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题:第9课辛亥革命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为《辛亥革命》。上承《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接《中华民国的创建》,无论从教材角度还是历史长河视角,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课。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独立的斗争和国家富强的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将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向制度层面。本课是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节课主要由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内容构成,体现了课标要了解武昌起义史实和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的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已经动摇清朝专制统治,锤炼革命力量,为武昌起义成功做出了重要铺垫。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民众的革命精神,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资产阶级革命高潮。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革命志士的奋斗过程,并归纳出分布的特点。通过历史地图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的过程。

2.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历史解释: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4.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认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进民族解放的必然过程。

5.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学习革命烈士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 重点:武昌起义。

2.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 新课导入。

给出刊载在《申报》上的两幅广告图:当时中国治疗贫血症的“人造自来血”,时间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

设问:认真观察两幅图片上文字分别是什么?从第一幅图“救二十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第二幅图“专制与共和之过渡”,这一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辛亥革命指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广告图片导入,从而起到凝神起兴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广告语与时代紧密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共和,引导学生给出辛亥革命的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从而导入新课。

2. 正课讲授。

环节一:革命探索——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呈现材料: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设问:根据所学知识,请用历史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不是一场意外。为什么?

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加剧,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中国人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失败,资产阶级的改良戊戌变法没有成功,革命的重担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腐败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挽救中国。从而得出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尤其是同盟会的建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三民主义的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指导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出辛亥革命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来看,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组织基础: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的传播,辛亥革命有了指导思想。

环节一:革命探索——2、革命志士的奋斗

(1)、给出《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

设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重要的四次起义,并观察四次起义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并分析原因。

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四次起义均分布在南方地区,这和南方地

区最早开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快速,同时交通发达,便于海外联系等因素有关。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地图,联系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从而让学生理解革命最早爆发在南方地区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四次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和影响。并完成年代尺。接着给出资料,孙中山给刘道一写的挽联、《清史稿》中关于徐锡麟的记录、秋瑾的诗句、黄兴的《绝命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分析:这些起义由于缺乏充分的群众基础,条件不够成熟,以及领导不力的原因,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的英勇战斗无疑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推动革命形势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

【设计目的】学生在整理完成年代尺的同时,通过阅读材料,感受革命党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从而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理解革命志士领导的一系列起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革命实践的作用,同时理解正是革命志士的这种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环节二:革命烽火——武昌起义

(1)、黄花岗起义后,革命党人并未放弃。终于在1911年10月迎来了革命胜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掌握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并给博物馆写一份关于“武昌起义”的解说词。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总结概括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革命团体: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革命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经过:10月9日,意外爆炸,计划泄露;10月10日,夺军械库,占领武昌

;10月11日,建军政府,黎任都督;结果:全国响应,清朝瓦解

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解说词,从而固化知识。

(2)、给出有关武昌起义成功的两则材料: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军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另一方面,也是湖北、武汊地区革命党人长期进行艰苦、扎实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为首义成功准备了主观条件。湖北革命党人工作严谨、踏实,尤其是新军士兵中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组织动员工作,使得原本是清朝军队的新军,转变为革命的军队。

——华中师范大学朱英【设计目的】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得出前期革命志士的奋斗,推动革命浪潮到来。从而更能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作用。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传播革命思想,使新军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革命的爆发,从而得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偶然性,更有偶然中的必然。引导学生从历史史实出发正确解读和理解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环节三:革命烈火——辛亥革命的意义

呈现资料一: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材料二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

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材料三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

——学者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材料四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

材料五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职成,旧官职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2月)【设计目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依次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事件。

环节四:课堂小结。

材料“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

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觉民《禀父书》(1911年4月)材料“孙未得为国灭贼,又被贼捕,死不足惜,家中万勿过于哀痛。人固有一死,此死固孙所乐…”

