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点评——
• 本来是非常坚硬、很难写好的政治题材, 因着作者选择了比较柔软、较富人性的独 特视角,情感和思考的空间就豁然开阔起 来,这样就容易触及到历史和人物的偏僻 角落,进而发挥散文自由挥洒的长处;作 者所追求的“大事、大情、大理”,也因 着有了这个视角,容易从史实的拘泥中跳 脱出来,找到思考的新意。
• 在情理的交融上,梁衡也工于经营。 • 代表性的作品是《觅渡,觅渡,渡何
处?》,他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 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 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瞿秋白纵横交错 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 的感人深度。
试分析作者在课文Hale Waihona Puke Baidu是如何做到 情与理的交融的?
• 在梁衡的政治散文里,有不少过于绝对的结论性 话语,它放在政治论文里或许是合适的,但放在 散文里,就会限制自由想象的空间,也会缩小情 感张弛的弹性,从而使得作品的文学性减弱,作 品的精神指向性过于单一。例如:“中国历史上 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 们长久不衰的怀念。”(《武侯祠:一千七百年 的沉思》)“人来人去,政权更替,这种戏演了 几千年,但真正把私心减到最小最小,把公心推 到最大最大的只有共产党和它的领袖们。”
(《红毛线,蓝毛线》)你能从文中找出类似 的句子吗?
• “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 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 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 最切实际的思考。”
老师点评——
• 试想,散文里如果充满了“没有 谁”、“最”、“只有”、 “唯……才……”、“第一受苦 人”、“第一人”这样不容置疑 的、绝对的话语,那就势必对读 者的阅读接受造成压迫,直至排 斥。况且,绝对的话语也多有武 断之嫌。
• 《史记》以史实为依归,不轻易贬 抑和褒赞历史人物,用班固的话说,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今天回过头看,《史记》会 成为历代散文家多次反抗形式主义 文学的旗帜和典范,确实有它的道 理。
• 挖掘红色经典的美,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把 政治思想的理念转换成或者说翻译成一个 文学意象,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的美。 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也是一种反差, 因为根据修辞学原理,两个比喻的事物相 距愈远,反差愈大,比喻效果就愈强,愈 生动。如作者为建党80周年而写的《一个大 党和一只小船》,把一个6400万党员的大党 和一个承载10来个人的小船连在一起,也是 要造成一个反差美。
课件制作:广东湛江一中 高云章
走近作者
•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曰 报》副总编辑。作品有《梁衡文集》 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 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 《晋词》、《夏感》、《觅渡 觅渡 渡 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 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 和大学课本。
尤其是他的作品《觅渡,觅 渡,渡何处?》、《红毛线 蓝 毛线》、《大无大有周恩来》 及《觅渡》、《走近政治》等 以“红色经典”著称的文集赢 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 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
• “红色经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 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或者再 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社会历史进 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人和事。如在革命斗 争中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重要事件、纪 念地等事物,作为经典,值得人们反复记诵, 永远纪念。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这 些伟人,又比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
• 梁衡的散文能一再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作范文,主要是因 为他的散文多符合 规范,而少随意和 恣肆,适合于中学 生模仿学习。人们 把这种散文称为 “专业散文”。
• 散文也需要用心经营。历代散文家中,都 有善于经营、工于言词的一类。古代的不 说,就以梁衡为例,他在散文上算是苦心 经营、用力求工的,所以有人称他的散文 为“苦吟派”。梁衡的散文很少有随意之 举,大至全文的立意,小至个别的字句, 一眼就可看出,作者是用心琢磨过的,大 有以“工”求完美的雄心。
梁衡散文之工之我见——
• 梁衡的散文严谨细密,处处可读到技巧。他 最重要的成就是山水散文和政治散文。
• 他的山水散文之工,主要表现在层次明晰、 结构匀称、语言考究上。比如《晋祠》,先 总写晋祠的外貌、历史和由来;再分写她的 山美、树美和水美;接着再进一步写“最 美”:我国古建筑的“三绝”;最后是概括 和升华。比如《吴县四柏》,头一段总写吴 县有四棵古柏树:“清”、“奇”、“古”、 “怪”;接着四段分写这四棵树;最后一段 概括和升华。这样的结构和行文,可谓求工
作者语录
• 红色经典作品是政治性题材。政治是 关系全社会的大事,是与每个社会成员密 切相关的为最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事。我一 贯主张写大事、大情、大理。要让普通读 者理解政治,接受政治,必须借助文学的 力量,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写好这种文 章,功夫在文章之外,是政治修养、历史 知识、文学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 合力。
• 而他的政治散文之工,则主要体现在独特 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上。如他在《觅渡, 觅渡,渡何处?》一文中写瞿秋白,是以 瞿家旧祠堂前的觅渡河为视角——“他一生 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 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课文中写毛泽 东的视角又是
怎样的呢?
梁衡写毛泽东,是以延安的窑 洞为视角——“我看着这一排 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 是一排思考的机器。”
• 他早期的名篇《晋祠》中,有“春曰黄花 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 高而水清”的概括描写。他后期的代表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中,有“哲人 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简练总结, 仅此两例,便可看出作者在散文工巧上的 精到。
请问:你能从文中找 到这方面的例子吗?
• 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作者 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是个 很大胆的比喻,读来却很亲切。 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