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眼镜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眼镜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眼镜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眼镜的发展简史

眼睛是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人们获得的外界信息大约有83%是靠眼睛来完成的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也是世界上近视等屈光不正疾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流行病学资料表示,近视眼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我国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在世界上位居第二,平均近视眼患病率为33.6%。

视觉的敏锐与否对人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能力影响很大。因此,我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上视觉保健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视觉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拥有明眸的双眼对于正跨入高质量现代化社会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镜是智慧的象征”,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眼镜技术是视光学的基础,至今她仍然是视觉保健的主角。下面介绍一下眼镜技术的发展简史一、眼镜的起源

(一)眼镜的起源

眼镜最早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是西方国家?中国?还是印度?众说纷纭,目前仍然没有定论,这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但是,我国的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书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眼镜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放大镜”,即光学透镜中的凸透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密切相关。

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像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现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树脂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型特别大,打开来发现,这是因为晶体球的放大作用造成的,

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雏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上介绍:“早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来观察星星。眼镜是由中国传到外国的。”

据孔子(公元前551—479)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以遮阳或医治眼睛。

经初步考证,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我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2300

年前),大思想家墨子(墨翟)(宋国人,公元前460—376年)所著的《墨经》中,在第15卷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光和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三四世纪时,我国古人就用透镜取火。

徐广第编著的《眼科屈光学》一书中第一页记载:晋朝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的记载,可见我国在公元三世纪已经知道利用凸透镜的折光聚焦取火了。

东汉初年张衡(公元79—139年)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二)眼镜的使用

最古老的眼镜是用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作的圆形单片,即现代的放大镜。传说唐代的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种眼镜。宋代人用水晶掩目来提高视力,名曰“叆叇”,到明代年间(十四世纪之后)开始称为“眼镜”,至今仍称为“眼镜”。

十三世纪元代,我国已经能利用水晶的折射帮助解决视力不足的困难,但是那时配戴眼镜的人很少。

明代宣德年间,开始有了“单照”,近似现在的放大镜,但当时仅有老花镜,而且限于宫廷院内流传,皇帝常常作为御品赐给老年的大臣,以矫正视力缺陷。

由此可见眼镜已经进入人类生活之中。

为了便于使用,有的将镜片缝于帽子上的,有的装在铁圈里,也有的镶在皮带上的。

十六世纪开始,才出现了架在鼻梁上的双片眼镜,在镜架两端系上线挂在耳朵上。 以后,眼镜架的生产不断改进,逐渐由繁而简,由粗糙到精巧。镜圈有纸圈的、漆皮的、牛角的、玳瑁的、铜圈的等等,这些不同的镜圈延至清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镜腿,这样眼镜越发美观又方便,以至出现了以戴平光眼镜为赶时髦的潮头。

清乾隆时,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中有“少年不尽风流态,叆叇斜窥红粉妆”之句,就是指当时江南一带人以戴眼镜为时髦,也有在结婚礼仪时,新娘戴上有色眼镜遮掩羞容的。

说眼镜从中国传到外国的,也是有史可查的。

传说在十三世纪末叶眼镜由中国传到了西方国家,而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也正是十三世纪末叶。

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他曾旅居中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廷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廷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西方最早制作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

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字的内容。

眼镜的历史和发展

瞿佳《眼镜技术》:春秋末年,齐国的工业技术官书《考工论》有凹球面镜取火 南宋发明了眼镜

Duker Elder著的《医科全书》: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他曾旅居中国十七年,1274年到北京时,为元朝宫廷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廷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西方最早制作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字的内容。

川端秀仁《初等眼镜光学》:13世纪欧洲已经开始制作眼镜了。

意大利桑尼克罗寺院的有一副壁画,是莫德那于1352年描绘的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字的内容,表明老花眼镜已经很发达了。

眼镜真正普及是十五世纪的事情,1450年,古廷贝古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书籍大量上市

现在所戴的眼镜是1623年西班牙开始制造的

近代眼镜片是1801年杨氏发现自己的眼有散光开始的。

1825年叶阿利制作了散光镜片

1784年富兰克林制作了双重焦点镜片。累进多焦点镜片是1904年由意大利人爱布斯制作成功的

接触镜片从1902年起用玻璃作为原料,1904年以后用塑料为原料

二、眼镜材料及镜型的演变

(一)镜片材料的演变

在我国称“云爱云逮”前后到十三世纪末期,均是采用天然晶石(水晶、茶晶),随着玻璃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玻璃成为了制镜材料。

据史料记载,我国采用玻璃制作眼镜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当时水晶、茶晶眼镜在我国并未被玻璃所取代,两者同时并存。

因此社会上流传着眼镜有真假之分,即是晶石与玻璃之别。水晶、茶晶眼镜一直流传至今仍有不少人戴用。

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各种各样适合于制作眼镜片的光学材料不断涌现,例如树脂材料、PC材料等等。

目前,眼镜片材料呈现玻璃、树脂、晶石和其它材料并存使用的局面。

(二)镜型的演变

在我国最古老的眼镜只有一块镜片,不带边框,手持使用。后来为了使用方便,则把镜片用木质或者金属做成边框,固定在一个单柄边框上,镜仍是手持使用,好像现在的单柄放大镜。

