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下结构抗震的设计与对策

浅析地下结构抗震的设计与对策

地下结构作为建筑物内部重要的一部分,其抗震设计和对策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地下结构的基础概念入手,分析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对策的原理、方法和实践。

一、地下结构的概念

地下结构是指建筑物内部,位于地下的部分,包括地下室、地下车库、地下通道、地下水泵房等。地下结构的存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起到了支撑和加固作用。但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地下结构往往成为建筑物的薄弱部分,遭受破坏的概率较大。

二、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地下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惯性力和位移反应。

2、优良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如减震、抗变形、抗疲劳等。

3、合理的结构形式: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应合理,避免

出现悬挑现象,减小死重,避免因惯性力和重力作用对基础和地面的影响。

4、合理的布局:地下结构的布局应合理,避免出现太大

的开间和不均匀的负荷分配,减小荷载集中作用。

5、有效的支撑系统:地下结构的支撑系统应充分考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荷载要求,选择合适的支撑形式和支撑材料。

三、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静力分析法:按照地震荷载作用下地下结构的静力响应,计算结构的受力状态、位移和应力等参数。

2、动力分析法:根据地震荷载引起的地面振动,对地下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计算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应力和变形等参数。

3、试验法:通过试验方法,模拟地震荷载下地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状态,验证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

4、经验法:基于历史地震和类似地下结构的经验数据,推导出一些基本规律和参数,作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

四、地下结构抗震对策

为了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固和改造:对于旧的地下结构,应加固和改造其结构和材料,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2、加强通风和排水:通风和排水系统的效率能够减少地下结构的潮湿度和湿度变化,同时减少腐蚀和损坏的风险。

3、增加抗震设备:包括减震器、支座、隔震、钢筋混凝土和钢固定锚定系统等。

4、防护物料采用:比如建筑墙面可选择抗震防水材料来保证墙面的坚固。

5、培训人员,做好安全意识: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保障地下结构安全的一环。地下结构的建设监理单位、工程管理人员等,应该配备有专业的抗震知识人员,开展多层次的抗震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结语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对策,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地下结构的概念、抗震设计原则、方法及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对地下结构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提供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意义的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重视地下结构的抗震安全,建立健全相关的抗震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让建筑物更迎合人们的需求。

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在土木工程中,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建造任何建筑物之前,土木工程师必须考虑到地震可能带来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本文将分析一些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以展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策略。 案例一:地震防御的高层办公楼 在大城市中,高层办公楼是常见的建筑类型。由于地震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和生命危险,高层办公楼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一座典型的高层办公楼在抗震设计中可能采取以下措施: 1. 结构加固:通过使用更强度的建筑材料(如钢材)以及增加内部和外部的支撑结构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2. 结构分离: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结构体系,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可避免整座建筑物一起倒塌,从而减少伤亡和损失。 3. 阻尼控制:在建筑物中引入阻尼器或减震器,以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少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 案例二:桥梁的抗震设计 桥梁是连接不同地区的重要交通设施。在抗震设计方面,桥梁需要经历严格的工程分析和优化设计。下面是一些桥梁抗震设计的例子: 1. 地基加强:桥梁建设需要合适的地基才能确保稳定性。因此,在地震区域,土壤的处理和加固是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

2. 结构减震:在桥梁设计中,可以采用减震装置,例如设备在桥墩 和桥面板之间插入阻尼器,以降低地震时桥梁的震动幅度。 3. 灾后恢复:如果桥梁发生了地震损坏,抗震设计还应包括容易进 行修复和重建的结构特点,以减少交通中断时间。 案例三:地下隧道的抗震设计 地下隧道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隧道位于地下,承受地震力的方式与建筑物和桥梁有所不同。以下是地下隧道抗震设 计的一些要点: 1. 隧道衬砌:选择高强度材料用于隧道衬砌,以抵御地震力引起的 压力和位移。 2. 隔震设计:在隧道与地面相连接的区域,可采用隔震垫片来减少 隧道受到的地震力。这可以减少对隧道结构的损坏,提高地震后的安 全性。 3. 应急通道:在地下隧道设计中,设置足够数量的避难所和应急通 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人们能够安全撤离出 隧道。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建 筑物和基础设施中,抗震设计策略各有不同。通过结构加固、结构分离、阻尼控制、地基加强、结构减震、灾后恢复、隧道衬砌和隔震设 计等方法,可以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

