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解读分析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表明重视课程内容中的直接经验也是 课程内容改革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层次性和多样性”
体现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
2.学习过程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 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小树有多少棵》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的计算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式,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算理往往是隐性的,算法往往是显性的。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迁移类推,理法沟通
2.关于直观与抽象
波利亚:“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 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3.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普遍观点: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
间接经 验
联系生 活
理解 意义
数学活 动
积累 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 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发现规律,形成技能
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关于过程和结果
例: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 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 什么要进位,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借助小棒 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 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 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 来更加容易些。
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
基
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
本
给予所有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
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求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下面是某电动车厂第一、二车间2015年下半年的产量统计图。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适宜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例: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 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 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一。对内容及选择的正确认识
1.衡量内容取舍的原则 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 课程内容要反应数学的特点 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就是希望数学教育能最大限度地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 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 供多样性的弹性发展空间。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集合在一个 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 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 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 有一个样子的。
林清玄《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 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 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 探索。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 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 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关注“人人”, 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 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 空间。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一位老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们跳高, 假设有5%的孩子能够跳过一米八,95%的孩 子只能跳过一米二,如果标杆一定要固定 在一米五不许改变,那么很多孩子因跳不 过去而丧失了信心,少数有天赋的孩子因 无法继续提高而丧失了成为运动健将的可 能。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适宜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案例:《耶鲁大学物理课的开场白》
我们希望今天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发展全 面体现其育人价值的教育,它不仅关注数学知识、 技能的传授,也关注思想的感悟及经验的积累,不 仅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智 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也是制订课程标准 的一个基点。
课程内容
课程总论 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
课程总论
一.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基础性 普及性 发展性
人人
强迫性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1983年在华沙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提出 “大众数学”的 概念后,所倡导的“为了全体学生的数学”的教育观念对各国数 学课程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
美国2000年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公平性原则强调:本原则 “向当今流行于北美的社会观念——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学好数 学提出了挑战”,“公平需要对所有的学生都有高要求并提供均 等且优良的机会”
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 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三。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层次性和多样性”
体现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
2.学习过程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 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小树有多少棵》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的计算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式,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算理往往是隐性的,算法往往是显性的。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迁移类推,理法沟通
2.关于直观与抽象
波利亚:“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 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3.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普遍观点: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
间接经 验
联系生 活
理解 意义
数学活 动
积累 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 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发现规律,形成技能
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关于过程和结果
例: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 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 什么要进位,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借助小棒 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 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 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 来更加容易些。
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
基
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
本
给予所有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
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求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下面是某电动车厂第一、二车间2015年下半年的产量统计图。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适宜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例: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 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 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一。对内容及选择的正确认识
1.衡量内容取舍的原则 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 课程内容要反应数学的特点 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就是希望数学教育能最大限度地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 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 供多样性的弹性发展空间。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集合在一个 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 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 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 有一个样子的。
林清玄《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 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 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 探索。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 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 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关注“人人”, 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 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 空间。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一位老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们跳高, 假设有5%的孩子能够跳过一米八,95%的孩 子只能跳过一米二,如果标杆一定要固定 在一米五不许改变,那么很多孩子因跳不 过去而丧失了信心,少数有天赋的孩子因 无法继续提高而丧失了成为运动健将的可 能。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适宜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案例:《耶鲁大学物理课的开场白》
我们希望今天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发展全 面体现其育人价值的教育,它不仅关注数学知识、 技能的传授,也关注思想的感悟及经验的积累,不 仅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智 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也是制订课程标准 的一个基点。
课程内容
课程总论 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
课程总论
一.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基础性 普及性 发展性
人人
强迫性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1983年在华沙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提出 “大众数学”的 概念后,所倡导的“为了全体学生的数学”的教育观念对各国数 学课程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
美国2000年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公平性原则强调:本原则 “向当今流行于北美的社会观念——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学好数 学提出了挑战”,“公平需要对所有的学生都有高要求并提供均 等且优良的机会”
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 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