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自1992年Masquelet 和Bertelli 等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以及足部软组织缺损以来。

国内相继开展了这方面工作。

小腿后的血供
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腓肠内、中及外侧浅动脉,在浅筋膜层内向远侧行走,并
分支相互吻合成网。

腓动脉踝上穿支:分支吻合,融入网内。

胫后动脉:直接皮动脉和肌皮动脉,也分支吻合,融入网内。

多处、多层次血管吻合,形成网状供血,是小腿后侧皮肤血供的特点。

任何一处只要能启动网状供血,所制成的皮瓣即可成活。

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均有各自独立的营养血管网丛,并相互构成吻合。

解剖学研究证实: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有密切关系:皮神经必然伴行一条皮动脉,在深筋膜上,皮神经伴行血管在营养神经的同时,发出许多皮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

腓肠神经常与小隐静脉伴行,一般有1~2 cm间距,静脉周围也有沿长轴分布的伴行
血管网,接受穿支的血供并与神经营养血管网交通。

皮神经营养血管网、穿支及静脉周围伴行的血管网在皮下形成了一个多供血、贯穿神经全长和血运丰富的血管网,营养神经、血管及相应部位皮肤,腓肠神经属多源性血供,上段主要于腘窝中间皮动脉,下段于腓动脉肌间隔穿支,沿途与周围深筋膜内众多血管构成广泛吻合,同时与小隐静脉伴行。

神经营养血管行于神经旁,其不仅营养神经,同时发出众多皮支营养小腿后面皮肤,并与临近血管构成以营养血管为轴心的吻合网。

逆行皮瓣静脉回流经伴行静脉、深筋膜静脉网交通支及旁路侧支通过蒂部静脉穿支归于深静脉。

皮瓣设计
以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至腘窝中点连线为皮瓣轴线,以外踝上5-7cm为旋转点,根据缺损部位的形状及大小,以创缘轴方向的近心端至旋转点的长度确定血管蒂长度。

在供区轴线上设计与创面部位相一致的皮瓣。

先切开筋膜蒂部皮肤,解剖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将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全部纳入筋
膜蒂内,保留2.5~3.5cm的筋膜蒂,如有两条腓肠神经应尽量将其全部纳入皮瓣,如无法完全纳入则保留较粗的一支,个别患者小隐静脉发生变异,不能纳入皮瓣内则不必勉强。

筋膜切开后先不必分离,沿皮瓣一侧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

深筋膜大于皮肤0.8~1.0cm,并缝合深筋膜及皮肤,防止分离。

于深筋膜下钝性及锐性向轴线方向分离皮瓣,自皮瓣深面可清晰见到走行于深筋膜之间的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于皮瓣远端结扎并切断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在切开皮瓣的另一边,然后逆行向小腿远端游离皮瓣,在旋转点位置注意观察吻合支位置,避免损伤。

该皮瓣优点
血管蒂恒定,变异极少,手术操作简单,动脉供血可靠,静脉回流充分,不牺牲主干动脉,供区损伤少,创面大部分可直接缝合等。

为临床治疗足跟底及踝周皮肤缺损提供可靠的手段。

皮瓣蒂部的宽度
解剖研究发现,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多存在于其周围0.5cm的范围内,浅静脉营养血管丛存在于其周围1cm的范围内,但为了完全包含皮神经或浅静脉的营养血管,临床上手术时保留的蒂部宽度应超过上述数字,小腿要求3~4cm,皮瓣蒂部过宽不但不能为皮瓣增加血供,反而增加转移难度蒂部隆起变形明显。

蒂部过宽,术后通过隧道时容易压迫,易致静脉回流受阻。

亦可带皮桥。

为了使手术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术中必须彻底清创。

设计皮瓣要比创面扩大20%,若患者较肥胖则视情况再扩大。

皮瓣的蒂部不应太宽,应尽量带小隐静脉或带1~2cm的皮桥。

手术必须在深筋膜下进行,缝合皮肤和深筋膜防止分离。

隧道开放后充分向两侧游离。

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