浅析地下结构抗震的设计与对策

浅析地下结构抗震的设计与对策 地下结构作为建筑物内部重要的一部分,其抗震设计和对策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地下结构的基础概念入手,分析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对策的原理、方法和实践。 一、地下结构的概念 地下结构是指建筑物内部,位于地下的部分,包括地下室、地下车库、地下通道、地下水泵房等。地下结构的存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起到了支撑和加固作用。但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地下结构往往成为建筑物的薄弱部分,遭受破坏的概率较大。 二、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地下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惯性力和位移反应。 2、优良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如减震、抗变形、抗疲劳等。 3、合理的结构形式: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应合理,避免 出现悬挑现象,减小死重,避免因惯性力和重力作用对基础和地面的影响。 4、合理的布局:地下结构的布局应合理,避免出现太大 的开间和不均匀的负荷分配,减小荷载集中作用。

5、有效的支撑系统:地下结构的支撑系统应充分考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荷载要求,选择合适的支撑形式和支撑材料。 三、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静力分析法:按照地震荷载作用下地下结构的静力响应,计算结构的受力状态、位移和应力等参数。 2、动力分析法:根据地震荷载引起的地面振动,对地下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计算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应力和变形等参数。 3、试验法:通过试验方法,模拟地震荷载下地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状态,验证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 4、经验法:基于历史地震和类似地下结构的经验数据,推导出一些基本规律和参数,作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 四、地下结构抗震对策 为了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固和改造:对于旧的地下结构,应加固和改造其结构和材料,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2、加强通风和排水:通风和排水系统的效率能够减少地下结构的潮湿度和湿度变化,同时减少腐蚀和损坏的风险。 3、增加抗震设备:包括减震器、支座、隔震、钢筋混凝土和钢固定锚定系统等。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 摘要: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地壳运动一定程度产生的剧烈地质变化, 地震会对人们的生活稳定性与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地震自然 灾害发生次数多,并且波及范围较广,会给人们带来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建筑 物会在地震中大面积坍塌,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想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 续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土木工程设计中的抗震结构。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1当前土木工程抗震设计中存有的不足 1.1选择施工场地问题 在进行土木工程抗震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准确选择施工场地是相当重要的。 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想要保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施工单 位一定要通过实地勘测来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其所选取的施工场地,能够保护工 程结构的稳定性。在地震灾害来临时,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害不只是超强的能量冲击,也会给土木工程结构带来很大的破坏性,而致使土木工程结构严重受损的重 要因素之一,就是未选择到正确的施工场地,例如建筑单位所选择的施工场地存 有土质过于松软,又或是容易产生液化,存有这些问题的场地是不能用来进行建 筑施工的。如果在实际建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些因素无法避免绕过这些问题场地,那么就要求土木工程设计工作人员要进行实地调查和综合考虑,制定有效方 法对存在问题的场地进行强化,如此一来就将有助于促使土木工程整体结构的稳 定性得到提升。 1.2结构规则性问题 结构规则性主要体现在工程主体抗侧力结构上。工程设计人员可从以下几点 进行考量:其一,工程主体抗侧力架构设计中,两大主轴方向刚度要尽可能接近,主体抗侧力架构变形特性设计也要最大化接近。其二,工程主体抗侧力架构变化

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震与抗震问题与解决措施

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震与抗震问题与解决措 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工程施工中,地震与抗震问题是工程师们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常见的地震与抗震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地震的危害性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它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 土壤液化、地基沉降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工程材料和设备的破坏, 导致施工进度延误;二是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 三、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震会给建筑结构带来很大的振动作用力,从而引起结构的破坏。特别是在高 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等大型工程中,地震所带来的动力荷载更为显著。 四、抗震设计原则 在工程施工中,抗震设计是防止地震破坏的关键措施。抗震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优化结构形式,减小结构自重和惯性力;二是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提高结构的刚度和韧性;三是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五、地震对土壤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土壤液化和地基沉降等问题。土壤液化指的是在地震发生时,原本 固态的土壤因水分饱和而失去强度,变成流体状,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造成威胁。地基沉降则是指地震后地基下沉,导致建筑物出现位移。 六、对土壤液化的抗震措施 为了防止土壤液化造成的破坏,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抗震措施。比如,在 土壤中加入固化材料,提高土壤的稳定性;或者采用地下加固措施,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七、对地基沉降的抗震措施 地基沉降可以通过采用加固措施来解决。例如,可以采用预应力锚杆来增强地 基的承载力;或者在地基中设置排水系统,促使地下水的流动,减小地基的沉降。 八、抗震设备的应用 抗震设备在工程施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施工场地可以设置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地震动态,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建筑物可以安装减震器、阻尼器等装置,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九、加强人员培训和意识提高 工程施工中,工程师和工人对地震与抗震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工 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抗震培训和意识提高至关重要。 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科研机构在地震与抗震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与之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其研 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提升工程的抗震能力。 十一、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 对策 第一篇 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万次,其中中国发生地震的次数占到全世界地震次数的三分之一。地震的发生严重阻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其能提早预防及减少地震灾难带来的损失,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间接助推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的、有序的发展。 1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1建筑场地的选择 地震发生时会对建筑物主体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地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运动直接破坏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地质条件是建筑物被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地震的预防措施中,需要对建筑物所在的场地进行认真的选择。对建筑物所在场地的选择应选抗震能力比较强的地质环境。例如,开阔地就十分方便地震发生时人员的避难。又如地质坚硬的土地,在地震发生时,其地面的沉陷程度相对较小,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坍塌的机率。大量的数据表明,土质越坚硬的地带,被盖层就越薄,建筑物受地震活动的程度就越小,反之亦然。所以,应避开在地质疏松及液化现象明显的河岸、山坡地带的边缘地区建设房屋。因为一旦发生地震,由于地基较松,在地质现象的影响下建筑物会以极快的速度下沉,非常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坍塌,若实在无法避开,则要对建筑物本身采取抗震措施。 1.2地基的设计

