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文学
授课目录:
第一章《长生殿》与《桃花扇》第二章清初白话小说
第三章《聊斋志异》第四章《儒林外史》
第五章《红楼梦》第六章清代(初期-中叶)诗文词
概说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博学鸿词科,“乾嘉之学”
文学概貌:
前期:遗民诗;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禛;纳兰性德;《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
中期:《儒林外史》、《红楼梦》;性灵派诗人;桐城派
第一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一、清初期至中叶戏曲
二、洪昇与《长生殿》
三、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清初期至中叶戏曲
1、吴伟业(1609-1671)、尤侗(1618-1704)
文人化的剧作家。

剧作呈案头化倾向。

吴伟业写有传奇《秣陵春》和杂剧《临春阁》、《通天台》。

借戏剧感怀时事,抒发亡国之悲。

尤侗作有传奇《钧天乐》和杂剧《读离骚》等,合称《西堂乐府》。

以戏剧抒写科举失意的牢骚和对世道不公的怨愤。

2、李玉(1591?-1671?)和苏州派
平民专业剧作家。

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演出效果好。

“庙堂中有衣冠禽兽,绿林内有救世菩提”(叶雉斐《琥珀匙》)
李玉,字玄玉,后因避康熙讳改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称“一笠庵主人”,吴县人。

“一笠庵四种曲”,“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3、李渔(1611-1680)
字笠翁,浙江兰溪(今金华市)人。

剧作有《笠翁传奇十种》,戏剧理论主要见其《闲情偶寄》。

“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

”(《闲情偶寄》)
重视戏剧结构,提出要“立主脑”,突出重要人物的中心事件;“脱窠臼”,摆脱陈套,追求新奇;“密针线”,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擅长风情趣剧的创作。

才子佳人为主。

剧情新奇,结构巧妙,不落俗套。

《风筝误》
清中期以后,以昆曲形式演出的杂剧和传奇(雅部)逐渐衰落,以弋阳腔、梆子腔、秦腔等为主的地方戏(花部、乱弹)日渐兴盛。

道光年间(1821-1850)出现“京戏”,地方戏取得压倒“雅部”的优势。

“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南洪北孔”
二、洪昇与《长生殿》
1、洪昇(1645-1704)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岐路遭穷败。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2、传统题材:
天宝遗事。

唐代《长恨歌》、《长恨传》,宋代《杨太真外传》,元代白朴《梧桐雨》,明代《惊鸿记》、《唐明皇七夕长生殿》。

“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败而能悔”,“死生仙鬼都经遍,直做天宫并蒂莲”。

“余读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

”(《长生殿•自序》)
3、复杂的主旨
“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洪昇《长生殿》例言),“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长生殿•团圆》)
“占了情场,弛了朝纲”(《长生殿•进果》),“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长生殿•自序》)写情为主,同时寄寓政治教训和历史感伤。

4、艺术成就
人物:杨玉环,一个真实的宠妃形象。

50出,内容丰满,结构严密,场面壮丽,情节曲折。

三、孔尚任与《桃花扇》
1、孔尚任(1648-1718)
2、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张瑶星道士:“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桃花扇小引》)
3、艺术创新
人物:李香君,柳敬亭,侯方域,阮大铖,马士英,
杨文骢(字龙友),“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桃花扇·媚座》批语)
情节:围绕扇子展开,纷繁错综又有条不紊。

第二章清初白话小说
类型:明代小说的续书、世情小说、时事小说、才子佳人小说。

一、《水浒后传》
陈忱(1615-1671?),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浙江人。

李俊、燕青等人再度起义,抗击金兵入侵,最后到海外创立基业.
二、《醒世姻缘传》
1、原名《恶姻缘》,作者署名西周生。

一百回
2、两世的两种恶姻缘
前世:晁源,妾珍哥,妻计氏,狐仙
后世:狄希陈,薛素姐,童寄姐,丫鬟珍珠
3、全景式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吏治腐败、世风日下的面貌
4、反思封建婚姻制度,要求尊重女性、夫妻平等
5、真切、细致,贴近生活原貌
夸张、讽刺
6、语言:山东方言(背景为章丘明水镇),流畅真切,幽默诙谐
第三章《聊斋志异》
二、《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创新
一、蒲松龄的生平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1、穷愁潦倒的一生
小试——童生,州、府的考试——秀才(附生、廪生、贡生),乡试——举人(孝廉),会试——贡士,殿试(廷试)——进士
2、《聊斋志异》的成书
“喜人谈鬼,闻则命笔”,“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

”(《聊斋自志》)
“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感愤》)。

3、现存版本:
抄本,青柯亭本,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

二、《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
1、取士制度的反思
《司文郎》,《贾奉雉》,《王子安》
2、爱情的百花园
《阿宝》,孙子楚,情痴,“性痴而志凝”
《婴宁》,王子服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宁者也。