明清之际,中国姑苏(现在的苏州)的上方山一带用水晶制成的镜片就是装在单柄铜框上,叫单柄眼镜。苏州乃是我国水晶眼镜生产的盛地,流传古今,遍销全国,相传世界各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单柄眼镜使用不方便,开始出现把两个单柄镜通过针销或铆合连接在一起,当中绕轴可以上下分合,用绳带牵挂在头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压力把它夹在鼻梁上使用。

最古老的镜架有木质的、纸质的、角质的、皮革的和玳瑁甲的等等。

后来相继发展到采用金属材料,如:铜、铁、金、银及现代的各种合金、镀金、包金、K金、不锈钢和塑胶材料等。

早期的眼镜镜型均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没有镜腿,即使有镜腿也不象现代眼镜的式样。

例如:折叠式无镜腿眼镜,这种眼镜用丝线绳套在耳朵上;还有镜腿折叠式眼镜等等。

早期的眼镜盒都是用纸糊的,经过涂漆也很讲究,可以挂在腰带上作装饰品,其式样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

此外,还有为眼镜配套的镜套、镜袋,主要起保护眼镜和方便携带的作用。

在旧中国,眼镜乃是为历代政治阶级服务的奢侈品,特别是晶石眼镜,价格昂贵,相传一副眼镜与一匹马的价格相当。所以,当时眼镜并非广大劳动人民的消费品,而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因而我国的眼镜业发展极为缓慢,致使生产落后,产品质量低,品种单调,数十年一贯制。

三、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明清之际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2、清末民初眼镜行业的崛起

3、现代眼镜的发展

(一)明清之际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1、简介

在我国历史上(14—17世纪),随着个体手工业的发展,眼镜用料由天然晶石发展到使用玻璃后,眼镜的使用范围则开始向民间推广和扩大,制作技术也有了

新的发展。在苏州眼镜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对眼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云球的主要贡献

研究出架在鼻子上的眼镜,克服了单片的不便

创造了镜片研磨机械—牵陀车,即古典法研磨设备,并掌握了磨片技术

掌握了验光技术

编制了一套“随目对光”的原始验光的方法

研究并制造了一些光学仪器

可惜这样一位有作为的技术人才,33岁就因病英年早逝。所幸的是,他留下了一部叫“镜史”的科技著作,对推动后世眼镜制造技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特点

(1)出现了用于老视矫正的凸球镜

(2)生产方式为手工作坊式

(3)镜片材料在原来的天然晶石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玻璃材料

(4)眼镜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出现了双片眼镜

(5)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验光技术和磨片技术。

(二)清末民初眼镜行业的崛起

1、简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配镜技术传入我国,为我国眼镜业的崛起开辟了新的道路。1911年,中国人自己开设了中国精益眼镜公司。由于精益眼镜公司的开业,使我国眼镜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验光配镜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2、特点

(1)出现了多种型式的矫正镜片,如:凸透镜、凹透镜和柱镜

(2)生产方式为机械化生产

(3)镜片材料在原来的天然晶石、玻璃材料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塑料材料

(4)眼镜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

(5)出现了隐形眼镜矫正屈光不正

(6)验光技术更趋完善,出现了主客观相结合的验光方法。

(三)现代眼镜的发展

1、简介

多功能、高档次、新材料、高新技术的应用。

2、特点

(1)眼镜的结构形式多样化,人配戴更为舒适,注重体现以人为本;

(2)生产方式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3)镜片、镜架材料多种多样;

(4)使用范围非常广阔;

(5)在原来隐形眼镜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又出现了RGP、软性隐形眼镜;(6)验光技术、磨片技术更加完善。

作业:

1、《眼镜材料及加工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是什么?

2、简述眼镜发展简史,你有何感受?今后打算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3、眼镜的起源为何?(可上网查询、查阅资料和书籍等)

4、试画出自古至今眼镜镜型发展的线路。

树脂镜片四大豪门发展史

树脂镜片四大豪门发展史 依视路 依视路是由法国两家光学公司依视(Essel)和视路(Sillor)1972年合并而成的光学集团,而依视与视路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50年前。 1849年,三位雄心勃勃的眼镜制造商在法国巴黎的东郊成立了一家名为兄弟合作社的企业,不长时间,兄弟合作社通过入会与兼并发展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眼镜生产联合会,到1964年,联合会正式定名为依视光学公司。其间,依视光学公司曾推出无框、半框镜架和双光、渐进多焦点镜片等多项革命性的产品。而视路的创始人Georges Lissac,1938年,在巴黎开了一家眼镜店,这家眼镜店不同凡响地首创了镜架挑选、验光、割边和装配一条龙,不久还引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验光仪器,从而一改过去顾客试戴眼镜舒适就成的落后方式。此举使Lissac的眼镜店很快便扩张为法国工业协会SIL,尤其是在1959年,Lissac向全球推出轻巧不碎的树脂镜片后,他的企业发展速度如高速快车。1969年,Lissac的企业重组并更名为视路。1972年,依视与视路两强联手,依视路集团展开了它的全球发展与推广攻势。 1996年,依视路进入中国上海。上海依视路成立之初,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让客户认识依视路,了解依视路"的大目标,并誓言要将这一国际知名光学品牌全面推向中国镜片市场。5年之后,依视路实现了这一目标。从1996年到今天,上海依视路仅销售公司部分就