为了确保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刚性,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同一个单元的建筑不能建设在不同的地基上,也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地基进行处理,要么就全部选用天然地基进行建造,要么就全部采取桩基的方式。房屋建筑基础的埋置一定要达到一定得深度。埋置过浅就会使得建筑物的嵌固作用减小,地震发生时容易造成建筑物振幅过大,非常容易坍塌。所以在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埋置时,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埋置的深度,提高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 1.3抗震结构的选择 抗震结构的合理选择是保障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活动中的变形概率,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设计人员在建筑物的建造之初就要对建筑物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尤其是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的分析,以保障建筑物的抗震结构能够达到标准。 1.4布局合理削弱地震影响 在建筑物的防震设计中,采用以位移为基点的结构设计和定量分析能够有效减少地震中产生的能量在地表的散发情况,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主体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之前对地基的选择应该尽量选择坚硬的地面,以减少地震活动周期的影响范围,减少余震对建筑物的共振,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1.5房屋的高度和宽度 影响房屋的抗震程度并不单纯指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而是建筑物高度和宽度的比例。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的比例越大,受到的地震影响就越大,因为建筑物比例过大容易造成建筑主体的侧移和倾斜,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会随着层数的增多而增加。所以在地震多发地区,要对建筑物的结构和层数进

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一、几种主要的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1、静力法。把地震作用当作等效的静力荷载进行抗震计算。它通常应用于地下管线、洞道的横截面抗震设计,它把地震时的土压力和结构物以及结构物以上覆土层作为外力考虑。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土层与结构各自的振动特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反应位移法。70年代,日本学者从地震观测入手,提出了地下线状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位移法。其基本原理就是用弹性地基上的梁来模拟地下现状结构,把地震时地基的位移当作已知条件作用在弹性地基上,以求解在梁上产生的应力和变形,从而计算地下结构(隧洞、管道、竖井等)地震反应,公式可以简化为拟静力计算公式,K{U}=Ks{Ug}。式中的矩阵K包括地下结构的刚度Kt和地基抗力Ks。本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地基变位{Ug}和抗力系数Ks,通常将Ks取为对角阵,则Ks相当于文科尔弹簧常数或地基土介质的弹簧常数。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地震时支配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地基变形而不是结构物的惯性力。近年来,大多数地下结构,尤其是地下管线都把这种方法作为其抗震设计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把不规则地震波的传播看作为同一周期和同一方向的地震波,从而与实际相去甚远;另外该法只适用于线形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用于大断面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时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和修改。 3、动力反应分析法。主要适用于结构物形状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时的地下结构抗震反应分析。它是采用有限元理论,将地震记录直接输入结构模型求得结构的动力反应。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求得结构受地震作用时反应的最大值,而且也可以观察到结构反应的全过程,同时也使结构的弹塑性反应分析成为可能。动力反应分析法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虑土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另一种是不考虑土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前者将土与结构当作由一定的边界条件联系起来的整体系统来考虑,后者即不考虑结构的存在,把自由场的地震位移反应当作相应的结构地震位移反应。这种方法适用于任意的地下结构类型,同时考虑地基土的具体性质和结构的非线性,缺点是应用不便,难以得到规律性的结论,且其结果需要得到实验或理论解析的验证。 二、结构设计中的技术处理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中 的几个关键问题 内容摘要:摘要:针对我国尚缺少完善的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和专门的地铁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现状,在分析目前我国地铁等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及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需要迫切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合理的地下结构动力分析模型,高效的地下结构-地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分析方法,合理而实用的地铁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地铁区间隧道穿越地震断层的设计方案及工程措施。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的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地铁;地下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反应;抗震设计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状况及环境条件日趋恶化,交通的拥挤和效率低下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以地下铁道为骨干的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1]。实践证明,地铁以其快速、高效、清洁的特点,在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客运交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东京、莫斯科、伦敦等[1]。近年来,我国的地铁建设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北京为例,目前地铁线路总长114km(包括地面轨道线路),按照《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到运营里程将达到202km,长远规划总里程超过600km。另外,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沈阳等大城市也正在或者即将建设地铁或轻轨。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地铁工程建设的黄金时代。

