国对军事干预利比亚持谨慎态度,对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投了弃权票。

2011
年6月13日,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日访问班加西,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合法代表,并提供援助。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利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马盟)成员国。

但卡扎菲认为阿盟没有发挥应有的政治作用,阿国在洛克比等问题上对利支持不够,多次威胁要退出阿盟,并与沙特等国领导人爆发激烈争吵。

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阿盟中止了利在阿盟的席位。

3月12日,阿盟召开外长会并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在利设立“禁飞区”。

8月25日,阿盟宣布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人民惟一合法代表,并恢复利在阿盟的席位。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卡扎菲执政时期,利积极参与非洲事务。

1997年8月,利倡议成立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

1999年9月,卡提出建立“非洲联盟”设想。

2000年7月,卡推动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通过《非洲联盟章程草案》。

2001年7月,非洲联盟正式成立。

卡还提出设立非盟联合政府并进而建立“非洲合众国”等设想,强调非洲在包括联合国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应团结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

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后,非盟积极进行政治斡旋,设立高级别特设委员会,先后提出政治利问题的“路线图”、《框架协议建议书》等,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利比亚问题会议。

9月21日,非盟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

10月20日,非盟表示,利可以恢复在非盟及其下辖各个机构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