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_刘正宏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_刘正宏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_刘正宏

文章编号:1008-0058(2000)02-0110-05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

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

摘要: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起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全长2000余km 。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1.0Ga 左右,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事件是Rodinia 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表明了在Ro dinia 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关键词:华北板块北缘;造山带;中元古代中图分类号:P54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1999-1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72071)与国土资源部地调局内蒙古大青山地区6幅1B 5万区调项目

(0199209031)

作者简介:刘正宏,男,1960年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研究工作1

华北板块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古陆,其北缘地区的区域构造研究是我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对该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和归属进行了论述[1~8],对该区的大地构造研究起了极大推动作用。近年来在该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取得了许多地质成果和发现。在华北板块北缘相继发现和厘定出许多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地层,变质火山沉积地层,以及各种类型的深成侵入岩和各种样式的构造形迹[9,10]。对这些变质地层和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构造事件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者自90年代初一直在该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新的发现,确定出在华北板块北缘存在一条巨型的中元古代大陆边缘造山带。

1 大陆边缘造山带的确立及其地质特征

在绵延2000余km 的华北板块北缘,由于加里东期以来的地壳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的改造与破坏,使得该区中元古代变质地层、深成侵入体和构造形迹残缺不全,出露不连续,加之以往对这些地质体缺乏深入详细的研究工作,对它们形成的构造环境

和变质变形时间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

中元古代变质地层在华北板块北缘西部内蒙地区出露多、发育齐全。渣尔泰山群和白云鄂博群是由一套碎屑岩、碳酸岩和火山沉积岩建造构成,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中。过去认为是加里东弧沟体系的白乃庙群和温都尔庙群,经过详细野外地质关系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之后,认为它们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是中元古代大陆边缘弧沟体系的产物

[7,11]

。在中部赤峰、建平和阜新北部一带,在新

的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将原内蒙地轴之上的太古宙建平群进行了解体,划出一套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地层、变质火山沉积地层,并命名为魏家沟岩群[9],其原岩建造为陆缘碎屑岩、碳酸岩和火山沉积岩,形成于被动陆缘到活动陆缘构造环境中。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龙岗地块北部边缘也发育一套中元古代变质地层,即色洛河群,西从山城镇,经色洛河、五间房,向东延伸到海沟一带,全长180km 。向西进入辽北开原清河流域,向东进入朝鲜青岩一带。该群由变质沉积地层、变质火山沉积地层组成,不整合在太古宙夹皮沟群和古元古宙集安群之上,同时又被古生代黄泥河岩体侵入[12]。

第30卷 第2期 2000年4月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 N UNIVERS 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0 No.2

A pr.2000

上述这些地质事实表明了中元古代时期华北板块北缘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发育了不同类型的沉积建造,同时伴随着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在中元古代末期发生了一次地壳变形作用和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了巨大中元古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图1)。

现在所划分的中元古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包括了西部内蒙渣尔泰山)白云鄂博裂谷系、原内蒙地轴一部分和原天山)兴蒙褶皱带一部分。该构造带从内蒙西部起,向东延伸至赤峰、建平和阜新一带,东到吉林海沟、红旗沟地区,全长2000余km,宽约

100余km 。造山带的北侧与古生代褶皱带相接触,并受到了该构造带改造与破坏。南侧以断层与华北板块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相接触。根据该构造带在不同地段出露和发育的情况,将该构造带划分为西

段、中段和东段。西段位于内蒙狼山、白云鄂博、白乃庙、温都尔庙和化德地区,区内中元古代变质地层和侵入岩体十分发育,构造形迹保留较好。中段位于赤峰、建平和阜新北部旧庙一带,发育有魏家沟岩群。东段位于吉林东部海沟、红旗沟和色洛河一带,

出露有色洛河群。

图1 华北板块北缘不同构造单元划分简图

Fig.1 The different tectonic unites map in north m argin of North China plate

1.准噶尔)兴安陆缘褶皱带;

2.锡林浩特微陆块;

3.嫩松)佳木斯微陆块;

4.古生代增生褶皱带;

5.中元古代大陆边缘造山带;

6.华北板块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7.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分界线;

8.华北板块构造单元分界线;

9.西伯利亚板块构造单元分界线;10.国界线

造山带的南界位于五原、集宁、张家口、丰宁、赤峰和阜新北部旧庙一带,其南侧为华北板块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沿着该分界线是一条呈东西方向略向北东偏转的重力梯度带,重力反演计算表明,其西段莫霍面深度为38~45km,波动幅度达7km 。由于东部地区被大面积中、新生界火山-沉积岩覆盖和我国东部地幔陡带的穿插影响,故使东部的重力反映不够明显。在重力梯度带南北两侧的航磁磁场特点明显不同,北侧为相对平稳的磁场背景上出现沿走向的条带状异常,而南侧磁场强度大。沿该线航磁转换呈近东西方向拉长的条带异常,并有100nT 等值线封闭的异常群呈串珠状。从重力和航磁的特点表明造山带南侧为一岩石圈断裂,该断裂带在地表总体表现为向北陡倾的正断层,倾角60b ~80b ,按其所处的构造部位判断,它是板块边缘引张背景下的正断层,与它相关的中元古代沉积建造空间分布严格受其控制。造山带北界位于乌拉特

