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
2008年第5期
总第lll期
外语研究
ForeignLanguagesResearch
2OO8,No5
Serial№111
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
王树槐王若维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是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的起点.本文第一部分深入述评了国内外有
关翻译能力构成和发展阶段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提出一个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由以语言一语篇一语用能力
为核心的6种分项能力构成.作者进而着重分析了这些分项能力不同的发展层次.
关键词:翻译能力;构成因素;发展层次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8)05—0080—09
发展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它决定了翻译课程的设置,实施,评价.翻译能力
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翻译能力包括哪些分项能力?经由哪几个阶段发展?本文首先深入述评有
关翻译能力构成和发展层次的研究文献,然后提…一个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对这两个问题做出
适合于中国国情和英汉翻译教学的回答.
1.翻译能力研究述评
1.1翻译能力的本质与构成因素
对于翻译能力的本质,Neubert(2000:4—5)
曾做过7个方面的概括:复杂性(complexity),异
质性(heterogeneity),接近性(approximation),开
放性(open~endedness),创造性(creativity),情境
性(situationality),历史变化性(historicity).对于
翻译能力的构成,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学者f『j”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各种不同的见解. 1.1.1天赋蜕
Nida多次宣称:优秀的译者是生就而不是造
就的.他说:一些优秀的译者根本就没学过什么
语言学.高明的翻译家常常自己都感到意外,富
有创造性的译文似乎从他们头脑中自己就冒出来了.……有人似乎具有语际交流的天分,不经正
规的交流训练就成为一流翻译家.(Nida2001: 285—286)
杨武能(1998:271)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
翻译家很大程度上由天赋气质决定,优秀的翻译家是天才.
1.1.2自然展开说
Harris.Sherwood(1978)认为,任何一个双
语者,只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便可以成为”自然的翻译者”(naturaltranslator).翻译这种内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严格按照三个阶段发展:(1) 前翻译阶段(pretranslation):通过非言语行为作为桥梁,强化两种语言间的关系;(2)自动翻译阶段(autotrans1ation):将一种语言中所要蜕的话用另一
种语言说给自己或别人;(3)通导阶段(transduction):在家庭内外作为中介与其他人进行交往.(ibid.:165—167)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PACTE研究小组(ProcessintheAcquisitionof TranslationCompetenceandEvaluation)运用
TAPs结合其它实证调查方法,也证明所有的双语者都有基本的转换能力,部分印证了自然翻译能力说,但Harris15.Sherwood的缺陷在于忽略了
转换能力和其它能力之间的互动.(PACTE 2003)
1.1.3自然展开修正说(自然展开+社会一功
能说)
Toury(1986:85)对Harris&Sherwood的极
端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翻译能力和双语能
力并不是同步的.一方面,译者能力始自内在的
翻译潜冉皂(innatepredispositionfortranslating),
这一潜在能力的实现与双语能力同时存在,双语
能力确保译者能够建立语际关系,另一方面,作为
一
种技能,翻译又是一种交际行为,是由社会,功
能的因素而激发,启动的.Toury(200l:246)指
出,HarrisSherwood的问题在于没有说清使得
翻译能力展开并发展的原因.他认为,”地道的译
者”(nativetranslator,与Harris&Sherwood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臼《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研究》(08CYY006)的部分研究成果.
?
8O?
naturaltranslator相似,见Toury2001:241—
242)的形成必须:①接受外部的反馈,这种反馈的
本质是规范性的(normative),它代表所处文化环
境的规范,属于外部监控手段(externalmonitoring
devise);②考虑外部潜在的反应,以此来决定自己的翻译行为,并将其内化为内部监控机制(internal monitoringmechanism).这一过程是译者的社会
化过程,他们的翻译能力是”先天”(nature)和”教育”(nurture)的结合,或者说,是”天赋”与”个人汲
纳和社会决定因素”的结合.(ibid.:241—250)
1.1.4建构说
Shreve(1997)认为,翻译能力是一套认知图式
集合(asetofcognitiveschemata),它对由文化决
定的彤式一功能集合(form—functionsets)进行重新组织.翻泽能力的发展是由自然翻译(natural Iranslation)过渡到建构翻译(constructed translation),在自然翻译中,个体有着相似的翻译
能力构成,随着翻译经验的发展,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对形式一功能进行组合,他们的图式会发生改变,重构,形成建构翻译能力(constructed transtationcompetence).
I6scher(1997)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翻译能
力是自然翻译和建构翻译的折衷.
Kiraly(2003)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念,主张学
生在专业译者的指导下,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去
建构翻译知识和能力.他提出从”翻译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