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知识讲解

编稿:董海娜责编:王娜

课前导入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学习目标

1、认识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常识。

2、仔细研读文本,体察文章主题与作者情感。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学习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4、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

5、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汇总

1、关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是《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2、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生于1900年,浙江杭州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

夏衍曾写过很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3、写作背景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留封建奴隶制度感到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底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4、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青年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5、字音

游说(shuì)佳肴(yáo)饲养(sì)揩油(kāi)木栅(zhà)

虐待(nüâ)懒惰(duò)水门汀(tīng)生杀予夺(yǔ)

6、解词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手面】排场。

【见机】看情况(办事),这里是"知趣"的意思。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怜悯】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骚动】扰乱不安定;秩序紊乱。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层次

本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2、主旨

本文从吃、住、劳动等方面具体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和她们痛苦的变态心理,愤怒揭露了带工老板、“打杂”之流和日本殖民主义者互相勾结欺凌压榨包身工的兽行,展现了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最底层的包身工血淋淋的生活图景。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与劳动来组织材料,并在其中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与作者议论。使得文章线索分明、内容充实。作者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与劳动高度集中在从清晨到黄昏放工的时间里。作者进行了三个场景的描写: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在表达方式上,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安排灵活。

3、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主要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4、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1)恶劣的条件:鸽子笼、蜂房一般、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

(2)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

(3)残酷的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

(4)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

(5)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

5、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

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像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