后旗、化德、库伦和开原一带,由于古生代以来地质作用的强烈破坏,使界限不规则、不明显。

2 造山带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其构造环境

华北板块北缘从中元古代伊始地壳伸展变形,到末期造山作用结束,经历了0.8Ga 复杂地质演化历史。依据该区中元古代变质地层原岩建造的特点和岩浆活动特征分析,本区古大陆边缘经历了陆缘裂谷、被动陆缘和活动陆缘演化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构造环境中,其沉积建造组合和岩浆活动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造山带内沉积建造及其特征

通过对该区中元古代变质地层岩石组合、同位素年代和构造环境分析,在华北板块北缘从中元古代早期到晚期,变质地层原岩建造可以分为陆缘裂谷型、被动陆缘型和活动陆缘型,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不同演化阶段构造环境特点。

111

第2期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陆缘裂谷型沉积建造主要由渣尔泰山群和白云鄂博群下部地层组成,发育在西段内蒙白云鄂博、狼山)渣尔泰山一带,而在中段和东段地区不发育,表明陆缘裂谷只发育在局部地区。与世界上其它地区裂谷的特征相比较,在该裂谷内火山活动并不十分强烈,以碱性火山岩和碳酸岩为特征。据潭林等对渣尔泰山群岩相古地理分析资料,该裂谷属于陆缘裂陷的海槽[13],与外海相连(图2)。陆缘裂谷是于1.8~1.6Ga 左右在华北板块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是该造山带内最早的沉积建造,与下伏结晶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图2 内蒙渣尔泰山地区中元古代裂谷和被动陆缘岩相古地理简图(据文献[13]简化)

Fig.2 The rock 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ic map of rif t and passive continent in middle Proterozoic in Inner Mongolia

1.裂谷内粗碎屑岩;

2.裂谷内碳酸岩;

3.泥页岩;

4.被动陆缘碳酸岩台地;

5.被动陆缘滨海相碎屑岩;

6.海水流动方向;

7.物源供给方向

在1.6Ga 左右海侵增大,沉积环境趋于稳定,华北板块北缘转变为被动大陆边缘。这一阶段沉积范围广泛,从内蒙到辽西和吉林地区都有被动陆缘型沉积建造发育。此时在内蒙中西部地区发育了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上部滨海-浅海碎屑岩和泥页岩建造。在中段辽西地区和东段吉林地区分别发育了魏家沟岩群、色洛河群碳酸岩和碎屑岩组合,其中碎屑岩以成熟度高、分选好为特征。被动陆缘型沉积建造分布在造山带南侧,多数以断层与早前寒

武纪结晶基底相接触,局部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其上。在中元古代晚期阶段,由于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该区转变为活动陆缘。火山活动强烈,发育了岛弧型火山沉积建造,如内蒙白乃庙群、辽西魏家

沟岩群和吉林色洛河群,构成了古火山岛弧链,发育大量的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岛弧型建造发育在造山带的北侧,而在中段辽西和东段吉林地区它们被推覆到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在岛弧北侧的俯冲带上发育了温都尔庙群蛇绿岩建造,由火山沉积

岩、辉长辉绿岩和超基性岩构成。2.2 深成侵入岩及其特征

依据岩石组合特征、形成的构造环境和同位素年代,将该造山带内深成侵入岩分为两个时期五个演化阶段。

岩浆演化第一时期是长城纪时期,地壳以拉伸变形作用为主。根据岩石组合特点及同位素年龄,又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5~ 1.7Ga 期间,地壳拉伸变形作用使得地壳减薄,莫霍面抬升,下部地幔物质沿着深大断裂侵位,形成了碱性辉长岩、正长岩、霞石岩、二长闪长岩等一套富碱岩石组合[5]

,如辽西地区三座庙岩体[10]

和白云鄂博地区一些小型的岩株、岩墙等。第二阶段在1.4Ga 左右,形成了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等一系列钙碱性中酸性岩石组合,属于引张深成岩套,形成于陆缘拉伸构造环境,如固阳北部六顶帐房

片麻状斜长花岗岩岩体、乌拉特后旗哈海)塔格岩体和色尔腾山圪妥忽洞石英闪长岩体等

[14]