已拥有150余人,在北京、广州均成立了分公司和加工车房,年生产树脂镜片达一千万片,产品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 豪雅 HOYA(豪雅)集团在1941年创建于日本东京。豪雅株式会社创建之初,是一家生产特种光学玻璃的工厂。时光荏苒,豪雅依托自身光电技术潜力与成功通过资本化营运,且不断进行多次技术革新与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电子光学、视力保护、水晶制造三大部门的多元化集团企业。 豪雅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其中脱颖而出的视力保护部则属公司的中坚。1958年,视力保护部开始制造眼镜用玻璃镜片,1965年开始树脂镜片的生产,继而又于1967年开发成功渐进多焦点镜片。豪雅视力保护部的产品制造工艺、技术指标均采用统一的日本HOYA 标准,特别是1.71高折射率树脂材料、高清晰镀膜、渐进镜片三维符合设计等的开发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HOYA生产的眼镜片、隐形眼镜、人工晶体、高级镜架及验光、加工器械被广泛接受,获得普遍好评。其中,豪雅眼镜片不仅在日本市场上高踞首位,即使在全世界高级树脂镜片领域,其品质和性能均属前列。在以德国、英国为中心的欧洲,豪雅眼镜片也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 豪雅致力于全球建立市场网络以扩大国际性经营范围的同时,亦在3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90个办事处和36个车房(工厂),1995年豪雅进入中国,投资2500万美金建立了年产优质树脂镜片逾千万片的豪雅(广州)光学公司。

图说眼镜发展史

图说眼镜发展史 2013.05.17 , 08:31 pm 眼镜是发明史上的一颗传奇——大部分正看着屏幕阅读这 篇文章的人多半带着眼镜。可是你要知道,你所见到的那些眼镜可不是一夜之间就被创造出来的,以下这些图片是各个时代的眼镜造型以及对于眼镜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产品。1511年~1514年由Konrad Seusenhofer为神圣罗马皇帝Maximilian I 所设计的眼镜。是一套装甲的一部分。 公元前750年~710年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块镜片,产自 新亚述文明,由水晶打造。可能被当做放大镜使用。 公元一世纪尼禄皇帝在观看角斗士战斗时使用翡翠作为眼镜。 公元9~13世纪“阅读石”,由玻璃制成,使用时放在纸上,便可放大文本内容。 1021年由穆斯林学者Alhazen (965-1040)所编写的一本书,名叫《光学之书》。里面介绍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内容,该

书的拉丁文翻译版本对于日后眼镜的研发有着极大的帮助。 1250年Roger Bacon所画的历史上第一张对于放大镜原理的科学图解。 1260年-1290年意大利产的第一幅可戴式眼镜。 1351年~1352年Tommaso da Modena所画的历史上第一张有戴着眼镜的人出现的绘画作品。 在德国Kloster Wienhausen发现的,目前已知最早的眼镜1752年James Ayscough制作的第一副太阳眼镜 18世纪末的远近两用镜(bifocals)19世纪的中国玳瑁镜单片眼镜单片眼镜最早出现在1700s,在19世纪开始流行并成为高端时尚配饰,二战后较少为人所用。 偏光太阳镜1929年Edwin Land申请了偏光镜专利,并注册成立Polaroid公司 隐形眼镜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后来有

光学发展简史

课程名称:光学主讲教师:王丹专业班级: 14光电 学号 201430320311 姓名谢宇成绩: 光学发展简史 摘要:光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人研究光的学问;光学也是一门实用的科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设备,技术都离不开光学的应用。回顾光学的发展史,更有利于学习和把握光学这门有趣的科学。 关键词:光学科学学习发展史 光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几何光学时期,波动光学时期,量子光学时期和现代光学时期。 在萌芽时期,主要进行简单光学元件的制造和基础光学原理的研究。在此时期,先秦典籍已经记载了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等光学原理[1];这之后,西方的欧几里得研究了光的反射,叙述了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11世纪,阿拉伯学者伊本·海赛木首次提出视觉是由物体发生的光辐射线引起的[2]。14世纪,波特研究了成像暗箱,即小孔成像原理。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凹面镜、凸面镜、眼镜、透镜以及暗箱和幻灯等光学元件相继出现,对光学的研究即将到达一个峰点——几何光学。 紧接着的几何光学时期,是光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时期。从公元1590年到十七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发明了显微镜。在1608年,荷兰的李普塞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光学仪器的相继问世,给光学的研究插上了助推器。17世纪初,开普勒创设大气折射理论,提出天体望远镜原理。从15世纪中叶到17世纪,斯涅耳和笛卡尔、费马等经过一系列研究总结出的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基本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此后,在十七世纪中后叶,牛顿发现太阳光折射光谱和“牛顿环”,创立了光的“微粒说”[3]。但从17世纪开始,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已经不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意大利人格里马首先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接着,胡克和波意耳独立地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条纹干涉。自此,光学