——1913年投身二次革命的杨体锐写给祖父母的家书。

分析:通过两位革命先烈的家信,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者拳拳爱国情,心系天下的民族精神,追求民族自由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牺牲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革命先烈们想用自己和家人的牺牲,达到“为天下人谋幸福”的理想。他们的这种理想在民国时期并没有实现,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不断地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辛亥革命已然离我们远去,革命人士也已经长眠。但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未竟的事业,已经实现,今天“山河已无恙。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要勇于承担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开创未来!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位革命先烈家书的分析,感受并继承革命烈士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图片格式)

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时间:1907年。 组织者:孙中山、黄兴。 地点:广西镇南关。 结果:失败。 4黄花岗起义 背景:1910年,孙中山、黄兴、赵声等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临时决定举事。 领导者:黄兴。 结果:失败,很多革命党人牺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失败后收敛到的72具烈士遗骸,合葬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意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1组织团体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2起义力量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爆发原因 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4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经过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辛亥革命的由来 1911年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同步习题: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含答案)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B.安庆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右图人物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自称“鉴湖女侠”,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积极投身革命。1907年,准备在绍兴策应安庆起义,但事泄被捕遇难。她是( ) A.刘道一B.秋瑾C.蔡绍南D.徐锡麟 3.1907年,孙中山与哪位人物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

初二历史辛亥革命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初二历史辛亥革命的影响与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在许多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一、政治影响 1. 推翻了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 2. 倡导民主与科学:辛亥革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倡导民主与科学,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激发了对现代化政治制度的向往。 3. 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为起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细小的武装反抗逐渐发展为全国覆盖的革命运动,为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影响 1. 鼓舞了爱国情操:辛亥革命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抵抗外侮,唤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人们重新认识到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主权力,展现出团结一心的决心。 2. 增强了社会活力: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新的政治团体、学术机构、报纸杂志等,社会活力得到了大幅增强。同时,由于

革命的影响,封建等不合时宜的社会制度被逐渐推翻,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变革。 三、经济影响 1. 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为中国开启了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序幕。开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后来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2. 维护了国内经济秩序:辛亥革命后,国内的政治情况相对稳定,政府维持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秩序,为社会各界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四、文化影响 1. 激发了民族文化自信: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争得独立和自由,激发了民族文化自信。让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推动了现代化的文化建设。 2. 推动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辛亥革命后,社会对现代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在此背景下,不少新的学校和大学得以兴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发展,培养了更多知识分子,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历史意义。它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推动了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辛亥革命与新文化 运动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事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就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展开论述,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Ⅰ.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运动。它发生在1911年至1912年期间,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清朝政治腐败 清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退等问题,国内民众对清朝统治开始怀疑和不满。清廷的内外政策失误,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1.2 西方列强侵略 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这引发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辛亥革命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制 度的过渡。辛亥革命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社会制度改革奠定了 基础。它把中国从封建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铺平了道路。 Ⅱ.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兴起于20 世纪初,是一场旨在推翻旧传统文化观念,倡导新文化思潮的运动。 2.1 思想启蒙与传统文化冲击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源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化的思考。他们借鉴了西 方的现代化思想,反对封建社会等旧传统,并提倡民主、科学、启蒙 等新观念。这场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一 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 2.2 文化产业的崛起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业、报纸、杂志、文学等领域迅速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 极的促进作用。一批知名的文化人士如鲁迅、胡适等也在这个时期涌 现出来。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Ⅲ.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一、革命前的准备 1、兴中会的成立时间:1894年 11月地点:檀香山领导人:孙中山口号:振兴中华目标:推翻清王朝统治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中国同盟会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 黄兴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民主民生民权他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推动全国运动的发展。 二、革命开始—武昌起义 3、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 10月 10日主力:湖北新军 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结果: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湖北新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总督。 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结束 4、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 1月 1日都城:南京 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纪年法:以中华民国纪元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功绩: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意义: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悲惨的境遇。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3、辛亥革命 (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这篇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是精品小编精心为同学们准备的,希望大家认真对待!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知识集锦1、1839 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辛亥革命》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一场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辛亥革命必考知识点1.帝国主义的支持... 《辛亥革命》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一场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辛亥革命必考知识点 1.帝国主义的支持。 (一)原因 2.革命派的妥协及对袁世凯认识不清。 3.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党施加压力。 (二)结果: 1.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提出辞职(191 2.2.12—13)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3)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前组织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动和领导了这次革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它的主要历史功绩。使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民主共和制度深入人心,民主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3.作为革命政党的同盟会,组织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既无严密的组织,也无统一的纪律。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派别活动和组织分裂的现象。 1.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更没有彻底的革命实践,他们想不正面反对帝国主义,而获得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 经验教训: 2.不敢发动还依靠广大的农民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兴起: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发展: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起义 高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重要知识点 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尤其是中国同盟会的出现为革命提供了组织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提供了纲领;一系列武装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分析中国近代革命的阶段与倾向。 4.形成对民族独立、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1.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2.辛亥革命与其他革命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思考。 2.讲授法,重在讲解史实、分析事件。