。同时

伴有钙碱性中基性火山岩,如白云鄂博群呼吉尔图

112 长 春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00年

组和渣尔泰山群刘洪湾组中变质基性火山岩。

岩浆演化第二时期是蓟县时期,并在第一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第三、四、五三个演化阶段。第三阶段是在1.2~ 1.3Ga 左右,主要岩石类型有二辉岩、苏长辉长岩、辉石闪长岩等一套中基性岩石组合,具有拉斑玄武岩演化特征,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其侵位受东西向断裂控制,如辽西旧庙中基性杂岩体[9]。第四阶段是在1.0~1.1Ga 期间,是碰撞挤压造山阶段,沿造山带发育有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一套钙碱性中酸性岩石组合。它们是同构造侵位岩体,呈岩席、岩墙和岩株状产出,并遭受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发育片麻理和糜棱叶理。第五阶段是在1.0~0.9Ga 期间,为构造期后岩体,主要为钾长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

3 中元古代晚期造山作用证据及特征

3.1 造山作用的证据

区域内中元古代变质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元古代)太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在原岩建造、变质变形和构造样式等方面彼此之间相差极大,反映了它们不是同构造层次上产物。其上部被震旦系)古生界地层以角度不整合所覆盖。在内蒙渣尔泰山到黑拉沟一带,震旦系什那干群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渣尔泰山群之上[14]。此外,区内中元古代地层和岩石明显地遭受一次区域性变质变形作用改造,变质程度一般在低角闪岩相)低绿片岩相,同时地层发

生了强烈变形,形成了紧闭同斜褶皱和倒转褶皱。而区域内震旦系)古生代地层和岩石没有遭受这期变质与变形作用改造,以开阔宽缓褶皱样式为特征。二者在构造样式和变质作用的差别,表明了中元古代末期该区曾经发生强烈造山运动。区内中元古代时期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尤其在1.0~1.1Ga 期间同造山时期岩浆活动最为特征,它们呈岩席、岩墙和岩株形式沿断裂侵位,是一套陆缘造山带型钙碱性花岗岩。另外,在内蒙、辽西和吉林等地见有新元古代岩体侵入到中元古代变质变形地层中,切割了地层中构造要素,反映了这套地层的变质变形是在这些岩体侵位之前发生的。图3是狼山地区霍各乞矿区由中元古代变质变形地层构成的霍各乞背斜被新元古代闪长岩体切割,闪长岩体呈岩株侵位,其同位素年龄为0.772Ga [15],表明这期褶皱构造变形作用是在新元古代之前发生的。

作者在辽西魏家沟岩群下段大理岩中获得

1.036Ga 的全岩等时线年龄[9],王思源等在狼山地区中元古代云母石英片岩、板岩中获得1.198Ga 的Rb-Sr 全岩等时线年龄[15],吉林色洛河群的Rb-

Sr 年龄集中在1.054~1.139Ga 间[12]

。副变质岩石Rb-Sr 全岩等时线年龄代表地层变质变形时代。

图3 新元古代闪长岩切割霍各乞背斜构造[15]Fig.3 Diorite body intruded Huogeqi antcline

上述证据表明中元古代晚期华北板块北缘发生过强烈造山运动,使得这些地层发生了变质变形。3.2 造山作用的特征

这次造山作用是由北部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引起的,缝合带位于温都尔庙一带,形成了温都尔庙蛇绿岩建造。由于这次俯冲作用引起了地壳强烈收缩变形,形成了一系列轴迹东西向延伸复式倒转褶皱、紧闭同斜褶皱,构成了中元古代变质地层主体构造格架。同时还产生了逆冲推覆变形作用,在造山带南部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覆,而北部由北

东向南西方向推覆,形成了一些规模巨大逆冲推覆

韧性剪切带。在该次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双变质带,在碰撞俯冲带上的温都尔庙群以高压低温变质作用为特征,出现了特征高压变质矿物,如多硅白云母、文石、硬柱石和青铝闪石,压力为0.5~0.8GPa,温度为350~600e 。低压变质带主要

分布在火山岛弧和大陆边缘地带,在白乃庙群、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群、魏家沟岩群和色洛河群中都出现了特征的低压变质矿物,如红柱石和堇青石,压力小于0.4GPa,温度为350~600e 。上述两条变质带呈东西向延伸,但是由于后期地质作用破坏,除了内蒙温都尔庙地区以外,大多数地段高压变质带被破坏消失,而低压变质带在该造山带内大多数地段都有保留。

4 结论与讨论

上述表明了华北板块北缘存在一条巨大的中元古代陆缘碰撞造山带,它是由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

113

第2期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与北美格林维尔造山带形成时代相同。这次造山作用是新元古代时期Rodinia 超大陆拼合的主要事件,使得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新元古代时连在一起,是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