地铁工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工程抗震和防灾减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对地铁等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抗震设计方法[2-5]。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5-6]。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独立的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157—92《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和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对地铁的抗震设计都只给出了极为笼统的规定,其原因主要是研究工作开展不够,对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缺乏系统研究。长期以来,地铁结构的抗震设计基本是参照GBJ111—8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隧道部分的条文和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地震系数法进行的。地震系数法用于地下结构抗震计算时具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按照地震系数法,作用在地下结构的水平惯性力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与人们对地下结构震害的认识不无关系。客观地讲,地下结构由于受到地层的约束,加之城市隧道大多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及能够适应地层变形的装配式圆形结构,震害明显低于地上结构[6]。高烈度地震区内的城市地铁大规模建设是在近20多年才出现的,大多数还没有经过大地震的检验,因此灾难性的震害记录不多,于是人们普遍认为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受破坏程度远比地上结构轻。但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神户市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遭到严重破坏的事实给这种传统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众多地震工的极大重视[7-9]。阪神地震清楚地表明,在地层可能发生较大变形和位移的部位,地铁等地下结构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震害,因此对其抗震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 目前研究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途径有:原型观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由于问题的极其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手段能够完全实现对地下结构动力反应进行全面而真实的解释和模拟。一般是通过原型观测和模型试验结果来部分的或定性的

浅谈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

浅谈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 摘要:现如今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消费娱乐都难以脱离建筑工程构建的空间,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将会成为人们生命安全的最大保障。但是 地震本身是具有极大随机性的,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也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不 确定性。我国部分地区处于地震频发的地带,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对建筑工 程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价值,文章从抗震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建筑工 程结构设计中关于抗震能力的设计,希望能成为我国建筑行业进步的一部分助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几次重大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大范围的伤亡,损失 惨重。这让人们开始重视地震灾害防控,并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我国建筑施工水平不断提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能 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先进的建筑施工技 术支持下,建筑功能趋于多样化,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 居住体验。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加快了城市 化进程。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竞争也日益加剧。为了稳定地立足于市场,建筑企 业必须重视用户需求,强化建筑抗震功能,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以抗震功能为 指导,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即使发生地质灾害,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本文将介绍目前建筑抗震设计概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 1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1.1保证建筑结构的功能性 保证建筑结构的功能性,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功能方面的优化。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满足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 1.2抗震理念与结构设计结合

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设计对策

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设计对策 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是当前最常见的住宅结构类型,因其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选择。但是,在地震时,房屋结构容易受到损坏,甚至倒塌,给人 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进行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设计对策十分必要。 一、选材合理 在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的建设中,使用优质的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因此,在选材 时要尽可能保证材料的优良性和品质等级。特别是进口材料,选择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以确保材料强度和韧性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二、减小层间位移差距 地震时建筑物的层间位移是导致破坏和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减小层间位移差距 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增加地下室或屋顶加固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层间位移,提高房屋的抗 震能力。 三、加强房屋结构连接部分 房屋结构连接部分是房屋结构中最薄弱的部分。在抗震设计中,加强相应部位的连接 强度和刚度,对提高整个房屋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应采用满足抗震要求的连接构 造及连接件,加强结构连接部位的整体性能。 四、加强结构柱和梁的抗震性 结构的柱和梁是整个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因此加强其抗震性是提高整个房屋抗震能 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柱和梁的截面尺寸、增加结构的截面强度,以及使用钢筋加固等 方法均可达到这一目的。 五、采用适当的柔性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的柔性设计能够减少地震时的应力集中,降低房屋结构的破坏程度。比如在结构中采用适当的构造减震措施,如柔性支撑、加装阻尼器等,均可提高房屋 的抗震性能。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抗震设计对策,可以更好地提高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的抗震能力,并且在地震时减轻损失,保障人们的安全。

