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解读分析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 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 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 探索。
它表明重视课程内容中的直接经验也是 课程内容改革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层次性和多样性”
体现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
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
基
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
本
给予所有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
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求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下面是某电动车厂第一、二车间2015年下半年的产量统计图。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适宜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例: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 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课程内容
课程总论 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
课程总论
一.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基础性 普及性 发展性
人人
强迫性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1983年在华沙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提出 “大众数学”的 概念后,所倡导的“为了全体学生的数学”的教育观念对各国数 学课程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适宜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案例:《耶鲁大学物理课的开场白》
我们希望今天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发展全 面体现其育人价值的教育,它不仅关注数学知识、 技能的传授,也关注思想的感悟及经验的积累,不 仅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智 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也是制订课程标准 的一个基点。
2.关于直观与抽象
波利亚:“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 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3.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普遍观点: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
间接经 验
联系生 活
理解 意义
数学活 动
积累 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 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 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 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一。对内容及选择的正确认识
1.衡量内容取舍的原则 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 课程内容要反应数学的特点 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 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关注“人人”, 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 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 空间。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一位老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们跳高, 假设有5%的孩子能够跳过一米八,95%的孩 子只能跳过一米二,如果标杆一定要固定 在一米五不许改变,那么很多孩子因跳不 过去而丧失了信心,少数有天赋的孩子因 无法继续提高而丧失了成为运动健将的可 能。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就是希望数学教育能最大限度地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 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 供多样性的弹性发展空间。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集合在一个 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 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 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 有一个样子的。
2.学习过程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 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小树有多少棵》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的计算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式,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算理往往是隐性的,算法往往是显性的。
源自文库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迁移类推,理法沟通
发现规律,形成技能
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关于过程和结果
例: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 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 什么要进位,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借助小棒 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 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 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 来更加容易些。
美国2000年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公平性原则强调:本原则 “向当今流行于北美的社会观念——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学好数 学提出了挑战”,“公平需要对所有的学生都有高要求并提供均 等且优良的机会”
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 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 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 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 探索。
它表明重视课程内容中的直接经验也是 课程内容改革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层次性和多样性”
体现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
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
基
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
本
给予所有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
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求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下面是某电动车厂第一、二车间2015年下半年的产量统计图。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适宜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例: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 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课程内容
课程总论 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
课程总论
一.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基础性 普及性 发展性
人人
强迫性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1983年在华沙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提出 “大众数学”的 概念后,所倡导的“为了全体学生的数学”的教育观念对各国数 学课程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适宜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案例:《耶鲁大学物理课的开场白》
我们希望今天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发展全 面体现其育人价值的教育,它不仅关注数学知识、 技能的传授,也关注思想的感悟及经验的积累,不 仅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智 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也是制订课程标准 的一个基点。
2.关于直观与抽象
波利亚:“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 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3.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普遍观点: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
间接经 验
联系生 活
理解 意义
数学活 动
积累 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 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 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 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一。对内容及选择的正确认识
1.衡量内容取舍的原则 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 课程内容要反应数学的特点 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 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关注“人人”, 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 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 空间。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一位老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们跳高, 假设有5%的孩子能够跳过一米八,95%的孩 子只能跳过一米二,如果标杆一定要固定 在一米五不许改变,那么很多孩子因跳不 过去而丧失了信心,少数有天赋的孩子因 无法继续提高而丧失了成为运动健将的可 能。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就是希望数学教育能最大限度地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 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 供多样性的弹性发展空间。
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集合在一个 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 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 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 有一个样子的。
2.学习过程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 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小树有多少棵》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的计算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式,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算理往往是隐性的,算法往往是显性的。
源自文库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迁移类推,理法沟通
发现规律,形成技能
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关于过程和结果
例: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 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 什么要进位,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借助小棒 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 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 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 来更加容易些。
美国2000年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公平性原则强调:本原则 “向当今流行于北美的社会观念——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学好数 学提出了挑战”,“公平需要对所有的学生都有高要求并提供均 等且优良的机会”
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
1.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 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