依据造山带内沉积建造类型、岩浆活动特征和变质变形作用,建立了该古大陆边缘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它经历了陆缘裂谷、被动陆缘、活动陆缘到陆-陆碰撞造山的复杂地质演化过程,切实地反映该造山带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同位素年代资料、构造样式和岩浆活动特征,证明了造山作用是发生在中元古代末期,使得该区地层发生了变质变形,并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陆缘造山带。这一次构造事件也使得板内拗拉槽抬升隆起,造成了青白口系与蓟县系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这次造山事件可以看出华北板块北缘具有长期复杂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多次增生拼合事件。

该大陆边缘造山带是一个重要的成矿带,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许多大型矿床,白云鄂博铁、稀有稀土矿床居世界之冠,狼山)渣尔泰山地区铜、铅锌和硫铁矿床闻名国内外。这些矿床的形成与该陆缘造山带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构造环境形成了不同矿产。该古大陆边缘造山带是今后找矿最有前景区域。

参考文献:

[1]李春昱.中国板块构造轮廓[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0,2(1):11~201

[2]黄汲清.对中国大地构造若干特点的新认识[J].地质

学报,1994,48(1):36~521

[3]李春昱,王荃1我国北方边陲及邻区的古板块构造与

欧亚大陆的形成[A]1见:中国北方板块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4]王荃,刘学亚,李锦轶.中国华夏与安加拉古陆间的板

块构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王楫,李双庆.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3.

[6]胡骁,许传诗,牛树银.华北地台北缘早古生代大陆边

缘构造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洪作民.华北地台北缘中晚元古代地壳运动[J].化工

地质,1994,(3):145~153.

[8]程浴淇主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

社,1994.

[9]刘正宏,徐仲元,杨振升.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中元古代

魏家沟岩群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1):9~141

[10]费平1辽西建平三座庙序列侵入岩年代[J].辽宁地

质,1992,(3):36~42.

[1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12]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地质矿产志[M].北京:地

质出版社,1989.

[13]潭林.内蒙古渣尔泰山群岩相古地理[M].北京:地质

出版社,1991.

[14]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15]王思源,杨海明.狼山造山带喷溢成矿研究[M].武

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THE ESTABLISHMENT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IN THE NORTH MARGIN OF NORTH C HINA PLATE

LIU Zheng_hong,LIU Ya_qin,FENG Ben_zhi

(Changchun Univer 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 n130026,China)

Abstract:There is the collision orogenic belt w hich was developed in late middle Proterozoic era,in nor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late.The belt extends from Langshan in Inner M ongolia to Western Liaoning prov ince and Eastern Jilin province.Its length is over2000km.A variety of metamorphic sedimentary rocks,volcanic rocks and plutonic rocks w ere developed in this tectonic belt.This significant tectonic belt w as formed by the collision betw een Siberia plate and North China plate in about1.0Ga.T his tectonic event w as a part of Rodinia super continent convergence event.It is clear that Siberia platform connected with North China platform during period of Rodinia supercontinent.

Key words:m argin of north China plate;orogenic belt;middle proterozoic ear

114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大地构造(精)

名词解释 I,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岩石为塑性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7,TTG岩: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一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 10,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并被沉积物充填的槽状凹陷带。 II,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行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壳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货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19,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石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20,地槽旋回:从地槽沉降开始,至造山运动变形成褶皱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22,沉积构造:指在一定的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23,海沟:太平洋边缘平行于岛弧的线性深海巨型凹地。 24,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环绕全球最大的海底山 系。 25,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和转换断层围限着的岩石圈块 体。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27,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两侧扩张的过程。 28,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在岛弧或山弧外侧的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或另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