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

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 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一直是工程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如何提高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工程造成的损失,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优化设计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地震荷载的作用密切相关。地震荷载是指地 震运动产生的力和力矩对地下工程结构的作用。地震荷载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突发性和非线性。因此,在进行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时,需要考虑到地震荷载的特点,并合理选择分析方法。 其次,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通常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种方法。 静力分析是利用地震静力学原理,以地震荷载为输入,计算地下工程结构的内力、位移和变形等参数。动力分析是以地震波为输入,考虑地震运动的频率和震级,结合地下工程的动力特性,计算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静力分析适用于结构刚度较大、地震波频率较低的情况,而动力分析适用于考虑地震波频率特性和结构非线性的情况。 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还与结构形式、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耐震性能。例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性能;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此外,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减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 为了进一步优化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以数字仿真技术为例,可以通过建立地震动力学模型,模拟地震过程对工程结构的作用,进而分析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优化结构设计、调整结构参数等方式,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此外,还可以采用随机动力学方法和非线性动力学方法,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任从芬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任从芬摘要:做好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十分重要,有助于减少未来可能的地震中 人们受到的损失。本文首先说明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抗震场地;平面;防震缝 一、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内涵 由于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带来的直接后果十分严重,所以,应该从提高房屋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出发,加强其抗震设计。具体来说,在建筑工程建设期间,相关企业和工程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同结构单元之间应该采取有效分离或连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建筑应该采用加强连接的方式,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来避免或减小地震后余震对房屋建筑本身的破坏。而正确处理不同构件间的强弱关系有利于形成多道防线,以此来提高整个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只有保证房屋建筑构件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刚度以及延性等特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而保证房屋建筑结构的完整性。 二、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 (一)房屋构架设计中抗震设计工作常见的问题 如今在房屋建筑构架设计中的问题主要是难以对主体地震的能量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分析,不同的地震有着不同的模型,在实际建造中很难选择出适合的地震模型进行分析,难以准确对地震的强度进行预测,并对地震做出处理,而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各种建筑规范,处理这种问题时,常常将其认定为减少震动自然周期的问题,将其整体看为一体来考虑,而并不考虑房屋结构等布局是否合理。 (二)房屋建筑高度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现在的房屋建筑设计中,房屋楼层过高或者层数过多现象经常发生,很多人对此都早已见怪不怪,一些商业型建筑甚至还在地下建造出很多层,开辟许多大型的场所,这些现象都对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的房屋建筑在建造时用的材料大多是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结构在一般地震中并不容易发生变形等损害,一旦发生地震,钢筋混凝土材料往往还会利用其自身独特的结构来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从而减少房屋建筑的变形和倒塌的可能。然而,如果在房屋建筑的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或者考虑的不够详细,往往就会因为计算失误等因素造成一系列的损失。 (三)房屋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很多建筑为了满足所需的较大空间,顶部建筑往往使用混合型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使用这样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时,往往会存在着框架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抗震、防震功能下降的问题。各种砖砌成的房屋建筑片面的追求大空间、一些家庭设计中为了追求较大的客厅、房屋建筑大门为了追求大门洞,往往会在墙壁厚度上进行偷工减料,牺牲墙壁的厚度,换来空间的些许增加,有的墙壁在建成之后甚至只有二十厘米左右,严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也不具备相应的抗震、减震能力,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三、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关注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不同的地质环境及施工环境,会使建筑物中的建筑结构在同级地震中因影响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难点及措施分析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难点及措施分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地震时有发生,必须考虑建筑的抗震设置是否存在城市建设 中建筑结构设计中,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物在遭遇地震时所带来的伤害,最重要的措施便是在建筑物内做好抗震设计。本文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要 性的基础上,对其常见的设计难点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提 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难点;措施 以建筑房屋结构设计来说,一个建筑物抗震能力程度直接决定着建筑物质量 的好坏。一个合格的建筑物中必须有抗震设计,防止地震发生时建筑的倒塌可能,同时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1],所以,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工作在今天 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屋建 筑工程也随之增多,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就会造成难以预测的损失。为 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和防护所是一个建筑房屋的根本性质,对人们 接受极端天气和风吹日晒的情况也做了保护工作,而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个就 会地震灾害,不但会给社会以及人们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还有可能引起泥石流 与海啸等灾害的发生,所以不能低估其破坏能力。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就 急需安全的避难所,所以我们的房屋建筑行业不能不重视对于自然灾害的设计防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房屋的要求不单单是舒适 的居住环境,还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功能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 房屋结构设计的人员在房屋的抗震设计上更好的完善其质量[2]。 二、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填充墙设计以及材料选择的问题 建筑房屋时,如果填充墙的设计不合理,不但会对房屋建筑的抗震功能有着 巨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房屋主体的质量安全,很容易造成损害人身安全的情况, 其设计不合理对减震效果不但没有效果,还会降低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现阶段 我国房屋建筑结构大部分都存在着填充墙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会导致住户在使用 过程中,即便没有人为破坏,还是会造成填充墙开裂的现象发生[3]。 (二)房屋建筑高度设计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建筑物也随之增多,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建筑房 屋的高度越来越高,甚至几百层的高楼也出现在各大城市中,然而,现阶段我国 的建筑房屋过高的现象已经常常发生,民众对其早已习以为常,一些建筑施工工 程还在建筑物的地下建造了很多地下房屋,建筑了很多大型场所,而上述的这些 情况对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阶段我国房屋建筑施工时,选 择的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在地震发生时最不容易产生变形,还会利用其结构特点来吸收地震能力,减低建筑物塔防的可能。如果在建筑房屋时,没有意识到设计这些的重要性,那么就会降低其建筑物的质量。 (三)房屋建筑空间设计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在设计时都有要求透光性好和空间大的要求,而忽略 的房屋应有的抗震设计,很多建筑为了满足大空间的要求,在底部与上层建筑时,使用混合型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方式,在设计这样的建筑结构时,会存在着框架结 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抗震功能程度下降的问题。某些家庭为了追求房屋建筑面积