眼镜的历史

眼镜的历史 【眼镜的起源和发展】 据资料介绍,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这项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以免受频繁换两副眼镜的折磨。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依视路公司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树脂镜片,自此以后,这种镜片便成为世界镜片王国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1. 明清之际行业帮会的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随着个体手工业的发展,眼镜用料由天然水晶石发展到使用玻璃后,眼镜的使用范围则开始向民间推广和扩大,制作技术也有新的发展。 中国姑苏(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苏州生产眼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我国的眼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代激帧初年(公元1628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字文玉,又字泗滨,原籍吴江。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镜片。他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这种牵陀车,就是所谓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现称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主觉验光配境的开始。 后来,孙云球又发明研制了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有百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多面镜、幻容镜等数十种之多。从此,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名扬各地。可惜,这样一位有作为的技术人才,

眼镜的起源和发展

眼镜的发展史 所谓眼镜,就是戴在人的头部前额眼睛上的,用来美化脸形、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一种工具。眼镜是由镜片、镜架(即边框、脚腿)所组成(接触眼镜出外).无架谓之片、无片谓之架。其形状及边框、脚腿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材料、新技艺的发明发现而改变的,并具有时代艺术作品的象征。 随着社会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视力保健工作的开展,眼镜在人们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多加认识它。那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眼 镜的历史吧! 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 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 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 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我们说眼镜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是 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纪末叶。在 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正是在 13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 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 居小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 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 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枣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有密切的相关。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体象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觉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维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介绍:“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米观察星星。眼镜是中国传到外国的。根据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来医治眼睛或遮避阳光。 经初步考证: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我国早在战国时期(2300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载有墨子很多有关光和对平而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三凹世纪时我国古人就通过透镜取火。东汉初年张衡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品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即现在的放大镜),传说店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样眼镜,在宋代时就有人用水晶镜掩日来提高视力了。 明代开始到现在一直称为“眼镜”。 十三世纪元代,我国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镜,帮助解决视力不足的困难,但当时戴眼镜的人并不多。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6一1435年),开始

眼镜发展史

眼镜架发展史 我们说眼镜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纪末叶。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正是在13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枣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有密切的相关。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体象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觉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维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介绍:“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米观察星星。眼镜是中国传到外国的。根据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来医治眼睛或遮避阳光。 经初步考证: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我国早在战国时期(2300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载有墨子很多有关光和对平而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三凹世纪时我国古人就通过透镜取火。东汉初年张衡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品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即现在的放大镜),传说店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样眼镜,在宋代时就有人用水晶镜掩日来提高视力了。 明代开始到现在一直称为“眼镜”。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十三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

眼镜的发展历史

眼镜的起源和发展 13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 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光矫正视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视镜与老年人戴的老花镜,还有其他各种用途的眼镜,人们学习、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我国的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我们说眼镜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纪末叶。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正是在13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枣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有密切的相关。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体象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觉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维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介绍:“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米观察星星。眼镜是中国传到外国的。根据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来医治眼睛或遮避阳光。 经初步考证: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我国早在战国时期(2300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载有墨子很多有关光和对平而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三凹世纪时我国古人就通过透镜取火。东汉初年张衡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在公元十三世纪末,眼镜几乎同时在中国和欧洲出现。马可·波罗在1260年写到:“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着眼镜。”这证明,至少在这以前,中国人就知道眼镜并使其实用化。

宝岛眼镜的发展历程

请关注"朗世达" WWW.LONSDACN 1 宝岛眼镜的发展历程 宝岛眼镜在大陆市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97年~1999年的草创期 宝岛眼镜在大陆市场的起步是在1997年3月份,同年在武汉、厦门、福州进入市场。从1997年到1999年,宝岛眼镜着重于摸索大陆市场的发展战略,同时调整营运流程及管理流程。在地方上,努力做公关工作,了解政府的政策。在草创期,宝岛眼镜的目标是放在培养人力及研究市场。先谈生存之道,了解如何在大陆市场生存,再求发展。到1999年底,宝岛眼镜在国内出现了约20家店。 2、1999年~2000年的沉淀期 1999年到2000年,宝岛眼镜在大陆的发展仍然不是很快,资源相当紧张。在这段时间,本地化的政策在每个都市都得到落实,本地干部的数量越来越多,储备了未来发展的力量。到2000年,宝岛在国内的店数达到了32家。 3、2001年~现在的快速发展期 2001年是宝岛眼镜在大陆市场快速发展的启动年。从2001年开始,宝岛眼镜在大陆加快开发其他都市的分店建设。宝岛眼镜在2001年也投入了全国信息化的项目,项目在2001年9月启动,E 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项目在2002年1月份完成厦门上线,从此宝岛眼镜在管理平台上更上一层。2001年底,宝岛眼镜共有52家分店;2002年底,突破100家,成为中国眼镜零售市场的龙头企业;2003年9月,店数已达140家,成为一家跨全国的眼镜连锁企业。2003年底,宝岛眼镜在大陆的服务都市已有:哈尔滨、大庆、长春、沈阳、大连、吉林、北京、天津、合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广州、武汉、重庆、成都。 以上内容由朗世达眼镜提供 更多眼镜店知识请关注“朗世达眼镜”