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第四章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 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这个学科就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 Tectonics),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的理论框架是 (1)大地构造活动论—以活动论的观点认识地史时期大陆和大洋相对于地极、赤道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变化; (2)构造演化阶段论—地球岩石圈由简单到复杂、有节奏的分阶段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交替; (3)大地构造单元论—在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古大陆形成演化历程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和分区。 一构造运动与历史构造分析 1.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结构改变和物质变位,它是引起地壳(岩石圈)发展变化的内动力因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升降运动(振荡运动)--地壳的垂向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大规模的海侵和海退; 特点:地层变形较为简单,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和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地壳上升引起海退而成陆地,故又名之为造陆运动. “上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是判别升降运动的标志. (2)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地层产生强烈的褶皱及一些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伴随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特点:褶皱运动也往往造成地壳显著上升,形成高大山系,故又称之为造山运动. 大陆上最为雄伟的现象之一是绵延数千公里的高峻山脉,山脉中的沉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深海洋盆等复杂环境,后来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形成这些变形造山带的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是地壳大规模水平运动的产物。 地层强烈变形,变质,伴生的岩浆侵入活 动以及与上覆岩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判别褶 皱运动的标志. (3) 断裂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 动之中都有断裂运动一起存在. 深大断裂: 一种发育时间长,延伸远(长 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深度大(切穿硅铝层或切穿 整个上地幔)的“巨型”断裂带.它是地壳的原生地 壳破裂带,不是由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派生的. 深大断裂常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其两侧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表现为岩相,厚度的突变或不连续.它还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沿断裂带附近有各种基性超基性或酸性中酸性岩体分布. 某些张性的深大断裂,常表现为线形构造盆地(断陷盆地),称为裂谷,如红海-亚丁湾-和东非裂谷. 以上三种运动形式常互相联系在一起;在一次构造活动中,有的地区表现为升降,另外地区则可能是褶皱上升,其间则有断裂.所以不能把这些构造运动割裂开来看待. 差异升降运动的概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任课教师:干微 (2017年) 第一章绪论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成分分层【地壳、地幔、地核】,洋壳与陆壳的年龄及各自 分布范围;流变学分层【岩石圈、软流圈、中部层圈、地核】;各层圈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 ●大洋地壳:分布面积,年龄,厚度,地貌类型,物质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陆地壳:分布面积,年龄,类型(时代、构造特征),物质组成,不同构造区域 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 ●地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单元。 第三章大地构造学说的演变历史 ●地球收缩、地球膨胀、地球波动假说及各自的主要论据。 ●地槽-地台学说:地槽-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地台-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地槽 概念的演变;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构造运动性质的基本认识。 ●大陆漂移假说:产生过程,主要论据,动力学机制。 ●海底扩张:海底地形探测与地磁异常,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 ●洋脊分段特征及其连接部位震源机制解的差异与转换断层的发现 ●地震分布型式与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形成 ●现今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第四章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岩石圈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不同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 源机制解。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及其主要依据 现代岩石圈板块划分; 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 ●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类型 离散增生型、汇聚消减型(洋-陆、弧-陆、洋-弧、洋-洋、陆-陆)、走滑守恒型。 ●板块构造运动学 欧拉定律与欧拉极,两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欧拉极的确定;三个板块之间的三连点 及其演化;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地质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热点 轨迹);现今板块构造运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 ●板块构造动力学模型:作用在板块上的各种力及其对板块运动的影响(促进、阻碍)。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 与板块构造过程 李江海1 , 牛向龙1 , T.KUSKY 2 , A.POLAT 3 (1.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 pheric Sciences,Saint Louis Universi ty,St.Louis,MO 63103;3.Depart 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 3P4) 摘 要:板块构造理论为20世纪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如何在新世纪发展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挑战。世界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花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新太古代造山作用,早期大洋地质记录与古板块构造,以及超级大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全球构造背景下,华北早期地质演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包括:新太古代典型造山带地质演化、碰撞过程及其盆山耦合作用。围绕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研究,特别是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岩,将提供早期大洋岩石圈性质、扩张运移过程的重要线索,并提出早期板块边界划分标志及其洋陆作用过程。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混杂带的洲际对比,对认识华北与最古老超级大陆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古板块;太古宙;华北;碰撞造山;超大陆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3027311 收稿日期:20040803;修订日期:200409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66,40242014,49832030);北京大学985项目 作者简介:李江海(196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研究。E -mail:j hli@https://www.360docs.net/doc/d71576305.html, 0 前言 古大陆地质演化与早期地球历史一直是地质学 的研究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1)古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或与前板块构造的交替机制。世界各地(北美、西澳、非洲 南部、格陵兰等地)克拉通基底构造的研究不断揭示和积累不同类型古造山带及其板块作用的重要证据,围绕早期板块边界性质、俯冲碰撞过程、高级区 低级区关系,典型造山带组成、变质和运动学,早期大洋地质记录进行研究探索,证明板块构造过程至少在新太古代(3.0~2.5Ga 前)以来就成为全球构造的主导机制。 在华北早期构造演化研究中,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从其地质实际和长期研究积累出发,准确鉴别和 恢复早期碰撞造山带格局、几何形态、运动学和古板 块演化已非常重要,特别是蛇绿岩缝合线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前缘国际科学问题。与其他古大陆相比,华北克拉通研究程度较低、陆块规模较小、后期再造强烈、大地构造属性不明、大陆克拉通化事件(2.50Ga)滞后等。随着华北地区的研究进展及其国际合作交流的开展,特别是美国彭罗斯会议(北京,2002)、华北大陆构造演化中美双边会议(北京, 2004)的召开,华北早期地质演化正成为国际研究的 热点之一。 本文在评述国际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华北地区的长期研究积累,提出华北早期大陆构造演化近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1 新太古代造山带构造模式及其造山 记录 尽管对古大陆生长的构造模式尚无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普遍认为太古宙为陆壳最重要的生长与稳定时期,其中新太古代陆壳发生快速生长。目前对克拉通的早期演化可以归结为两类认识:板内作用模式与造山模式。前者是传统认识,并不断地受到 第11卷第3期2004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Vol.11No.3Sept.2004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3 引言 3 1、秦岭造山带简介 3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 4 2.1 扬子板块 4 2.2 华北板块 4 2.3 下扬子板块 4 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5 3.1 造山运动 6 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 6 3.2.1 俯冲造山作用7 3.2.2碰撞造山作用7 3 2.3 陆内造山作用7 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 4 总结9 参考文献9

