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原因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0级基地班周如茵 10101710306)摘要:通过对(主要土壤性质)表格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亚热带地区出现了红壤、黄棕壤、紫色土、滨海盐土、水稻土、潮土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本文从表格中数据入手,以南京下蜀黄土(黄棕壤),湖南桃园(红壤),四川大竹(紫色土)3个地方代表的3种类型的土壤为对象,探讨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土壤分布特征,比较3种不同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过程和理化性质,并探讨我国亚热带地区出现不同类型土壤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不同类型土壤,亚热带地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1.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从图可以看出我国土壤水平分布有如下的规律: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中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
【1】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
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
如下图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其中各个地点在地图上的分布如下图、
根据中国温度带分布地图
(右图)可知,分布在亚热带的
点有4个。
(由下图表格表示)。
2.三种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过程和理化性质
2.1黄棕壤(南京下蜀黄土)
是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林荣土壤【3】,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层和亮棕色粘化B层。
黄棕壤相当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铁质湿润林溶土、铁质湿润雏形土、铝质常湿雏形土。
属于森里土纲中的淋溶土。
2.1.1分布与成土条件:
黄棕壤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也分布于江西北部、湖北北部海拔1100—1800m 的中山上部及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中山垂直带中。
主要在江苏、安徽长江两侧及浙北地区。
气候条件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5~16.4℃,≥lO℃积温4500~5000℃,年降水量500~1000mm,无霜期220—250d。
自然植被有落叶阔叶树麻栎、栓皮栎、白栎、枫杨、械树、水青冈、黄檀、茅栗等,有常绿阔叶树青冈栎、石楠、冬青、女贞、紫楠、山胡椒等另外还有针叶林马尾松、杉木及毛竹等。
母质为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等风
化物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以及第四纪晚更新世的下蜀黄土(注:表格中的下蜀黄土)。
地下水位深,不影响土壤形成。
2.1.2成土过程
(1)腐殖质的积累过程黄棕壤地区气温较高,雨量较多,加上阔叶林生长,因此生物循环速度较快。
黄棕壤土表有不连续的薄层半分解残落物层,下为棕色腐殖质层,腐殖质层厚度因植被类型而异,一般针叶林下薄,阔叶林下厚。
腐殖质酸以富里酸为主,胡富比一般小于1。
(2)黏化过程由于水分和热量较充沛,土壤中原生铝硅酸盐矿物风化转变较明显,产生大量黏土矿物。
土壤中黏粒含量高,常形成黏重的新土层,土壤结构体面上可见明显的黏粒淀积胶膜。
(3)弱富铝化过程弱富铝化过程相近于铁红化阶段,含钾矿物快速风化,SiO:也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或1:1型黏土矿物;铁明显释放,形成相当数量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游离氧化铁,由于铁的水化度较高,故呈棕色。
2.1.3基本理化性质
以南京的下蜀黄土为例。
①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6.0%,表层向下明显减少,心土层含量仅为0.65%。
②表层粘粒含量为37.3%,质地为壤土【4】。
③土壤pH值5.9-6.0,微酸性,盐基饱和度在81.4%-89.1%。
2.2红壤(湖南桃园)
中亚热带高温高湿条件下,由中度富铁铝风化作用形成的酸性至强酸性、含一定铁铝氧化物的红色土壤。
2.2.1成土分布及条件: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广阔的低山丘陵地带,包括湘、赣两省大部分,滇南,鄂南,粤,桂、闽等省的北部及黔、川、浙、皖、苏,藏等省、区的南部。
总面积约60余万平方公里。
【5】
成土条件:
(一)优越的水热条件我国红壤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热量丰富,水分充沛,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5300—9200~,年降雨量1,200—2,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28℃,干燥度大于1,属季风气候区域。
多种母质和地形我国红壤地区的地质和地形变化复杂。
丰富的植被组成我国红壤地区的植被组成非常丰富,区系成分也非常复杂。
地面四季常青,生物富集量大,生物物质循环快,为土壤培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2.2成土过程
(一)强烈的富铝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地面风化壳和土壤中的矿物质遭到强烈的分解,遇雨即被淋洗而发生迁移。
(二)旺盛的生物积累。
我国红壤地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植物生长茂盛,一年四季常青,在热带雨林下,枯枝落叶等同落物每年每亩可达乙540斤,这些大量的生物残体,提供了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富集的基础,不但使土壤增加了大量的有机质,而且增加了很多灰分元素。
2.2.3基本理化性质:
以湖南桃园为例
1、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4.67%,表层向下减少,心土层含量为0.81%。
2、表层粘粒含量为29.7%,质地为轻壤土【4】。
3、土壤pH值5.0-5.5,酸性。
2.3紫色土(四川大竹)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类特殊的土壤资源。