人防地下建筑物抗震性能设计探讨

人防地下建筑物抗震性能设计探讨 1、地下室人防建筑设计的特点 人防地下室的设计有以下特点:①由于人防地下室的特殊作用,在设计时要考虑战争的用途,應该考虑核武器或者普通武器爆炸等产生的荷载。一般来说爆炸产生的荷载的作用时间很短,往往都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瞬间产生的荷载力却很大,荷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因此人防地下室相关构件会受到爆炸等产生荷载的直接作用,而埋藏在土中的构建物则将间接的承受土层传递力带来的冲击波影响。②在进行人防地下室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平战和战时情况。 在设计人防地下室各个构件时,不仅要满足战争时防爆的需要和保护要求,还要保证在和平时期的强度、舒适度和稳定性。在设计时应该考虑最不利的情形,对于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结合的地下室设计时,要同时满足平时和战时的使用要求,如果无法同时满足就考虑采取平战转换措施,能够保证战争时期能够迅速的完成地下室功能的转换。③地下室人防设计时可以适当的提高材料的强度值。建筑材料的特性是加载速率越快,材料的强度值越高。如果在战时武器爆炸对建筑构件作用时,结构构件的受力是瞬间的作用,这与标准的力学静载实验比较的话要快很多,材料力学表现的是强度的提高。人防结构失效的概率在5%到8%之间。武器爆炸的荷载作用时,地基的承载力会有所提高,其安全系数可以取一个相对低值,因为瞬时的荷载一般不会造成地基失效从而导致结构被破坏,因此设计地下室人防时可以不测算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情况。

2、地下室人防建筑抗震设计的意义 抗震结构设计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注重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提高抵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以保证建筑物的寿命。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与人防结构设计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建筑工程的抗震结构设计应满足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为了安全和舒适,必须满足用户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因素,以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3、人防地下建筑物抗震性能设计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三个板块交接处,三大板块的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压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在中国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迅速增加,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人防地下建筑地震动普遍具有的如下特性: 第一是地下建筑的响应与地面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地震结构的振动变形将受到周围土体的约束,动态响应没有表现出自震特性。地下建筑物的地震不会影响周围的地震。地下建筑物的振动形式主要受入射地震波方向的影响,对于地下建筑,即使地震的方向没有太大的变化。地震形式的变化也与入射方向不一致。地下建筑各点的变形和应力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关系会影响地下建筑的动力响应,但影响程度不同,最重要的因素是地基的运动特性。 二是震害部位,地下建筑物的破坏部位一般情况下是发生在地下结构与地面结构的交界处,其在这个地方的稳定性不好,很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例如,地下隧道的进出口、隧道的拐角、两个洞的交叉口或水平和平