隐形眼镜的发展简史

隐形眼镜的发展简史 本文由亿超眼镜网提供—— 一、隐形眼镜的设想者 16世纪到19世纪之间的许多文献记录了隐形眼镜(接触镜)理念的雏形。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第一个描述“接触”镜的人,1508年他在一幅图中介绍了将眼睛浸泡到盛水容器中时,可以中和角膜的屈光力的机理。尽管当时他是为了了解眼的调节机制,但却无意中表达了隐形眼镜的基本原理。 1637年,Rene Ddscartes 介绍了一种充水玻璃管装置,实现轴长的增长,增大视网膜像,可以使人获得更好的视力。如果用透镜来代替玻璃,同样实现像的放大。 物理学家Thomas Young 在1801年研究调节时,使用一25mm长的管子与眼接触,内充满水,一端用双凸镜封闭。 John Herschel 爵士是英国天文学家,1845年他根据Thomas Young 和George Airy 等人的思想,推测用接触眼睛的器具矫正角膜散光,设想在角膜表面放置球面玻璃或覆盖胶状物质制模。Herschel 可能是第一位描述美容隐形眼镜的人,也可称之为“隐形眼镜之父”。 在19世纪后期,白内障手术时医生并不使用缝线,角膜感染率很高。1886年,Xavier Gal-ezowski 在角膜创口上覆盖0.25~0.50 mm 厚的在药水中浸泡过的凝胶,显著减少了术后感染。他是第一位应用治疗性接触器具的人。 二、谁是隐形眼镜的发明者 1886年以后的几年中,大量的隐形眼镜研究在开展,但是谁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接触镜戴入人眼的真正发明者?

1888年,当时在苏黎世工作的德国眼科医师Adolf Fick 尝试研制与眼接触的矫正镜片,最早在兔子眼上尝试,然后在自己眼睛和不规则瘢痕角膜的患者眼上配戴,避免了眼球的摘除。但他设计的镜片难以制作和戴入,会引起比较明显的机械刺激。 也是在1888年,法国人Eugene Kalt 在为圆锥角膜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了玻璃壳来代替压迫敷料,玻璃壳的曲率与角膜一致,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 根据1910年教科书,德国人August Muller 曾宣布1887年他们给患者戴上了部分透明的玻璃保护壳套。与前两位不同的是,Muller是第一位研制屈光矫正作用的医生。他本人就是高度近视,他将镜片后表面制成与角膜前表面相似的形状,与眼睛相接触,可矫正他高达14D的近视。他认为泪膜的虹吸作用可使镜片吸附在角膜上,并可通过改进镜片边缘翘起来改善泪液循环。为患者配戴有屈光力的隐形眼镜之荣誉无疑要给他。他在Kiel 大学就职演讲中描述了他的发明,并称之为“contact lens”。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对隐形眼镜的兴趣开始消退,该领域的进展甚微。 下面我们将介绍隐形眼镜发展里程。

近视眼镜发展史

近视眼镜发展小史 第一代眼镜 现在很多孩子戴的还是第一代常规近视眼镜,属于一维视觉。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它使近视的人能看清远方,是人类运用光学改变视力的重大尝试,但它存在很大的缺陷,镜架作为镜片载体外没有任何作用,单光点光学镜片设计,只适合眼球居中看远,不适看近及上下左右各方位视物,视野狭小,看近时间过长,眼睛疲劳,眼轴拉长,度数加深,是九成近视学生每年度数不断加深根本原因。 (视频画面:意大利历史图片、现代学生佩戴眼镜的镜头,单光点眼镜特写。) 第二代眼镜 中国市场上开始流行的第二代渐变多焦点眼镜,属于二维视觉,发明于1959 年的法国,能减轻、改善、恢复部分内隐斜性近视程度(20-30%近视人群),是世界防控近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镜架作为镜片载体外没有任何作用,而且会不同程度加重大部分外隐斜近视(70-80%近视人群)的度数。镜片设计有上下两个光学焦点,解除了眼球上下运动的限制,使得看远、看近更加合理,但眼球左右运动仍然受限。 (视频画面:双光点眼镜特写,原理图片,动画显示眼球运动) 第三代眼镜 第三代多维智能眼镜,属于多维视觉,发明于2008年,加拿大技术,美国专利,是世界防控近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它依据诺贝尔奖获得者胡伯尔、威舍以及史派利的理论,眼球运动可以增强视觉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视觉质量。因为眼球运动可以启动双眼12条眼外肌的协调互动,缓解眼部压力,提高供血供氧、放松睫状肌,从根本上改善眼部的内外环境,从而提高视力。 多维眼镜的镜架除作为常规的镜片载体外,内置芯片智能导航电路,外设红、黄、绿三色交替闪烁光点,还可以180度水平打开,按程序主动引导眼球做多模式、多眼位、多功能的视觉训练。镜片采用全新视光技术,可上下左右自由对焦,视线转换流畅,解除了眼球上下左右随意运动的限制,可有效预防、减缓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或发展。 (视频画面:历史资料图片,眼球运动原理的三维动画,多维智能眼镜的佩戴和使用演示)