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 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 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 引言 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三叠纪时代,是我国东部天然地质分界线,它的形成演化机制也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兴趣。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秦岭造山的特殊作用,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对于秦岭的形成过程众说纷纭。 1、秦岭造山带简介 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幻灯片1 Chapter 4 Historical tectonics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4.1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tectonics 历史大地构造及其分析方法 4.2 What are a platform & geosyncline 地槽、地台的概念 4.3 Outline of 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简介 4.4 How to reconstruct a paleoplate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4.5 Tectonic province, cycle & stage 大地构造分区、旋回和阶段 幻灯片2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大地构造控制着地层的发育。 一、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为历史构造分析。 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和演化 幻灯片3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研究岩石的新老关系及确定地质年代 根据岩石特征及所含化石确定沉积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 研究地壳发展演化规律 地层的发育和岩相变化严格地受到了大地构造的控制; 只有搞清楚了大地构造分区,才能更好地掌握地层分布规律 幻灯片4 二、构造性质/Tectonic characters 全球构造性质分类 1、稳定-stable: 地震、火山活动少,地貌反差强度低 2、活动-active: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地貌反差强度高 3、过渡-transitional: 介于二者之间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200613003* 摘要:盆地模拟做到了对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内容的定量研究。地史模型作为盆地“五史模型”之一,其模拟内容包括沉降史、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而平衡剖面技术,则是目前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应用、尚存不足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构造演化史;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尚存不足;发展动向 1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 Dahlstrom等(1969)定义平衡剖面技术为把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原则全部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剖面的技术。据物质守恒定律,可推导出体积守恒、面积守恒和层长守恒等系列平衡剖面恢复的几何法则。当岩层长度在变形与未变形的两种状态下等是,剖面为平衡的。其编制原则如下: (1)面积守恒原则。在地层变形前后其地层所占面积应是不变的,对比区域在变形前后是同一种岩石,若孔隙度保持不变,计算过程中构造压实作用不考虑。(2)断层法则。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缩短在上、下岩层一致。 (3)能量最小法则。断层在能量消耗最小部位发生。 (4)伸缩量一致原则。岩层经过断裂、褶皱,其伸缩量应基本一致。 2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 平衡剖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挤压构造和褶皱一冲断带中的构造分析,并能定量描述变形和形成发育过程。 李汉阳等(2013)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剖面进行了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的前陆冲断带,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地震波速横向变化较大,郭峰等(2012)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解决了如何研究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这一难点。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三期构造运动,构成一完整的构造旋回。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构造挤压最强烈期,对该区构造演化、构造格架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文中提出,在复杂的前陆冲断带,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恢复结果的可靠性:选择合适的地震剖面线;采用变速时深转换获取可靠的地质剖面;对不同深度的地层采用不同的变形机制恢复;去压实校正过程中,按岩性分段处理,减少由岩性横向变化大引起的误差。 汤良杰等(2008)在辽东湾选取一地质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分析,表明渤海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3阶段:a.断陷期,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时期为断陷早期,沙三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b.断拗期,沙二段至沙一段沉积时期为断拗早期,东三段一东二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拗期。c.坳陷期(东一段沉积时期至第四纪)。 邹东波等(2006)为研究柱海地区的构造演化史,选取了横贯研究区的两条地震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出了这两条剖面在各个沉积历史时期的厚始沉积剖面,将桩海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分为四阶段:三叠纪到侏罗纪中期的印支运动褶皱发育期、晚侏罗纪到白垩纪燕山运动断陷和挤压发育期、早第三纪断陷发育期、第四纪坳陷期。 刘学峰等(2004)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反演技术,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代表性剖面的构造发育史。