这类土壤以其特别的土色、与母岩母质的密切联系、优良的基础肥力等而成为我国一种特有的、具有发展农业优势的宝贵土壤资源。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除我国以外,其他国家尚未发现该类土壤,或者分布面积不大而无重要意义。
2.3.1分布及成土条件:
我国紫色土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计占全国紫色土分布面积的51.53%。
其他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等省份。
陕西也有一定面积分布。
此外河南、海南、江苏有少量分布。
成土条件:
①年均温14C以上,年降雨量多在1000mm以上,年干燥度多在1以下,夏季气温高、降雨多,水热同期。
②紫色土分布地区多为丘陵、低山,而且由于紫色母岩的物理风化强烈和易遭受侵蚀的特性,使紫色土分布区多形成所谓红色盆地地貌。
③不同的先天母质特性而对所发育的紫色土的肥力产生不同的影响④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
2.3.2成土过程:
(1)物理风化强烈紫色砂页岩吸热性强,昼夜温差大,易受热胀冷缩影响而剥落成碎屑状物质,尤其在高温多雨季节,这种物理风化更为强烈。
【3】
(2)化学风化微弱紫色土矿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微弱,不具有亚热带土壤的脱硅富铝化特征。
(3)碳酸钙的持续性淋溶紫色土的成土母岩除一部分为酸性紫色砂页岩外,大部分都含有不同数量的碳酸钙。
(4)母岩的强烈影响相对于其他岩成土类而言,紫色土成土过程受母岩的影响特别大,土壤的颜色、理化性质、矿物组成皆继承了紫色岩的特性。
不同的紫色砂页岩,其上发育的紫色土性质差别很大。
2.3.3基本理化性质:
以四川大竹为例
1、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1.18%,表层向下减少,心土层含量为0.73%。
2、土壤pH值7.8-8.2,微碱性。
3.中国亚热带土壤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根据以上3种土壤的分析以及资料的查阅,总结出中国亚热带土壤分布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如下。
3.1分布特征
在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以富铝化和生物的物质富集过程为主,土壤富铝化的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强,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如中亚热带的红壤和黄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等。
此外,还有部分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等。
3.2影响因素:
3.2.1气候因素
中亚热带地区冬季湿凉干旱,夏季炎热潮湿,这种高温多雨的湿热同季特点,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强烈风化和生物物质的迅速循环,由于富铁、铝化作用,致使土壤呈现红色,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湖南桃园)。
北亚热带地区受台风寒潮侵袭影响,常有剧烈降温、大风雨、冰冻等天气现象,给本区沿海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颇为严重。
在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南京下蜀黄土),土壤中原生矿物迅速分解成次生矿物,从而使粘粒含量增加,土壤中的盐基和粘粒随降水而淋溶。
土壤溶液呈酸性反应,pH5.O~6.0。
粘土矿物中既有高岭石、伊利石,也有少量蒙脱石。
这里水、光、热同期,属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更新和土壤脱盐及熟化过程的进行。
此外,伏早期间由于日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返盐。
3.2.2母质和地形
多种母质和地形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地质和地形变化复杂。
地形从南到北的分布特点是:丘陵一山地一平原丘陵。
南部丘陵母质多为酸性及基性火成岩,中部山地母质多为花岗岩及流纹岩,北部丘陵平原母质多为沙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组成。
从东到西的分布特点是:丘陵一高原一山地。
东部丘陵母质多为花岗岩及变质岩;西部云贵高原,海拔逐步上升到l000—2,000米,再向西即为横断山脉,海拔上升到3,000—4,000米。
这种母质和地形的复杂多变,对土壤形成有深刻影响。
母岩的强烈影响相对于其他岩成土类而言,紫色土成土过程受母岩的影响特别大,紫色土之所以没有发育成红壤、黄壤类的地带性土壤,一方面是因为紫色砂页岩强烈的物理风化使土壤处于不稳定状态,表层经常受到剥蚀,底土(甚至是岩石风化物)不断出露地表成为新的表层,以致土壤发育时间短,淋洗过程不充分,从而继承了成土母岩的性质;另一方面,紫色砂岩、页岩所含大量碳酸钙延缓了土壤酸化过程,土壤的pH值比同地带的黄壤、红壤要高,盐基饱和度较高,磷、钾等养分水平也较高。
3.2.3丰富的植被组成
我国亚热带的植被组成非常丰富,区系成分也非常复杂。
由于本区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地面四季常青,生物富集量大,生物物质循环快,为土壤培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植被好坏分布不平衡,加之一些地区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目前急待恢复森林为主的植被,以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3.2.4水资源
我国亚热带主要有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据初步统计,这两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地表径流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全世界流量在10,ooo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流仅有18条,长江和珠江是其中的两条。
说明这两条河流的水利资源极其充足,较之我国其他河流有更大的优越性。
此外,红壤地区尚有怒江、澜沧江及红河等水系,也具有充足的水利资源。
由于受地形及降雨状况的影响,整个亚热带地区水量分布不均衡。
水资源具有丰富而不均衡的特点,对土壤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地理教学网
【2】长江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土发生学研究. 毛龙江.莫多闻
【3】《土壤资源学》崔晓阳主编 2007
【4】依据卡庆斯基土壤分类表
【5】《红壤利用改良》谢为民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