”(《庄子》)
知己之爱,《连城》,乔生
柏拉图式爱情,《娇娜》,孔雪笠与娇娜
“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

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

《宦娘》,温如春,葛良工。

《阿绣》,狐女,刘子固
3、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倒影
《促织》,明宣宗,成名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民族思想,《公孙九娘》
4、讽刺丑陋世态
《骂鸭》
5、寄寓人生哲理
《劳山道士》
《画皮》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创新
幽冥世界社会化、花妖狐魅人格化
1、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传统,吸收了白话小说的某些长处。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人物与情节
传记体性质,以人物为中心,年轻女郎。

“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绿衣女》,《白秋练》,《花姑子》
《促织》,《席方平》,《金和尚》
……冥宅壮丽如宫阙,楼阁房廊连亘数十亩,千门万户,入者迷不可出。

祭品象物,多难指名。

会葬者盖相摩,上自方面,皆伛偻入,起拜如朝仪;下至贡监簿史,则手据地以叩,不敢劳公子,劳诸师叔矣。

当是时,倾国瞻仰,男女喘汗属于道,携妇襁儿,呼兄觅妹者声鼎沸。

……(《金和尚》)3、语言:
叙事状物写人精妙传神,充分发挥文言精练含蓄的优长,而避免了其滞涩含糊的缺点。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入,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少年大骇,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仓猝莫之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促织》)
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

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

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迨望报也,草木皆惊,……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
从新另抱矣。

(《王子安》)
第四章《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
二、科举制下的文士图谱、社会图景
三、讽刺文学的典范
四、结构、语言
一、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

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二、科举制下的文士图谱、社会图景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假托明代故事,取材于现实士林。

1、穷极文人形态
2、(1)重大时弊
王冕:“文人有了这条荣身之路,把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周进,范进
(2)文人无行
匡超人
(3)文人无文
(4)名士画皮
2、辐射社会
官僚制度、人伦关系、社会风尚
王惠,王仁、王德,王玉辉,鲁小姐
3、正面人物寄托理想
士林贤者,杜少卿、王冕
新型女性,沈琼枝
三、讽刺文学的典范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白描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无一贬词而情伪必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情节朴素,摆脱了传奇性。

描写客观、生动,很少评判。

2、合理的夸张
范进中举发疯
严监生
四、结构、语言
1、结构
“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
情节上的内在统一
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
2、语言
高度纯熟的白话文,准确、形象、洗练
一字传神
第五章《红楼梦》
一、作者与版本
二、《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三、《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四、《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红学:旧红学与新红学
旧红学:评点派和索隐派,蔡元培《石头记索隐》
新红学:考证派,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
当代红学: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评〈红楼梦研究〉》
一、作者与版本
1、曹雪芹(约1715-约1763)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祖籍辽阳。

正白旗。

曹玺、曹寅,江宁织造理事官,曹颙、曹頫
百年望族,诗礼之家。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2、版本(两大系统)
80回抄本,《石头记》,脂砚斋,畸笏叟,脂评本
120回本,高鹗(1738-1815),字兰墅,祖籍辽东铁岭。

翰林院侍读。

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木活字排印。

程乙本
二、《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1、爱情婚姻悲剧
2、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人生悲剧
主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奴才:晴雯、鸳鸯、司棋;袭人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四大家族:贾、王、史、薛
荣国府宁国府
贾母贾敬
邢夫人王夫人林黛玉尤氏
贾琏贾元春贾蓉
王熙凤贾宝玉秦可卿
贾迎春贾探春惜春
贾环贾蔷
李纨
史湘云薛宝钗
薛姨妈
薛蟠
三、《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反复渲染人物的独特个性
宝玉(痴),突破了传统的性格模式,一个历史转折前夜的叛逆者形象。

黛玉(泪),宝钗(冷),王熙凤(辣)
2、在对比中写出人物的差别
黛玉与妙玉,孤高;平儿与袭人,温顺
3、写出人物的复杂性
4、心理描写成就空前
内心的矛盾冲突,微妙的心理活动
静态描摹,细腻展现
四、《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1、三维立体交叉式为主干的网状结构
两条主线:宝黛爱情,贾府盛衰
一条隐线:刘姥姥(贾府盛衰的见证人)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
2、写实与诗化
日常生活,细腻逼真,精心提炼
在平凡中抓矛盾
诗词,黛玉《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宝钗《柳絮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玉《芙蓉女儿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
环境、季节烘托人物和氛围
3、叙述视角的变换
4、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无比丰富的叙述语言
五、《红楼梦》的影响:
1、小说、戏剧领域
2、红学
3、海外的传播与研究
第六章《镜花缘》及其他长篇小说
一、《镜花缘》
二、其他长篇小说
一、《镜花缘》
作者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原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移居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