殷鸿福院士经典论文-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_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1997年11月21日收稿. *地质矿产部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造山带及非史密斯地层区1 2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 项目资助. 殷鸿福 张克信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中央造山带原型是由一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 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北列拉张成多岛小洋盆,它们在加里东末期关闭,并在微板块群北缘形成前陆盆地带.南列形成裂陷槽,在加里东期末关闭,一般不造山.晚古生代,微板块群已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南列出现泥盆(个别)、石炭二叠纪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洋盆在中 晚二叠世闭合,在其南侧形成早 中三叠世的前陆堆积.印支期它属于特提斯北支.三叠系可分成3种类型.燕山期的陆内挤压东强西弱,使东部微板块消减最多而抬升最高,向西依次递减.中央造山带的板块运动主要遵循的不是威尔逊旋回,而是非威尔逊旋回.非威尔逊旋回在3个方面与威尔逊旋回不同,即多岛洋、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文中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并强调指出这些特点在地史上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中具有普遍性.关键词 中央造山带,演化史,非威尔逊旋回.中图法分类号 P 54 第一作者简介 殷鸿福,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古生物学家,生物地质学学科方向的创导者,现主要从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软体动物、生物成矿、综合地层学和造山带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1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 中央造山带(秦祁昆、大别 苏鲁)夹持于华北和华南(扬子、羌塘 唐古拉)板块之间,它的原型不 是一条简单的海洋,而是由一系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条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 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它们以浅海相和陆相沉积为特点. 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图1a),华北板块北移,其后缘拉张成北列多岛小洋盆(祁连、北秦岭),它们往往具主动边缘的沟弧盆体系.这些小洋盆在加里东末期,由于中央造山带微板块群北进,洋壳向北俯冲、碰撞而关闭,并留下了一系列早古生代蛇绿岩带(祁连诸蛇绿岩带、东秦岭商丹蛇绿岩带),在微板块群的北缘,由于北面主动大陆边缘的仰冲,形成前陆盆地带(柴达木北缘宗务隆山泥盆系(D)、西秦岭舒家坝群(D 2)、大草滩群(D 3)、大别山杨山组(C 1). 在微板块群北移时,其后方拉张形成裂陷槽或裂谷,以玄武岩或双峰式火山岩、深水相沉积为特征.它包括祁曼塔格的祁曼塔格群(铁石达斯群),东昆仑的纳赤台群[1],西秦岭的白龙江群、白水江群,东秦岭的洞河群(伴有金伯利岩侵入)[2] ,大别南侧随州枣阳一带的古城畈、兰家畈组[3];可能还包括西昆仑北带的库地 苏瓦什带(已构成蛇绿岩)[4,5].其延限为寒武纪至早志留世,而以奥陶纪为最盛.在加里东期末它们相继关闭,一般不造山. 晚古生代(图1b),中央造山带微板块群已先后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仅在祁连-北秦岭缝合带之南缘,由于应力松弛拉张,而形成石炭 二叠纪的裂陷槽(宗务隆山,西秦岭礼县 柞水带).在总体北移过程中,沿这一微板块群的南缘,出现晚泥盆世(秦岭勉略带)、石炭纪(东昆仑南带[6]、秦岭的勉略 下高川带[7] )和二叠纪(布青山 阿尼玛卿山,西昆仑木吉 明铁盖带[4])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在东秦岭东段和大别山南侧,仅沿青峰断裂至京山广济一线有二叠纪深水相硅质岩沉积,不清楚小洋盆是否曾经存在而已被消减,还是根本未曾拉开成洋.在东昆仑,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洋 第23卷第5期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23 No.51998年9月 Ear 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ep. 1998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 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 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 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 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山东省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

一、山东省地形特征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122°42′18″、北纬34°22′54″—38°27′00″之间。是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O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 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图1)。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丘陵区可称为鲁东地区(或胶东地区),由鲁东北(胶西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即墨和青岛—五莲一线为界,鲁东南地区包括威海地区(牟平—即墨线以东)和日照地区(青岛—五莲线以南)两个地理区。 自然地理特征: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 山脉分布情况:山东省主要山脉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东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主要由早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构成,鲁东丘陵区山脉则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构成。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多呈NW向和近东西向展布,鲁东丘陵区山脉则多呈近南北和近东西向展布。 水系概况:山东水系比较发育,自然河流平均密度在0.7km/m2以上,干流长度大于50km的河流有1000多条。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湖泊集中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前者以微山湖为首,后者以东平湖最大。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龙灵利1, 高俊1, 钱青1, Reiner Klemd2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Mineralogisches Institut, Universit?t Würzburg, Am Hubland 97074, Würzburg, Germany 中亚造山带是不同于俯冲型和碰撞型的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大陆地壳增生最显著的地区,为造山带前沿热点研究对象。西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其对认识中亚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增生具有重要意义。 西天山造山带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间发育的花岗岩记录了该过程的重要信息。同为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周边东准噶尔、西准噶尔、阿尔泰山及阿拉套山地区,西天山地区显生宙地壳增生的信息和证据较少。 本次研究新获得西天山花岗岩25个高精度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花岗岩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896Ma的花岗片麻岩反映了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形成时间,470Ma~247Ma间的花岗岩记录了西天山古生代造山过程。 西天山花岗岩由中基性岩、中性岩、中酸性岩到酸性岩组成,以中酸性和酸性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及二长闪长岩。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不同类型花岗岩:伊犁板块北缘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