眼镜架发展历史

眼镜架发展历史 十三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光矫正视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视镜与老年人戴的老花镜,还有其他各种用途的眼镜,人们学习、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这项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以免受频繁换两副眼镜的折磨。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一副镜架通常由镜圈、鼻梁、桩头和镜脚等主要部分构成。镜圈(镜框):以沟槽及螺丝固定镜片。现在也有只用半个镜圈的,如半框架,甚至还有不用镜圈的,如无框架。 制作镜架的材料要求质轻、坚韧度好、牢固耐用、易加工但不易变形、对皮肤无刺激,也不易被皮肤的酸性分泌物侵蚀等等,根据镜架的发展历,制作镜架的材料主要分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金属材料是从铜合金到钛合金的发展。非金属材料包括天然材料: 角质:系牛等动物的角,现在已不使用,市场上的"角框眼镜"实际上是采用塑料制成的。 人造的非金属材料即指塑料与合成材料。塑料材料分为两类,一是热塑性(热软化)塑料,即可反复加热、再成形,镜架用此类材料易于对镜框及镜脚进行整形;二是热固性(热硬化)塑料,一旦成形便不能再重塑,故常与热塑性塑料混合使用。 常见的用于镜架的塑料材料与合成材料包括: 1)硝酸酯:可塑性好,易加工成形,着色性好、外观漂亮,硬度较大,不易扭弯; 缺点是易受酸性物质侵蚀,易燃,易褪色,老化发黄变脆,一般不刺激皮肤也不受皮肤分泌物侵蚀,少数人会有皮肤过敏,摩擦时发出樟脑气味。现在己基本不来用。 2)醋酸酯:透明性好,易着色,易加工抛光,手感好,加工性能好,不会老化,不易燃烧,耐旋光性好; 缺点是易受酮、高浓度酸、碱侵蚀,机械强度(与赛璐珞相比)稍差。 3)环氧树脂:质轻、染色性能较佳、不易弯曲变形,但镜框成形后伸、缩幅度有限,故对镜片尺寸要求较高。它既具有热固性材料的稳定性,又具有热塑性材料的可塑性。 4)尼龙:具有高度的可塑还原性,强度大,不易破裂,一般采用注射模铸法,但在眼镜架制造中使用较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新的材料正在源源不断的被发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更好的更适合的材料会运用在眼镜架上,由于眼镜架本身的需求不会减少,伴随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更加挑剔的眼光。也督促着技术和材料更加迅捷的发展,眼镜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13视光1班冯天

中华文明发展史

中华文明发展史 姓名:雷健 学号:201106419 中华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证:1,间接的资料,即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考古发现。这里可以随便找出很多: 我国北京山顶洞人约在公元前2.5万年前后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其年代远远超出其它较早农耕文明(如时间约在公元前1-0.7万年的西亚“新月形沃土地带”农耕文明)1.5万年以上;距今1.2—1.1万年前的广西柳州大龙潭和广东英德青塘圩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上已饰有绳纹,而此时人类的另三大文明还基本处于蒙昧阶段; 公元前6680—642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和石刻文已初具殷墟甲骨文之雏形,比之古埃及、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早出了约4000多年;河南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前的骨笛,多为七孔,具备音阶结构;公元前6100——56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窖穴达88个之多,储藏粟的总量约10万余斤之多; 中国玉器业的发展早在8000年前就基本成熟,独树一帜;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中充分显示了中华先民纺织业的发达,中国丝织物后来成为古代文明史上横贯中西最为耀眼的彩带;江苏金坛三星村石钺的出土说明了6500年前以有了常备军;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奴隶殉葬,反映了制历权(社会政权)的形成和神权的高度集中;湖南澧县古城墙的发掘证实我国6000多年前就有了城墙的建造和城市的出现…… 这些考古发现,因为技术水平原因,对年代的考证尚不够精确,一些结论也有待进一步商榷,所以,如果单独提出来,也许不一定能够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如此呈集群规模的发现,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就只能说是有色眼镜的问题了。 其次,是可考证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国有编年史记载的历史近3000年,除了近代几百年,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不论是文化还是科技。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知道,一个文明的出现和发展,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虽然夏、商的历史缺乏记载,但是,如果因此就武断地说中国在商以前是落后于世界的,那么就只有两种解释了,要么中国文明是来自地外文明,要么,就是中国人太聪明了,所以后来者居上了。 当然,有些人也可以说,中国文明是其他古文明的分支,就像今天的美国文明继承自英国一样。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说法是在难于找到证据,中华文明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风俗信仰,包括哲学,医学,艺术等等都很难看出与其他文明有多大关系。

