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容秋虫
——读《没有秋虫的地方》有感为什么寻常的秋天里听不到秋虫的鸣叫?
为什么甜蜜与酸苦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为什么作者要死守在井底似的庭院里?
《没有秋虫的地方》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题材各异的散文集,收录了若干叶圣陶早年的散文,是近代文学史上极其珍贵的瑰宝,而徜徉其中,最令我深刻的无疑是一篇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作于二十世纪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新文化运动爆发后,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高峰,但在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下,人民仍生活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中,无数知识分子已经觉悟,以笔为武器进行反抗。
叶圣陶通过它痛陈了现实的冷漠,说明了这样的社会不容人民生活。
作者首先说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
’”这抑扬顿挫的虫声,或安闲、或欢乐、或甜美、或酸苦。
他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是秋风中一幕幕盛大的歌会,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秋天耳畔不可缺少的风景线。
这声音固然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与思妇的低泣,但它有着自己的魅力,会带给人们多样情感,让人们的生活充满意义。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切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凡有生活之味道,总胜于淡漠无味;凡有秋天之虫声,总胜于卧塌空虚。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
不是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不是街市的轮震石响淹没了秋虫的声音,而是这里不容秋虫居住,不容它们发出声音。
它们早就销声匿迹了。
而这秋虫又何尝不是人民呢?在这黑暗、腐败、混乱的城市,如何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呢?这里早就没有秋虫了,这里尝不出任何属于人民的味道了。
这里所剩下的,是寂静的喧闹,空虚的狂欢,是束缚的自由!而那虫声终于成为令人足系恋念的东西了,可是如果不是在鄙野的乡村,在那片净土,我们是再也听不到了。
作者在结尾处说:“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
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生活在井底的作者,举手投足处处受限,动弹不得。
铅色的水门汀地(水泥地)也格外沉重,没有秋虫愿意留在这里,一片荒芜。
作者想要逃离却无法可想,只能在这没有秋虫的地方死守,抗击着黑暗的生活。
《没有秋虫的地方》集思想性、议论性于一体,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政府统治的憎恶与抨击,表达了作者渴望迎接新的春天的强烈愿景,激励着一代人起来抗击这不容秋虫的黑暗现实,谱写下了文学史上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