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知识点

毒物:定义: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毒作用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暴露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外源性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毒作用是否可逆很大程度上海取决于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4超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І-4型5特异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的多态性,而与免疫性超敏反应无关。选择性毒性:定义: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无害。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生物标志:定义: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分类:1暴露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包括反映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2效应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疾病3易感性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映能力的指标。剂量-反应关系指标:1剂量-效应关系(剂量-量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剂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一)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①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②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3.毒作用范围(margin of toxic effect,MOT)(二)药物的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TI=LD50/ED50越大,安全性越高MOS=LD01/ED99主用于单次给药,不适用于多次给药。(三)安全范围和暴露范围。药物以外的化学品危险性评价,定性反映人群暴露的危险性。暴露范围:MOE=NOAEL/人群暴露量值越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越小。安全范围: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值越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大。(四)强度与效能。强度(potency):指相等效应时剂量的差别。效能(efficacy):指效应的差别。化学物的效能取决于化学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特点。常用毒性参数:(1)致死剂量或浓度: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标志外源化学物毒性越强,反正则毒性越小。3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LD01或MLD: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4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最大耐受剂量):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

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4)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5)未观察到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6)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发生。生物转运通过生物膜方式:(一)被动转运:为外源化学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溶解于脂肪,转运速度越快。若极高,也不能以通过。2滤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借助流体静压和(或)渗透压剃度,大量的水可以经过膜孔流过,溶解于水的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物质随之被转运。(二)特殊转运:为外源化学物借助载体或特殊转运系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1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剃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需要能量,需要载体。2易化扩散:又称载体扩散,顺浓度剃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3膜动转运: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包括:吞噬作用(固体颗粒物质)和胞饮作用(某些液态微滴或大分子物质);胞吐作用(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增毒: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解毒: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长的生物转化过程。解毒失效的原因:1解毒能力耗竭2解毒酶失活3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4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有害副产物。外源化学物多态性:遗传多态性:是指在群体中出现了频率大于1%的多种等位基因形式。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①多数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水溶性增加,易于排泄;②一些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І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反应。И相反应:结合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氨基酸结合,乙酰化和甲基化。生物转化酶的特点:1广泛性2 多态性3 立体选择性。亚细胞定位和底物类型:肝脏是含有代谢外源化学物酶类最多的器官,在肝脏和大多数组织中,生物转化酶主要位于内质网(微粒体)和细胞液,生物转化酶的亚细胞分布与外源化学物的溶解性相适应,高脂溶性物质的代谢酶多位于生物膜,高水溶性物质的代谢酶多位于细胞液。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1)遗传因素涉及动物的物种、性别、年龄、生理和营养状态等,表现为毒物代谢酶的种类、分布、数量和活性的差别。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是不同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2)环境因素通过干扰代谢酶的合成和催化过程影响毒物的生物转化,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就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诱导机制包括两种:一是通过抗氧化效应因素,二是涉及芳香烃受体结合及外源化学物效应元件活化。抑制作用包括: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1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结合 2 破坏酶 3 减少酶的合成 4 变构作用5 缺乏辅因子。损伤修复的机制:(1)分子修复:1蛋白质修复 2 脂质修复:需要NADPH参与 3 DNA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2)细胞修复;在机体内大多数组织,通过存活细胞的分裂增殖替代受损死亡的细胞,但神经组织例外(3)组织修复:清除:细胞凋亡,修复: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外基质的替代。修复障碍的后果:1 炎症:a:细胞与介质b:活性氧和活性氮 2 坏