3.图片、地图和文章的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课堂上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简单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2.概述 用地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简要介绍民族矛盾的冲突与发展。 3.讲解 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端、北洋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 4.地图分析 将中国的地图投影到课堂上,分析中国的区域,如:南方、北方、沿海等地的发展状况,发现南方的民间势力activie,北方的政治中心较为稳定,通过地图分析,引导学生对民族矛盾有更深的了解。

5.图片分析 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如民众的游行示威、海外华人的反清抗日等相关照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小组讨论 结合图片和文章的比较,国内国外革命的异同,分成小组讨论,探究国内外革命的差别和原因,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评判。 7.课堂呈现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表达出小组内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向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有所认识,同时也对国内外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知识点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知识点 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知识1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时间:1906年冬。 组织者: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地点: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结果:失败。 地位:萍浏醴起义时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 时间:1907年夏。 组织者:光复会会员徐锡麟。 地点:安庆。 结果: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在绍兴准备策应,因告密而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 时间:1907年。 组织者:孙中山、黄兴。 地点:广西镇南关。 结果:失败。 4黄花岗起义 背景:1910年,孙中山、黄兴、赵声等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临时决定举事。 领导者:黄兴。

结果:失败,很多革命党人牺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失败后收敛到的72具烈士遗骸,合葬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意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知识2 武昌起义组织团体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起义力量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起义爆发原因 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起义经过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辛亥革命的由来 1911年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初二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初二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它在中国历 史上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本文将重 点探讨初二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逊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 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胜利意味着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二、启示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先例 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争取民族独立的热情。革命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分子,他们提出了“驱除列强,恢复中华”的口号。这为后来的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先例。 三、打破了中国传统孤立状态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洋务运动和近代化改革,打破了中国长 期的封闭和自我封锁状态。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逐 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现代产业、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长 足的发展。 四、催生了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新思潮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推动 中国文化自觉的觉醒和发展。 五、促进了国际势力的撤退 辛亥革命的胜利,迫使列强退出中国内政。清朝灭亡后,相继签订 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的新协定。中国逐渐 恢复自己的独立地位,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革命中 涌现出许多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后来的共产党组织和运 动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问题和 挑战,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初二历史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 意义。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启示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先例,并推 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对 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 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时间:1906年冬。 组织者: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地点: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结果:失败。 地位:萍浏醴起义时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 时间:1907年夏。 组织者:光复会会员徐锡麟。 地点:安庆。 结果: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在绍兴准备策应,因告密而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 时间:1907年。 组织者:孙中山、黄兴。 地点:广西镇南关。 结果:失败。 4黄花岗起义 背景:1910年,孙中山、黄兴、赵声等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临时决定举事。 领导者:黄兴。 结果:失败,很多革命党人牺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失败后收敛到的72具烈士遗骸,合葬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意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1组织团体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2起义力量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爆发原因 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4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经过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辛亥革命的由来 1911年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课堂笔记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革命。在第9课中,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下是我的课堂笔记。 一、辛亥革命的起因 1.清朝政治腐败和落后 清朝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现象普遍,士人失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2.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屈辱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控制,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中国陷入了民族屈辱之中。 3.越来越多的学生赴海外学习 清朝政治腐败,国力衰落,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怀疑清朝政府的合法性,而更多的年轻人则选择到海外留学,接受民主、科学、自由和人权等思想的影响,造成了中国内部和外部思想交流的极大增加。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辛亥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量