(413Ma~281Ma),413Ma~297Ma的花岗岩具有类似于大陆弧花岗岩的特征,281Ma镁质钙碱性偏铝质闪长岩为后碰撞造山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伊犁板块南缘发育早古生代470Ma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闪长岩以及430Ma后碰撞碱长花岗岩,晚古生代348Ma火山弧花岗岩和三叠纪后碰撞花岗岩;中天山花岗岩形成于479Ma ~ 247Ma,主要集中在433Ma~321Ma间。479Ma~321Ma的花岗岩大多为镁质钙性-碱性岩,少数为铁质钙碱性-碱性岩,它们表现为大陆弧花岗岩的特征,少量形成于276Ma~247Ma间的后碰撞花岗岩一定程度继承了先存岩浆弧的特征;南天山(塔里木板块北缘)花岗岩形成于420Ma~411Ma和285Ma左右两个阶段,420Ma~411Ma间的镁质钙性-碱性岩花岗岩,可能为拉伸环境下的产物,285Ma花岗岩主要为铁质钙碱性-碱钙性岩,SiO2含量高、全碱含量高、表现明显的Eu,Ba,Sr,P,Ti的负异常,具有类似于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形成于后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拉伸环境。 初步建立西天山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早寒武纪,沿那拉提北缘断裂帖尔斯克依古洋形成,它将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分隔开来,当时中天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连在一起。帖尔斯克依古洋向两侧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之下发生双向俯冲,晚奥陶纪早期,帖尔斯克依古洋闭合,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碰撞缝合。同时,中天山-塔里木板块开始伸展拉张,古南天山洋逐渐发育形成。早志留纪,古南天山洋开始向伊犁-中天山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火山弧型花岗岩。志留纪中期,古南天山洋达到相当规模,这一时期洋壳俯冲活动强烈,在中天山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石炭纪末期,古南天山洋消失,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晚寒武纪,准噶尔洋在中天山北缘出现,奥陶纪开始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在伊犁板块北缘发育岩浆弧。晚石炭纪,古准噶尔洋闭合消失。石炭纪末塔里木、伊犁-中天山和准噶尔板块拼合在一起。二叠纪开始西天山地区处于后碰撞造山阶段,该阶段的岩浆活动可能一直持续到早三叠纪。 西天山花岗岩87Sr/86Sr初始值介于0.703226~0.716343之间,εNd(t)值介

中科院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复习题答案

分析固定论与活动论大地构造学的主要理论差别 所谓固定论是指主张大陆固定、大洋永存,或虽然大陆与海洋位置曾有互换,但也是原地垂直运动的地壳运动观。与此相对,活动论认为在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大陆的位置对于地极以及大陆之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相对位移。 固定论的代表是槽台学说,基本思路是在早起地壳强烈下降,接受沉积,后期褶皱、抬升成山,且升降运动频繁,故形成一套有韵律性的复理石建造。地槽从接受巨厚沉积,伴随着蛇绿岩的形成,再经褶皱抬升,伴随着中酸性岩浆活动,最后经长期演化侵蚀转变为地台,这一演化过程成为造山旋回。但是槽台学说并没有阐明地槽的发生、发展、迁移和封闭的本质,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地壳上会出现长条状的活动带及其间的大面积稳定区。仅仅着眼于某一区域的自身发展,忽略了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最重要的是在现今地球上,不能确定地槽到底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质环境。 活动论的代表是板块构造。固体地球上层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侧向上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在地幔物质对流、洋中脊推挤、重力滑脱及下行板块的拖拽的作用下,板块发生俯冲消亡形成一系列的沟、弧、盆等构造单元,在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又生长出来。发生更新的主要是洋壳物质,陆壳也会通过拆沉作用发生小规模的消亡,再通过岩浆底垫或板块俯冲发生垂向和侧向上的增生。 各类板块边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将板块边缘分为三种类型: 分离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次板块相背离开。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当两侧板块拉开,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又称分离型边界或建设型边界。以洋脊为中心,向两侧地势逐渐降低,且沉积物厚度逐渐增大。洋脊新生成的岩石,在海水的作用下发生蛇纹石化。 在大洋中脊顶部,地震集中在极窄的地带,宽度通常不到20公里,这里集中着全球百分之九十的浅源地震。 汇聚型板块边界,相当于海沟及年轻造山带,两侧板块相对而行。汇聚型边界也可以与板块的运动方向斜交,但相邻板块之间必定包含一定的汇聚运动分量,汇聚型边界是最复杂的板块边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覆。由于大洋板块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大陆板块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故一般总是大洋板块俯冲与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亦称环太平洋型汇聚边界。碰撞边界,相当于年轻造山带,为大洋闭合,大洋碰撞接触的地缝和线,亦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汇聚型边界。汇聚型边界是最复杂的边界,在俯冲地区发育沟弧盆体系、I 型和S型花岗岩,洋壳上的沉积物和海山在俯冲过程中被刮下来拼贴在活动陆缘形成增生楔等。碰撞边界发育前陆褶皱冲断带、磨拉石盆地以及前陆盆地等。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