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有效复习备考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3期
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有效复习备考策略
●赵军利/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100009)
摘
要:结合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意见、新课程标准以及北京市东城区近两年地理教学实践,文章主要分析了学业水平
等级性考试的命题方向和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的常见误区,提出高三地理有效复习备考的四条策略。
关键词:地理等级性考试;有效复习;策略
2020年北京市将迎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如
何有效组织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复习是高三地理教师与学生关注的问题。结合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意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市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及北京市东城区近两年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向大家提出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方向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中,提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评价目标,应定位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况的测试与考查上。测试设计要综合考虑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应注意以学业质量水平4为依据。因此,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会在《考试大纲》《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及将要发布的《2020年北京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说明》指导下进行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特别是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地理课程的教与学以及复习备考过程
中,要以《考试大纲》《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教—学-评的要求和建议为指导,以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为标准,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核心,关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避免陷入复习备考的误区
(1)过分重视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忽视地理知识的梳理。理解记忆基本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前提。但是,如果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不知道具体含义,没有形成知识网络是不能适应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要求的。学生忽视地理知识的梳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表述不准确、不全面,也会让地理学习能力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分重视机械地重复做题,忽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必需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但是,学生单纯做题,陷入“题海”,不注意审题;机械背诵结论,缺少独立思考;欠缺真实问题情境的体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这样无法应对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要求。
(3)重视创建、运用“答题模板”,忽视对地理问题本质的探究。创建并运用有关知识结构“模板”解题,是必要的、有用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死套“模板”答题,就偏离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考查方向。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地理问题的本质,重视抓住问题的本质建构知识网络。并从地理问题的本质出发,利用知识结构网络,联系具体区域特征,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4)重视追踪热点问题,忽视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如果把热点问题拿来做些浅层次的分析,收益不大。教师与学生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热点问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做些深层次的分析,对提高学生能力帮助更大。
北京专栏
30
2019年第3期
三、探索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有效复习备考策略
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复习备考,要以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核心,注重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切实提高复习备考的效果。
1.梳理知识梳理知识,,建构不同类型建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知识网络体系
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梳理?学生既可以依据教材的章节内容自主阅读、整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依照专题进行知识内容体系的重构。
(1)依据教材章节梳理知识,建构不同层次的知识网络。阅读教材,梳理章节知识,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熟悉地理术语,建立章节、单元知识结构及模块知识联系。例如,选择性必修1“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及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的知识结构(图1)。
(2)依据地理学科内容的构成要素设置专题,重构知识网络。《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选择测试内容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避免从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操作时可以按位置与分布、地理特征与差异、地理过程与变化、地理联系等为线索,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标准进行归类整合。因此,可以依据《北京市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确定复习备考的具体内容,参考地理学科内容的构成要素,进行地理知识内容网络的重组,建构专题性知识结构网络。
2.将地理概念将地理概念、、原理原理、、规律与区域地理整合进行复习行复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地理必修及选择性必修等内容时,可以将
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与区域地理整合进行复习。即先梳理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探讨其全球性表现;然后探讨其在大洲或地区尺度的表现以及在国家和国家内部较小尺度的表现。这样,一方面可以运用区域地理环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区域地理化整为零进行复习,解决了区域地理知识点多、内容繁琐的问题,在不断反复中逐渐熟悉世界和国家不同尺度的区域。
例如,在选择性必修1“气候的类型、特点、成因与分布”的复习中,可以先梳理气候的分布模式,明确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逐个类型落实其在全球分布的地区,缩小空间尺度,聚焦典型分布区和特殊分布区,并分析不同尺度地区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与分布,首先概括其分布、形成的一般规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其次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落实其分布的具体区域。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西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美洲西南部等地区。再次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的差异。如欧洲西部与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其分布的北界,在欧洲西部比北美高;其分布的东西宽度,在欧洲西部比北美宽许多。这样,进一步缩小尺度,探讨欧洲西部与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影响因素,即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缩小尺度进行探究: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及其他气候类型的分界在哪里,如何确定?进一步落实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逐步认识到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最后,尺度再
度缩小,聚焦气候要素,可以探讨新西兰南岛降水分布特点与主要影响因素。图2为新西兰降水分布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南岛降水从东向西递增。分析其原因,这是因为其中部为山地,西侧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分析大气现象一定要关注尺度变化。要注意气压带、风带对大尺度区域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较小尺度区域气候成因时,要仔细分析下垫
面因素的影响,
不要忽视全球
图1
北京专栏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