浅谈地下建筑的结构防震设计

浅谈地下建筑的结构防震设计 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上建筑物、交通设施等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使用要求,大力发展地下结构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地下结构在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建设和国防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对提高城市综合抗灾能力和缓解城市诸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地下建筑结构的破坏特征分析 地震对于地下结构造成的震害,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断层所引起,造成地层的位移和错动,致使隧道遭到严重破坏,这里也包括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其他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的滑移。另一类是由地震引起的振动,土壤在地震中不丧失整体性,地层中产生的位移和地震力,作用到结构上,使结构产生应力和变形。 地下结构的震害多发生在地层条件有较大变化的区域,如地层由硬质到软质的过渡地带,或由挖土到回填土的过渡地带在这些区域内,由于地质条件或地形的变化,地层振动及位移响应也有较大不同,因而在其中产生大的应变,使地下结构遭受破坏。若某一地区地层较为均匀,即使地震的烈度较大,其中的地下结构也往往会较为安全,这一点不同于地面结构。 在结构断面形状和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也容易发生破坏。因此地下结构与竖井、楼房等的结合部,地下结构断面发生突变处,地下与地面结构的交界处如隧洞的进出口部位,隧洞的转弯部位及两洞相交部位,均为抗震的薄弱环节。 地下结构与断层、软弱带相交的部位等在地震时均易造成破坏。 2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施工要求分析 2.1使建筑物具有抗震能力 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造成的。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地下建筑工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抗震设计是根据设防要求和规范进行的,而施工要根据设计进行。抗震设计与施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

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与研究方法探讨

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与研究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的发展,地下结构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对地下结构抗震 减震的设计和研究也逐步向前。长期以来地下结构就被认为是具有较好的抗震性 能的工程结构,但由于地下结构环境复杂,土质形式多样,且国内对地下结构抗 震减震的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抗震减震措施仅仅停留在初步阶段。本 文通过地震对地下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做抗震减震的具体措施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地下结构;抗震减震;分析研究 由于地下结构周围有岩体或土体的约束,因此相对于地面结构而言,其抗震 能力和减震能力相对较强,这也就造成人们对地下结构的抗震减震情况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地震不断发生,许多地下结构也遭受到了地震的破坏,且相对于地 面结构而言,被破坏的地下结构往往修复起来更加困难且不易察觉。为此专家和 相关人员对地下结构的抗震减震研究,逐渐增多,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在 实际地下结构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建筑抗震减震的具体措 施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减少地震动输入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另外 一种是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和性能来使建筑物应对地震情况的发生。 1.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特点 地下结构在遭遇地震时产生的后果与地面结构遭遇地震时所产生的后果有本 质区别[1]。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信息表明,地下结构之所以要比地面结构的抗 震减震能力强主要是因为地下结构周围的岩石和土质的作用。相对于地面建筑结 构而言,地下结构可通过岩石和土壤达到有效的减震效果。当地震波场大于地下 结构尺寸时,地震对地下结构以及周围的岩石几乎没有影响。且由于地下结构的 尺寸较长,所以在震动时沿结构纵向各点的向位差别明显从而降低震动给地下结 构带来的影响。 2.影响地下结构抗震的主要因素 (1)不确定性的地面运动。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其运动或移动方式也毫无任何规律可言,复杂程度也无以言表,无论是对于建筑结构 还是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2)材料因素。地下结构建设所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为钢筋混凝土,但是由于这种建筑材料本身的特性,其抗震减震能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3)施工质量因素。施工质量是保证地下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保证施工质量,那么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会 大大降低。在地下结构的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或施工工艺都有可能对建筑 结构的抗震性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地下结构的 施工过程中控制施工质量保证地下结构的抗震减震效果。 (4)动力特性因素和基础沉降因素。影响结构动力分析因素主要包括结构质量分布不均,基础结构与上部结构协同作用,以及节点的非刚性扭转柱的轴向变 形使周期变长等。而基础沉降因素主要存在的原因是在进行地下结构的荷载设计 时对框架结构的设计没有足够的考虑。 3.地下结构的具体减震措施 减震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能称之为隔振,就是隔离振动。目前在建筑结构抗 震减震研究当中,隔振可以分为被动隔振和主动隔振这两种[2]。而对于地下结构 而言,最主要的抗震减震措施是被动隔振,也就是通过隔震器将被保护的建筑结

