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衰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收治的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20例,对20例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采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心功能与左室射血分数进行对比,治疗周期均为1周。结果:治疗后不良反应减少及部分不良反应得到消除,病人用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左室室壁运动改善,心率从90.46±13.56降低到85.26±14.69,p 值>0.05;收缩压从146±26降低到115±35,p值0.05),具有可比性。根据美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对病患进行分级。
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l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i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1.2治疗方法
在硝酸盐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正性肌力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巴酚丁胺2-7.5ug/(kg·min)、巴胺
3-5ug/(kg·min)联合治疗,同时加入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泵入,1次/d。以上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周。
1.3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1)显效:患者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改善2级以上;
(2)有效:患者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改善l级以上;
(3)无效: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基本无变化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x2检验,以p0.05
收缩压(mmhg) 146±26 115±35 0.05;收缩压从146±26降低到115±35,p值<0.01;舒张压从85±25降低到67±19,p 值<0.001。治疗效果很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3 讨论
心衰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失调是chf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1]。多巴酚丁胺是一种合成的儿茶酚胺,属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作用于β1、β2、和a受体产生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提高心排血量。对短期(7天)治疗可逆性心脏受抑制(如心脏手术前后)特别有用[2]。多巴胺还能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多;多巴酚丁胺能通过自身调节作用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有利心肌做功[3]。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联合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既克服了多巴胺增加心率、心肌耗氧量和左室后负荷的缺点,也克服了多巴酚丁胺升高动脉血压较差的缺陷。同时还可利用小剂量多巴胺
兴奋多巴胺受体,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
流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小剂量联合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后,之所以心率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在剂量较小的情况下,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心衰得到纠正,由低心排血量、低血压致反射性心率增快的机制被打断,故而使心率减缓[4]。
参考文献:
[1]戴闺柱.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问题:神经内分泌不协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1-3
[2]方圻主编.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071-1072
[3]张景华.多巴酚丁胺治疗心衰69例疗效分析[j].安徽医学,2001,22(4):66-68
[4]叶丽华.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治疗难治性心衰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杂志,2001,2(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