辛亥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新兴的资本阶级、知识界和工人阶级。他们维护国家、人民和民族利益,提出了“反对满清复辟,建立民国”的总纲,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 2.武昌起义的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很快蔓延到了南边的大 城市。清朝内部纷争,民众抵抗,加之革命政党代表的实力不断增强,清朝政府难以维持统治。 3.辛亥革命胜利的标志 清朝军队先后失利,革命军队逐渐占领全国许多地区。1912 年1月1日,全国各省宣布独立与民权至上,孙中山成立了中 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胜利了。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人民民主治理渐趋普及。 2.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得以推广,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领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共和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逐渐走向民主与共和的道路,同时也催生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辛亥革命的起因 辛亥革命起因于中国积弱深重、外强压迫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丧失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内忧外患的加剧,使得中国人民深受痛苦与压迫。此时,一股为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奋起的革命浪潮开始兴起。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在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杨敬年领导了武汉起义,他们接管了武昌的军政机关,并向全国发出了革命宣言。起义军很快攻占了湖北、湖南以及江西等地。不久后,清廷发动了镇压,但受到各地民众的积极响应,起义的火种迅速蔓延。 随着辛亥革命的蔓延,南京成为了革命的指挥中心。革命党人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了临时政府,并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的

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中国的共和事业奠定 了基础。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 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布中华民国的成立,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的格局,也注定了中国近代化 的历程。中国开始了探索民主共和政体、建设近代国家的历程。临时 政府致力于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力图改变中国的穷 困落后状态。 然而,中华民国在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各地军阀割据、社会混乱以及列强的干涉,使得民国政府难以保持统一和稳定,为后 来中国的发展埋下了许多不利的因素。 总结: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的民主与共和 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宣告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然而, 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仍然艰辛曲折。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中,我们应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及内容 《辛亥革命》是八年级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熟悉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等人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知识讲授:通过讲解教师准备的PPT,向学生传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 识,包括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等; 2.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历史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 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场景和历史细节;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所带来 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 三、教学反思 本次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能够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准备方面,我们在选取教学材料时可能过于简单化,导致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有所偏差。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它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地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并注意注重细节和深入分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历史性。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更多地采用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和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效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但是,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方面,我们存在一定的欠缺。我们可以适量增加开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 《民报》发刊词 -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辛亥革命+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题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 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 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巧用多媒体,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讨历史资料, 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 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 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回望一个世纪前,在辛亥年间的武昌打响了辛亥革 命的第一枪,惊醒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 温那段彪炳千古的历史,共同走进第9课《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利用鸦片战争到辛亥年前社会的形势,引出无论是 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没能救中国,引出辛亥革命。一方面让学 生建立空间概念,另一方面给学生留有悬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确立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

三、学习新课: 这节课我们从三个篇章来学习: (一)革命志士掀起义——革命志士的奋斗 (二)武昌起义燃烈火——武昌起义 (三)辛亥精神耀中华——辛亥革命的意义 (一)革命志士掀起义——革命志士的奋斗 问: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民族危机,如何才能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民族危机,如何才能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补充:在上节课学习了革命的前期准备,在组织上成立了革命团体和组织;思想上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在革命思想上做了传播,那么接下来在军事上革命党人们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1.展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形势图 学生自学在书中P42-43,找出革命党人的四次重要起义,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四次起义的知识卡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