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解析
黄河,古称“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每位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母亲河。

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浩瀚无比的民族文化,其博大精深难以简单表达。

解析黄河这是一个难度空前的课题。

要想亲身遍历黄河显然来不及,也不现实。

于是只好一头扎进了资料堆,在1周时间内阅读了近1000万字的各类资料,在资料海洋里神游黄河,解读黄河,从自然、经济、人文、水利这四个视角形成自己的思考。

1.从自然视角,黄河一条年青的河,一条变动的河,一条个性鲜明的河。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

因此,在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决口改道而带来的多个黄河故道。

如禹河故道(亦称《禹贡》河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明清故道等。

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

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

中华文化与黄河的密切关系,使中国人的习性,和“水”十分相像。

首先,黄河河道善于变动。

中国人深知“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原来一切都“不一定”,风水是轮流转动的。

其次,黄河泛滥会酿成水灾。

然而“水灾深水利也饶”,有人遭遇灾害,也有人得到好处。

几家欢乐几家愁,使我们明白“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的阴阳互补原理。

第三,水的特性,避高而趋下,丝毫不费气力。

中国人善于借力使力,甚至于打人都舍不得花力气。

一切讲求当省就省,能省力便轻松一些。

但中国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是有差异的。

我们能够知道这两个文化系统的差异,是因为这两种文化从诞生之时起,从未停止或间断过他们前进的步伐。

他们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共同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们把不间断的原因归功于华夏民族的文字,归功于我们的先人选择了从象形文字到会意文字的这一条文化发展路径,从而成为华夏文化又一个个性鲜明的文化系统。

2.从经济视角,她是一条能源之河,一条矿产之河,一条经济之河,一条哺育之河,一条生命之河。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黄河治理与开发的需要,对治黄方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人们认识自然水平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治黄方略也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指导着黄河的治理,取得了60年安澜的伟大胜利。

黄河水资源作为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

是河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也是河南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比较优势所在。

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是解决沿黄地区水资源瓶颈,促进河南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应进一步拓宽黄河水资源利用空间。

黄河本身就是一条能源之河。

在黄河中游,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蕴藏量十分可观,仅稀土资源的储量就有1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80%,是未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资源。

其间,分布有全国最大的硫铁矿、岩矿,钼矿储量居全国之首,铅土、铝矾土、铌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这些矿产资源大体分布在离黄河干流100公里以内的沿岸地区。

与这一能源富集区的存在相比,中国在21世纪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

据预测,到2050年,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量要达到2~2.5吨标油,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0~37.5亿吨标油左右。

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矿产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和天然气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9、1/24,水资源1/4,能源供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在,能源的“瓶颈”事实上还在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此,无论是在全国的大棋盘上,还是在西部区域经济的重点上,把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作为战略选择是客观、现实的。

沿着黄河走,你会发现,黄河是一条真正的资源之河,是世界上少有的富足资源区:目前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黄金、稀土等就已经达到了
130多种,其中有一半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专家估计,从价值上看来,黄河流域地下矿产资源约占我国地下矿产资源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沟通黄河经济带”绝非一句空话,而是涵盖了亟待开发的宝贵矿藏。

哪个地方真正认识到了,哪个地方真正开始动起来了,哪个地方就会由此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郑州市应当力争成为沟通黄河经济带的龙头城市。

我们的人才优势、我们的高效生态农业和蔬菜大棚技术如果能够延伸到黄河源头,那将会产生多么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黄河由于在郑州黄河游览区冲出最后一个峡口进入平原,形成悬河,所以来这里观黄河别有一番情趣。

回首南望,是游览区的中心景区五龙峰。

这里古典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起伏的山势上。

山脚下,“引黄入郑”的八根巨大钢铁提水管道,如“八龙吸水”,从黄河直达山腰。

半山平台上,梅花形水池中矗立着高5米、重12.5吨的乳白色汉白玉“哺育”塑像,其造型是一位慈祥贤美的母亲,怀抱着甜睡的婴儿,显得格外素雅,慈祥慈美,母容子态、栩栩如生,象征看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骨肉之情。

在我国古籍中,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语句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

用手掬起一捧黄河水,凉凉的,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出水里包含着的小沙砾!沙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堆积,就使黄河入海口成为了高出两岸的“地上河”。

但黄河依然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生灵的生命之河,一条亘古不息奔腾渲泄的文化之河。

黄河流域农田灌溉历史悠久,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

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3.从人文视角,她是一条闻名已久的“河”,在河南人心中,黄河更是一道因人因心境而变幻的虹彩。

到郑州看人文黄河,我们的视角是放眼郑州看黄河大观。

它位于郑州西北三十公里处,它北黄河,南依岳山。

这里绿树满山,亭阁相映,山青水秀,景色宜
人。

它虽没有苏州园林小巧、杭州西湖的秀丽,但它却有磅礴于世的气势。

黄河大观是一座高度集约“休闲综合体”,其中的各项资源具有较高的体验价值与贵族气质,使黄河大观不仅具有旅游度假功能,更具有居住、商务、文化娱乐、社交、休憩、康体、会议、培训等功能,而且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商务休闲特征更加明显。