浅谈地下变电站结构的抗震分析及设计

浅谈地下变电站结构的抗震分析及设计 隨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现今我国地下工程的建设和人流的通达量已经位居世界的前列,因此为了有效的配合地铁的运行,要在地铁站的起点和终点设置相应的配套地下变电站。由于建设工艺的需求,需要对变电站结构进行较多的开孔,因此就会削弱楼板的整体刚度。因此地下变电站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经成为了地铁建设的重要工程。必须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对地下变电站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合理设计。 一、地下变电站结构的特点和不利抗震因素 通常情况下地铁的建设会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由于地下水水压的影响,会使整体的地下结构产生不均匀的变形而地下变电站又因为其自身结构特性如其竖向荷载较大会增加变形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地下变电站的抗震性能,就使得整体结构的竖向承载力以及竖向的刚度要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今我国的地下变电站的结构设计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相应的进行了结构的抗震设计,多采用结构性能较好,刚度较大的现浇混凝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这之中框架结构的设置通常设置在地下建筑的中心位置,而剪力墙结构则设置在建筑物的临近的外围结构的周围。 因此为了不同的使用功能特性,地下变电站结构和地上的变电站结构以及其它的地下的结构相比,存在着许多自身独有的特性,因此地下变电站的结构体系存在许多独有的受力特点,并存在一些相应的不利抗震因素。 (一)地下变电站的受力特点和结构体系 1.结构荷载 (1)侧向的压力较大。主要的结构表现是会随着地下深度的增加而受力增大,从而促使结构的水平荷载增加。(2)恒载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要的表现是指四周的水土荷载比例较大,如上部的覆土压力和底板的水浮力等。(3)地震的作用,由于地下结构所需要承受的地震作用同常规的地面建筑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地下变电站结构的抗震表现是会随着土体的运动而发生同时的位移。 2.结构体系

地下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

地下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地下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具有 极高的要求,其中地震是最为关键的考虑因素之一。本文将对地下隧 道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进行论述,以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地震对地下隧道的影响 地震是地下隧道的主要外部荷载,其对隧道结构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非常明显。地震能引起隧道发生震动、位移、变形等变化,给隧道结 构以及内部设施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对地震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 究是进行地下隧道设计的前提。 二、地下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 为了准确评估地震对地下隧道的影响,需要进行地震响应分析,以 确定隧道结构对地震荷载的反应。地震响应分析主要包括几个关键步骤:地震输入、模型建立、振动特性分析、地震响应分析及结果评估。 1. 地震输入 地震输入是地震响应分析的基础,需要根据隧道所处地区的地震活 动情况,选取适当的地震动参量。常用的地震输入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加速度时程等。 2. 模型建立

在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前,需要建立地下隧道的有限元模型。该模型 要考虑到地震荷载对隧道结构的作用以及隧道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质 和边界条件等。合理的模型建立是准确分析地震响应的关键。 3. 振动特性分析 振动特性分析是地震响应分析的前提。通过振动特性分析,可以获 得隧道结构的固有频率、模态形状等信息,以指导后续的地震响应分析。 4. 地震响应分析及结果评估 根据选取的地震输入以及建立的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并评估 分析结果。地震响应分析的结果包括隧道结构的加速度响应、位移响 应等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评估,可以判断地震对隧道的破坏程度。 三、地下隧道的抗震设计 在地下隧道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抗震设计旨在 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害。下面将介绍地下隧 道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 1. 设计参数的选择 地下隧道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设计参数进行。主要设计参数包括剪 切强度、抗弯强度、抗震位移等,这些参数的选择应根据所处地区的 地震烈度以及隧道结构的特点来确定。 2. 结构的加固措施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中的几个 关键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 口逐渐向城市中心高度集中,为缓解交通压力,开发地下空间建立地下交通枢纽 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必然考虑抗震的安全性要求。大型地铁地 下结构空间有限,人员高度集中,一旦地震灾难的发生必将导致生命财产的重大 损失,同时也将破坏地下结构从而影响地表结构与地表建筑。所以针对地铁地下 机构的抗震分析以及优化设计地跌地下结构,合理解决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极其重要。根据我国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于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完善。本文将基于目前我国的地铁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地铁 地下机构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与阐述。 关键字:抗震分析;地下结构;地铁设计 一、重要性分析 地铁工程作为一个城市交通的重要工程,也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引发 越来越多的人高度关注。我国的地铁建设还在发展和探索阶段,据研究资料显示,日本和美国等,对地铁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但是中国在 这领域的研究则就没有国外投入的精力多,也就相对滞后。我国应该在这方面进 行完善,对地铁地下结构的抗震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 地震中,日本神户市的地铁区间以及部分地铁车站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地下结构 部分出现相当大的变形,对地上交通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地铁的地下结 构抗震问题应该要因其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人都认为地震作用下,地下结 构遭受的破坏程度要远远低于地上结构,但是日本的事实摆在眼前,所以我国的 相关部门应该以日本的这次地震为前车之鉴,高度重视起我国的地震地下结构抗 震设计,做到防范于未然,将地震给地铁的地下结构所带来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也最大程度上保证城市居民的出行安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