百年历史名门望族蔡司眼镜片的详细介绍

百年历史名门望族蔡司眼镜片的详细介绍 卡尔蔡司(Carl Zeiss Jena)是一家制造光学系统、工业测量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德国企业,且是制造相机镜头的世界级企业。卡尔蔡司镜头的历史起始于1890年,发明叫作Anastigmat的散光补偿镜头而启开。之后,卡尔蔡司作为150年传统的镜头企业来,在医学系列、双眼镜、相机镜头、扩大镜、眼镜、天象仪等光学设备领域里扬名海外。其中,相机镜头具有鲜明的分辨率、细致的描写力、均匀的光圈、T*多层膜发射的加硬处理等优点。 品牌介绍: 卡尔蔡司是在光学及光电子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一家全球性的国际化公司,为半导体技术,工业光学,生命科学,医疗,眼科和视光学等领域的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蔡司在中国以医疗设备、眼镜片、工业测量、半导体工业设备、电子显微镜以及显微镜设备的经营为主。蔡司在广州拥有生产眼镜镜片的工厂并通过代理商销售蔡司镜头、望远镜及天文演示系统。 发展历程: 年份发展历程 1846年蔡司在德国耶拿创立; 1890年开始生产相机用镜头; 1896年Paul Rudolph发展出Planar镜头的始祖; 1902年Tessar镜头面世,后来这种镜头被称为"鹰眼"; 1912年成功推出了Punktal?——全球第一款具有点焦成像功能的轴对称镜片; 1917年蔡司成为耶拿配镜师学校的创始合作伙伴,该学校在1918年开始授课; 1928年推出特别高速的BiotarF/1及F/0.85镜头,是专为X光摄影而设计; 1932年推出高速的SonnarF/2镜头,供Contax相机使用; 1935年T镜头镀膜技术出现; 1935年发明ET?镀膜,这是首款可适用于光学镜片的耐用型减反射镀膜,大大提高了视觉质量;1951年Flektogon广角镜出现,供单镜头反光相机PRAKTICA、EXAKTA、PENTACON six使用;1953年蔡司率先将个人视觉习惯纳入眼镜片的设计中; 1954年Biogon F/4.5镜头出现,视角达90度; 1962年蔡司镜头用于"水星8号(Mercury8)"太空任务,成为第一只在太空使用的镜头; 1962年卡尔蔡司相机镜头被用于Mercury8(水星探测计划),以及随后的所有其他美国载人太空飞行; 1963年出现Hologon F/8的设计,视角达106度(35mm片幅); 1966年世界上最大光圈的光学镜头50mm Planar F/0.7问世; 1969年依靠优质的蔡司镜头,拍摄了人类首次登月照片; 1972年首支有色差矫正的Superachromat Sonnar250mm F/5.6镜头面世; 1974年研发超级ET?镀膜,蔡司率先在眼镜镜片上引入多层镀膜; 1980年首支能够达到1:1的Makro-Planar F/2.8微距镜头面世,而这镜头可适用于Contax的SLR 上; 1992年蔡司引入VideoInfra?,全世界第一个电子中心定位,其定义了镜片配试的新标准; 1993年卡尔蔡司开始生产高质量的变焦镜头;

英语听力:眼镜的发展简史

英语听力:眼镜的发展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Eyeglasses Spec-tacular Inventions When you think about inventions that have radically changed human existence, what comes to mind? Probably the wheel, the printing press, maybe the refrigerator and definitely personal computers. Then there are those more mundane things that we rarely think about, but without which we’d be much worse off. Like eyeglasses, for example.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glasses—many of us would walk around bumping into things and driving our cars up onto the sidewalk. So who invented glasses, and how were they first made? The truth is that nobody knows who invented eyeglasses. At some point in Italy between 1268 and 1289 someone came up with the idea, but the actual inventor remains anonymous. What we do know is that the earliest lenses were made from quartz and were usually set into bone, metal, or leather. As soon as early opticians figured out how to make glass without bubbles and other obstructions, they started making lenses out of glass. Ye Olde Nose Pinchers Although glasses spread quickly throughout Europe and Asia, there was one major problem: Keeping them on the wearer’s face. Early glasses acted a bit like pinchers, squeezed onto the bridge of the nose. Ouch! It took nearly 400 years before opticians figured out that rigid sidepieces resting on top of the ears might do the trick.