100回
武则天、百花仙子、唐敖、唐小山、林之洋、舵工多九公
红文馆、红文宴
“若要晓得这镜中全影,且待后缘。


讽喻现实,寄托理想。

第二十三回说酸话酒保咬文讲迂谈腐儒嚼字
“先生听者: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

因何贱之?为甚贵之?真所分之,在其味之。

酒味淡之,故而贱之;醋味厚之,所以贵之。

人皆买之,谁不知之。

他今错之,必无心之。

先生得之,乐何如之!第既饮之,不该言之。

……”
女儿国、淑士国、两面国(浩然巾)、长臂国、无肠国、君子国(“惟善为宝”,“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珍禽、异兽、奇物:刀味核、蹑空草(掌中芥)
二、其他长篇小说
1、《绿野仙踪》
李百川(约1720~约1771)
“以大盗、市侩、浪子、猿狐为道器,其愤尤深。

”(鲁迅《小说旧闻钞·杂说》)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污浊和混乱。

2、李绿园(1707-1790)《歧路灯》
3、夏敬渠(1705—1787)《野叟曝言》、屠绅(1744-1801)《蟫史》、陈球(约1808年前后在世)《燕山外史》等,受考据学风影响,都有显示才学、炫耀辞章的倾向。

第七章清代(初期-中叶)诗文词
一、遗民诗人
二、钱谦益、吴伟业及“南施北宋”
三、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四、袁枚与清中叶诗坛
五、古文三大家与桐城派
六、词的中兴
一、遗民诗人
二、卓尔堪《明遗民诗》,作者四百馀人,诗歌近三千首。

“严夷夏之防”。

1、黄宗羲(1610-1695)
“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南雷诗历·题辞》)
注重学问、推崇宋诗,选辑《宋诗钞》
2、顾炎武(1613-1682)
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3、王夫之(1619-1692)
4、屈大均(1630-1696)
诗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风多变,有时奔放,有时沉郁,自谓“可比太白”。

二、钱谦益与吴伟业及“南施北宋”
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1615-1673)被称为“江左三大家”。

1、钱谦益(1582-1664)
清诗的开山之人,把唐诗华美的修辞、严整的格律与宋诗的重理性相结合。

2、吴伟业(1609-1671)
擅长七言歌行,“梅村体”叙事诗
“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南施北宋:
施闰章(1618—1683)和宋琬(1614—1674)
《上留田行》:里中有啼儿,声声呼阿母。

母死血濡农,犹衔怀中乳。

三、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王士禛(1634-1711)
“神韵说”,诗歌要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味。

语言清秀隽永,风格清远冲淡。

其理论来源主要是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诗学主张。

“神韵诗”
“南朱北王”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

四、袁枚与清中叶诗坛
1、沈德潜(1673-1769)“格调说”。

“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诗歌风格,主张中正平和、委婉含蓄,反对发露。

“诗至唐为极盛”(《古诗源序》)
2、翁方纲(1733—1818)“肌理说”。

“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肌理,诗中的义理和作诗的条理。

学问是作诗的根本,“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主张宗法宋诗。

3、袁枚(1716-1797)和性灵派
“性灵说”,“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机、灵趣。

人的性情是诗歌的本源,“性情以外本无诗”。

(《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
性情是具体个人的性情,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

(《答兰垞论诗书》)
“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而才为尤先”(《蒋心才余藏园诗序》),追求天才、灵感,创新。

重视学习古人。

4、江右三大家:袁枚、蒋士铨(1725-1785)、赵翼(1727—1814)
郑燮(1693—1765)等
5、黄景仁(1749—1783),张问陶(1764—1814)的诗
五、古文三大家与桐城派
1、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魏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文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散文中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

2、桐城派:
桐城三祖
方苞(1668-1749)
刘大櫆(1698-1780)
“义理”、“考据”、“辞章”合一
六、词的中兴
1、清初词坛
流派多,名家多,佳作多,出现中兴局面,以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为三大家。

“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成”,“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谭献《箧中词》)。

纳兰性德(1654-1685)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人间词话》)
“天分绝高”,“纯任性灵”(况周颐《蕙风词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2、浙派词及常州词派
浙派词(浙西词派),朱彝尊,厉鹗(1731-1815)
“清空”,“醇雅”,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格律派词人姜夔、张炎,讲究字句声律。

“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

姜尧、张氏最为杰出。

”(朱彝尊《词综·发凡》)“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

”(朱彝尊《紫云词序》)
龚翔麟选《浙西六家词》
常州词派,张惠言,强调词有比兴寄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