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大风起处,水、地、天浑然一色的黄色世界。

1970年,为解决城市供水和农田灌溉的困难,郑州市决定在这里兴建一座提水站。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1972年10月,担负着郑州市工业和生活用水75%以上,灌溉农田十万亩的提水站建成供水。

又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这里由一个占地250亩的提水站,发展成为占地17平方公里的以弘扬黄河文化为宗旨的黄河旅游胜地。

如今,黄河游览区以它独特的气势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几千年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有多少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留存在这里:楚汉争雄的广武战场“汉霸二王城”,唐代有名的昭成寺所在地“桃花峪”、敖仓遗址、河阴输场,还有记录着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大河村,有展示黄河流域从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历史过程的广武清台遗址,有显示我国冶铁水平的汉代冶铁遗址,这里就象是黄河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

黄河浏览区的一切景观都是人文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旅游胜地,或拥有大自然的赏赐而以奇山秀水见长,或以拥有高庙古墓为特点,它是一座给人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浏览区,它的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登高北望,黄河水无际无涯,浩浩荡荡。

由于黄河在这里冲出最后一个峡口进入平原,形成悬河,所以在这里观黄河别有一番情趣。

触景生情,令人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4.从水利视角来看,黄河千百年来屡屡演出的淤、决、徙三部曲,它既是哺育者又是破坏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黄河又是中华大地的“害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滚滚洪流不知淹没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和宝贵的财物。

中华文明的光辉不仅仅需要河流的灌溉,更
需要沐浴在这种光辉中的人们善加呵护。

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

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

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

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缐,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

但在改道后,於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治理黄河之役,尤为沉重。

从先秦到民国的3000年间,决口泛滥达1593次,重要改道26次,大改道6次。

自秦汉以来,黄河之患日益严重,堵口、修堤等治理工程是历朝历代政府的大事和沿黄人民的重大劳役。

正所谓:“民间夫役,河工为大。

”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等中下游地区,更是灾难沉重。

如宋真宗时,“河防夫工,岁役十万,滨河之民,困于调发。

”明代的河南、山东“修河人夫,每岁以数十万计,皆近河贫民,奔走穷年,不得休息。

”正常年景尚且年年如此,逢决口、改道,劳役人数和时间则要数倍增长。

如元代至元二十三年,黄河在豫东决口,朝廷调发南京路(治今开封)民夫即多达204323人。

生于斯又受害于斯的河南人,对黄河的感情却极其矛盾。

一方面,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另一方面,黄河自身的特性,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也给黄河下游,整个华北平原这个区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河南正是受这种影响的程度最严重的省份。

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城中流过。

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

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黄河供水。

但是黄河的泥沙和洪水还没有根治,缺水、断流又接踵而来。

“水多成灾,水少也是患”。

所以今天治黄方略仍然需要继续探索,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指导21世纪,甚至更长时期黄河治理的实践。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
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重粗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这条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已走过了千万年历史的变迁。

在其中,它经历了多少,看透了多少,冲来巨浪又淘尽了多少春秋事迹。

历史,早已无情的在它的河床古道上留下了无数岁月磨合的刻痕。

定格的道道印痕中,黄河似在倾说着它的那段昔日复杂的历史,它拥有的辉煌与苦难共存的过去。

历史不会止步,黄河水也不会停流。

走进了现代,它仍旧是那条激触砥柱而下的黄河,所不同的是,如今,我们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去面对它,认识它。

而黄河又该拥有怎样的现在。

先辈感叹于逝去的风帆,巨浪溅湿了我们的衣衫。

新世纪下的一代新人在咆哮的黄河面前,在沉沉的黄河历史文明面前,惟有让河水尽情的浸透,让我们溶入黄河,才能用我们的全部谱写黄河现在的乐章。

我们接受先辈的感叹,是因为他们渴望着黄河的辉煌再现。

我们不拘黄河的洗礼,是因为我们也憧憬着黄河的未来,那沉沉的历史重担,早已不容质疑的压在了我们并不成熟的肩头。

黄河在注目,历史在凝视,我们静坐不得,也徘徊不得,惟有与它同行。

我们不悔、不怨。

我们便是黄河,便是领风骚百年的天之娇子。

惟有如此,黄河的现在才不是梦想。

这一代人,任重道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工的千古绝唱绵延至今。

黄河的文明伸展至今。

我们应拥有先辈的那份心、那份情感。

不仅是为了黄河的文明和民族的鼎盛,同时也是为了证明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同是中华人。

不朽的黄河在我们身边流过,不朽的文明在我们脚下延伸。

我们继承了先辈的辉煌,我们也应留后代以希望。

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在历史中迷失方向而站在黄河边哭泣,听浑浊的河水共和悲音。

他们应该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先辈骨子里流淌的永远是黄河的血,自己也永远是黄河的孩子。

(杨文娟)
参考文献:
[1] 安芷生.黄土·黄河·黄河文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2]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4] 左东启.现代治黄思路研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0,20(4):2~10.
[5]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大事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6]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 叶青超.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194.
[8]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
[9]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山东黄河文化研究院():
本文作者从自然、经济、人文、水利四个视角对黄河进行解读,辩证的阐释了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哺育者,决口时又是沿岸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者。

黄河是一条厚重大河,几千年的发展变迁史中,生活在沿岸的大河儿女,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对黄河的解析,你我当为更加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