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试论如何保护债务人在债权让与中的利益
目录
内容摘要---------------------------------------------2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债权让与的概念-----------------------------------------3
二、债权让与对债务人之生效要件--------------------------------3
三、债权让与的限制-----------------------------------------4
四、债务人之抗辩权、抵销权------------------------------------6
五、二重让与中债务人之利益保护--------------------------------6参考文献----------------------------------------------------8
内容摘要:在债权让与法律关系中,债权人往往处于主动的地位,相应的债务人处于债权关系的被动。在实务中,对债务人的利益保护不足的情况常有发生。因此,加强对债务人利益保护,是其利益在债权让与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些应经成为法律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合同债权让与债务人
Abstract:Let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ditor, the creditor often in active position, the corresponding passive creditor debtor relationship. In practice, the situation of inadequat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debtor often occur.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debtor, its interests are treated unfairly in the cession, these should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law.
Key words:contract cession debtor
一、债权让与的概念
债权让与,是合同变更的一种,指不改变债之关系的内容,债权人通过让与合同将其债权转移与第三人的一种现象。其中债权人称作让与人,第三人称作受让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认为债是特定人与特定的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关系,明确依附于该特定人的人身和信任,因而对债权的转让持否定态度。早期罗马法认为,债权为连结债权人与债务人之法锁,变更任何某一端,则债权失其同一性,故认定债权是不可转让的。随着交易日趋频繁复杂,债权不得让与理论也逐渐改变。到近代,各国民法均承认债权原则上得为让与。而在现代社会,一切财产都被视为资本。债权的资本化也成为人们的一般观念。
以往局限于个人相互内部关系的债权,逐渐脱离其主体,成为客观的,独立的权利,成为资本体现和交易的客观。债权让与就是债权的相对性被弱化后,债权非人格化的结果。可以说,债权财产化的观念催生了债权让与制度。此时,债务人向谁履行债务已显得不再重要,债权人自由处分其债权成为可能,债权人对债权的支配力得到加强。于是,在构建债权让与制度时,保证债权人对债权的自由处分权和受让人的安全地位一直是其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在近现代各国债法制度中,债权让与被认为是越过“被让与债权的债务人”而发生的,其生效要件并不以债务人同意为必要。然而,债权毕竟是特定人之间的一种相对权,它基于各个具体的交易关系而设定,并各自反映其交易关系的特异性。对于债务人完全未参与的债权让与,如何保护债务人的利益,成为债权让与制度中,法律必须确定的一项一般性原则。
二、债权让与对债务人之生效要件
债权让与合同在具备了具有可让与性的有效的债权及让与人与受让人达成合意等要件之后,发生债权让与的效果。但是由于债权人与受让人达成的
债权让与协议不具有公示性,仅仅是他们之间的协议,债务人此时因不知情
而仍可能向原债权人给付;但若规定债权让与合同成立时即对债务人生效,
显然对债务人又不公平。因此为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各国民法在规定债权
让与双方当事人的生效要件的同时,也就债权让与对债务人在何种条件下生
效做了规定。各国采取的方式不同,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由主义。即债权人转让其债权仅依原债权人与新债权人的合同即可让与,不必征得债务人的同意,也不必通知债务人。德国民法采此立法例。第398条规定:债权人可以通过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权转让与第三人。合同一经订立,新债权人即取代原债权人的地位。美国也采取自由让与主义,认为“让与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债务人得同意。”
二是严格限制主义,即债务人同意原则。此种立法例仅为我国所采用。我国《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很显然此种立法例有效的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赋予债务人任意不同意债权让与的权利,实际上失去了债权让与制度的效用,也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影响了债权的自由流通性。因此受到多数学者的批评。
三是通知主义。多数国家采用此种立法例。即债权人让与其债权时不必征得债务人的同意,但必须将让与的事实及时通知债务人,债务人一旦接到债权让与通知,即受该让与合同约束。
由上述三种立法例看,债权让与的“自由主义虽有利于鼓励交易,加速经济流转,但却忽视了对债务人的保护,甚至会危害社会经济秩序;同意主义虽充分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但却没有充分尊重债权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利于鼓励交易,搞活流通;通知主义克服了上述两种立法例的弊端,”在立法价值上实现了静的安全和动的安全的结合,即债权人转让债权,不必征得债务人的同意,但必须将债权转让的事实及时通知债务人,债务人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权转让才对其生效。因此,受到了多数国家的赞同。其实,通知是在罗马法中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之后确立的一项至高原则,在保护债务人的权益上当然有它的合理性。我国《合同法》采取此种立法例,应该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种进步,正如罗马法中产生债权让与制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样。
三、债权让与的限制
债权原则上是可以自由让与的,我国《合同法》第79条前半段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与第三人”,即为债权让与的自由原则。
然而债权乃特定人间自由创设之权利,终不能完全脱却个人的色彩。在一些
债权当中,有的特别强调以特定人之间的个人因素或者个人的信赖关系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