眼镜的历史

The History of Eyeglasses By eyeTopics Staff Editor | Eyeglasses| Rating: Reading Stones - The First Lenses to Improve Eyesight 阅读石头-第一个眼镜来改善视力It's been reported that Seneca - the Roman statesman, dramatist, and philosopher (4 BC-65 AD) - used a glass globe filled with water as a magnifier to read "all the books of Rome." Around the year 1000, glass blowers in Italy are credited with producing reading stones made of solid glass. These devices were similar to hand-held magnifying lenses of today. 但据报道,塞内卡(罗马政治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他们使用了一个装满水的玻璃世界本来读所有的书的罗马。“大约在1000年,吹玻璃工在意大利被认为具有制作阅读石头制成的固体玻璃。这些设备是类似于今天的手持放大镜。 In the mid-13th century, English philosopher and scientist Roger Bacon reported on the use of reading lenses. It's unclear whether he was referring to reading stones or lenses in frames worn in front of the eyes, but he wrote in 1268: "If anyone examines letters or other minute objects through the medium of crystal or glass or other transparent substance, if it be shaped like the lesser segment of a sphere with the convex side toward the eye, he will see the letters far better and they will seem larger to him. For this reason, such an instrument is useful to all persons and to those with weak eyes for they can see any letter, however small, if magnified enough."在mid-13th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罗杰·培根报道的利用阅读眼镜。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指的是阅读的石头或透镜的画框中穿在前面的眼睛,但他在1268年写道“如果任何人检查信件或其他微小物体通过介质的水晶和玻璃或其他透明物质,如果它是形状像小段的球体与凸一边向的眼睛,他将看到字母更好,他们似乎对他大。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工具是有用的所有的个人和那些软弱眼睛因为他们可以看到任何的信,但是小,如果足够放大。” Early Reports of the Invention and Use of Eyeglasses 早期的报告的发明和使用的眼镜 Most historians believe monks or craftsmen in Pisa (or perhaps Venice), Italy produced the first form of eyeglasses around 1285-1289. The magnifying lenses for reading were set into bone, metal, or leather mountings, shaped like two small magnifying glasses with the handles riveted together to form an inverted "V" shape that could be balanced on the Bridge of the nose.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僧侣或者工匠在比萨(或者威尼斯),意大利制造了第一个形式的眼镜大约1285 - 1289。对阅读的放大镜设置成骨头、金属或者皮革机架、形状像两个小放大镜和处理铆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倒V字型,可以平衡桥上< javascript:空白(0)>的鼻子。 The first specific mention of eyeglasses is in a 1289 Italian manuscript written by a member of the di Popozo family. The author wrote, "I am so debilitated by age that without the glasses known as spectacles, I would no longer be able to read or write. 第一特别提到眼镜是在1289年的意大利的手稿的一个成员迪Popozo家庭。作者写道,“我是如此的软弱的年龄,没戴眼镜称为眼镜,我将不再能够读或写。” In 1306, Giordano da Rivalto - a monk in Pisa, Italy - remarked in a sermon, "it is not yet twenty years since the art of making spectacle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arts on earth, was discovered. I myself have seen and conversed with the man who made them first." But the name of the inventor was never mentioned. Rivalto coined the word occhiali (eyeglasses) and its use began to spread throughout Italy and Europe.1306年,佐丹奴·Rivalto——一个和尚在比萨、意大利——布道中说,“这是没有二十年来制作艺术的眼镜,最实用的艺术在地球上,被发现。我自己已经看

眼镜文化

眼镜文化 前言 眼镜文化充分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道德、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特点,随着各历史时代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以物质和艺术的结合,通过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来。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体现着佩戴者的身份、社会地位、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 镜片文化 镜片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质材的优良程度,镜片的大小、曲线、组合以及色彩、光泽等的精美度上。在古代,帝王、官家、富豪与平民百姓所用眼镜的不同,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色彩及内涵。在现代,工、农、商、学、兵等社会各阶层,男性、女性用镜,风格各异,都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内涵。 镜架文化 镜架文化也是体现在材料质量的高低,镜架外形、颜色、装饰的精美程度,以及图文含义等方面。古代的镜架上往往刻有福、禄、寿、财等花纹图案,体现着“福在眼前”、“福寿双全”、“官运亨通”、“四季发财”等价值内涵。同时,梁架上往往还雕刻着店名、字号、人名、含金量等。依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帝王、达官贵人所用镜架多用金、银、玳瑁、象牙等贵重材料,而普通百姓所用眼镜多用铜、铁、钢、木等材料。眼镜的梁架图案,由最初的拱桥形、门字形、城门洞形、弧形,逐渐过渡到一字形、竹节形、上下翻梁形等;梁卡、边卡、由云纹形、猫头形、虎头形过渡到鹰头形、二点形、梅花点形等形状。 现代镜架在古代镜架文化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从设计到装饰,花纹图案以及色彩上,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和美学观。[ 物理性能 眼镜 1、折射率(n); 2、含水量(%重量); 3、透氧性(cm2/s)(mlO2/ml·kPa)@25℃×10-11; 4、弹性模量Pa*104 ; 5、比重(g/cm3)[1]; 透明度 指一种物质的清晰性。是物质的化学、纯度和水合作用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体现。通常用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某物质样本的透过率之百分比来表示该物质的透明度。该值在大部分明澈的隐形眼镜材料(无着色)中为92%~98%之间。 硬度和韧度 材料的硬度是一重要的质量指标,它反映了镜片的制作和镜片的耐用性能。硬度这一属性,硬镜比软镜关系更密切。韧度反映材料柔韧的程度,柔韧性好的材料制作镜片对初戴阶段感觉良好,但不能矫正角膜散光,因为容易紧贴角膜,与角膜形状相吻合。 抗张强度 表示材料在被牵拉状态的断裂之前,它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值。抗张强度高→良好耐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