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岸罐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品油岸罐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成品油贸易的市场化,利润空间逐渐下降,使计量误差引起的亏损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对计量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岸罐计量手段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造成计量纠纷不断,而处理又很困难。
目前国内大宗成品油贸易交接一般仍以岸罐计量为主要手段,按照计量法律法规要求,只要岸罐、油尺和温度计经法定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就符合贸易交接计量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因素影响计量准确性,主要有:
1.温度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在岸罐计量中,温度取上、中、下的平均值,但由于一般成品油罐都不保温,因此,受到日照一面的温度会比没受到日照的一面高,而温度检测孔一般在某一个方向,所以会影响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2.输油管线影响
一般情况下,计量罐到装船码头都有几百米到几千米的距离,输油管管径一般从几十毫米到几百毫米不等,折合成体积一般从几十立方米到几百立方米不等。在发油时,这一容积量是否被油完全充满,管道中的温度、密度是否与油罐相同,而在收油时顶水或顶气是否充分,是否全部顶入罐内等,都直接影响油品计量的准确性。
3.大罐装小船
目前用于贸易交接的成品油计量罐从几百立方米到几万立方米不等,以我公司为例,小的1000m3,大的30000m3,而装运成品油的船只一般是几百吨到一万多吨,如果用一只30000m3的计量罐给一只1000吨的船装油品,则当罐计量误差是%时,约2m3的差量对1000吨船的客户来说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4.密度分层与采样的影响
由于同种油品有不同的密度,如同样是0#柴油,其密度可能是830kg/m3左右到860kg/m3左右不等。在同一个油罐中,可能存放着不同批次的油,如果密度不同,就会出现分层现象,即密度大的油在下层,轻的在上层。发油时一般以油罐的平均密度作为计算依据,而一罐油往往发给几个客户,这样对先发油的客户出现盈量,而后发油的客户则出现亏量。如果油罐的平均密度与发给客户的实际密度相差10kg/m3,则由此引起的误差可达%左右。另外,油罐的密度按上、中、下采样,然后做混合密度,但油品的密度分布往往不是线性分布,其不同密度油品的数量也不是平均分配的,如某个油罐中存放着大密度油和小密度油各一半,则在采中间样时,不可能刚好大密度和小密度各采一半,这都会对计量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在采样时可能会造成差量。如深圳某油库在一次收油中,某罐收油前测得油尺,温度℃,标密
m3,净油量,重量;收油后,油尺,温度℃,新收油标密857kg/m3,重新采样后的标密度为m3,净油量,重量,实收。但如果按加权平均计算收油后的平均密度:×+按此密度计算,实际收油量为:
×从中可以看到,由于采样原因造成%的误差。
5.阀门内漏的影响
不管是收油港还是发油港,其油罐一般都不止一只,而是有多只油罐,并且罐与罐之间相连,用阀门隔离。但由于阀门可能会产生内漏,因此在收、发油时会因从收油罐漏到其他罐而产生差量。
6.其他因素影响
除上述五个原因外,还存在如操作差错、气候影响、运输船问题等因素。
由于上述原因直接影响油品计量准确性,因此,只对计量罐、量油尺和温度计进行准确性检定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大宗油品计量交接情况看,虽然交接各方的计量器具均符合贸易计量要求,但交接双方的计量纠纷频频,矛盾相当突出。而且,一旦出现计量纠纷,处理相当棘手,其原因首先是双方的交接差量允许多少找不到法律依据;其次是找不到哪个环节出问题,是发油方、承运方还是收油方再次是这一过程无法复现。如某条船装柴油,发油量1000t,油到船上后,船方的检测如果为995t,那么这一差量是否合理,如果要进行处理,则如何确认是否真的少油,由谁来公证,如何公证,是发油方问题还是船方问题往往很难确定。而更难确认的是收油方收油后提出了少油问题,这时由于又经运输和卸油等多个环节,是哪个环节少油或计量差错更是无法查清。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从多年的油品计量管理、纠纷及差量调查工作中我认为,首先应有一部国家或行业的成品油贸易计量标准或规范,对计量的允许误差、操作要求、输油管线距离、装卸及运输损耗的处理、可能造成计量误差的风险控制要求、出现计量纠纷的处理方法、承运方的责任及要求等作出规定;其次是应尽快建立计量认证制度,由第三方或地方计量管理部门指定的认证机构,对用于贸易计量的系统,从人员素质、操作方法及过程、硬件情况、环境条件、风险控制情况、信誉度等进行全面认证,符合要求的,发给准许证,准许进行贸易计量,不符合要求的,可以通过改进后达到要求再给予认证。并实行定期复审制度;再次,对发油方密度应采用流出口定期采样的方法,而对收油方应采用新收油和罐底油密度进行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另外,要建立起经常性交流机制,由客户、承运方、发油方、认证机构及计量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交流、研讨会,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重点、难点问题,立项研究、攻关,使油品计量工作得到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