死:a:受损分子修复失效b凋亡对损伤细胞的清除失效c邻近细胞分裂代替受损细胞的机制失效3 纤维化:a瘢痕收缩挤压实质细胞和血管b基膜成分沉积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实质细胞之间并形成扩散屏障,导致组织细胞营养不良 c 细胞外间质增加,导致组织弹性和易曲性降低,影响心肺等脏器的机械功能 d 改变细胞外环境,通过跨膜蛋白和偶联的细胞内信号转到网络,导致细胞极性、运动性和基因表达。4 致癌作用:a:DNA修复失效 b 细胞凋亡失效c终止细胞增生失效d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影响毒性作用机体因素中遗传(基因)起主要作用:1 解剖、生理和生化的不同2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3修复能力差异4宿主的其他因素。化合物联合作用:类型:⑴非交互作用:①相加作用:剂量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它们的效力不同;②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⑵交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造成比预期的相加作用更强的(协同,增强)或更弱的(拮抗作用)联合效应,在毒理学中称之为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①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②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称为加强作用。③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定义: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急性毒性实验目的:①测试和求出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的急性毒性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②通过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③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④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短期实验重复染毒目的:①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②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③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从初步了解到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④确定不同动物物种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结果判断和结果评价:1剂量相关趋势2 反应重现性3 相关指标变化4 差异大小和性别差异 5 历史性对照的作用。突变(mutation)定义: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突变与人类的关系:双刃剑。可以促进物种进化、新品种和优良品种的培育与选择,但同时,突变是不定向的,它还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致突类型:从遗传学角度或突变角度分为:⑴基因突变,包括碱基置换(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插入或缺失)和大段损伤。(2)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单体型畸变、染色体型畸变。(3)非整倍体和多倍体。从机理角度分为:(1)对DNA为靶的损伤(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2)不以DNA为靶的损伤(染色体数目异常)后果:突变的后果取决于化学毒物所作用的靶细胞。体细胞:其影响仅能在直接接触该物质的个体身体上表现出来,不可能遗传到下一代(肿瘤):(1)癌变(2)致畸胎:致突变物可透过胎盘作用于胚胎体细胞引起畸胎,所以致畸作用不完全是亲代生殖细胞

突变的后果(3)其他不良后果:动脉粥样硬化、衰老。生殖细胞:其影响有可能遗传到下一代(遗传性疾病):(1)致死性突变:显性致死、隐性致死(2)非致死性突变(可遗传的改变):先天畸形等遗传性疾病、遗传易感性改变。致死性突变将导致死胎,它影响后代的数量而非质量。非致死性突变主要影响后代的质量。DNA损伤修复:⒈直接修复:依赖光聚合酶的光复活以及依赖烷基转移酶的“适应性”反应。⒉切除修复:①核苷酸切除修复:DNA内切酶、DNA 聚合酶、DNA连接酶,是所有生物体内最常见的修复机制。②碱基切除修复:DNA糖基酶,AP内切酶、聚合酶、连接酶。⒊错配修复:识别并出去错配的碱基对。⒋双链断裂修复;⒌交联修复。遗传物时代相传原因:1、DNA执行高度保真的复制,对复制中的错误能及时纠正,即通过修复从而达到高度保真2、机体已进化有多种机制修复DNA损伤,以保护亲代DNA链,使其免受化学毒物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吸烟可致肺癌是铁一般的事实,但为何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结果仅发现吸烟者中患肺癌的仅为10%?说明肿瘤的发生,致癌因素显然很重要,但是个体因素也不容低估。个体因素影响致突变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先天性,即为遗传因素,也就是遗传多态性。二是后天性,主要是指不同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年龄等。一般认为,遗传多态性在个体因素影响致突变作用中期决定作用。同时,后天性的敏感亦有可能在一定遗传背景上出现。表现在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和修复功能的个体差异。致突变验试验项目:(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2)微核试验(3)染色体畸变分析(4)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5)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6)显性致死试验(7)程序外DNA合成试验(8)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阴性、阳性对照实验意义:阴性对照,它是空白对照,即不加任何处理,或者是溶剂对照。阴性对照除了无处理因素外,与实验组完全相同,其目的是获得实验的基础数据。阳性对照是用某种已知能产生阳性反应物质作为对照。其目的是通过对阳性物质的试验证明方法的可靠;验证实验者在本实验条件下,完成技术和鉴定致突变物的能力;证实经一段时间后,本实验重复性。所以,当阳性对照结果未呈阳性,其实验组的试验数据可靠性大大降低。判断结果:(一)首先检查实验控制情况:(1)盲法观察、(2)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的设立(3)资料的统计学分析(4)试验结果的重现性(二)结果判断:阴性结果判定:①最高剂量应包括受试物溶解度许可或灌胃量许可的最大剂量②各剂量的组间差距不应过大,以防漏检仅在非常狭窄范围内才有突变能力的某些外源化学物。阳性结果判定:应当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即剂量越高,致突变效果越大,并在一组或多组的观察值与阴性对照之间有显著差异。化学致癌过程(1)引发(initiation)致癌剂诱导细胞的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导致异常增生的单克隆细胞的生成,从而引发致癌过程(2)促长(promotion):单克隆的癌细胞在一种或多种促癌细胞物质的不断作用下,表型发生了改变,恶性肿瘤细胞的各种形状得以表达的过程(3)进展(progression):由良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并进一步演变成更具恶性表型或具有侵袭特征的肿瘤的过程。各过程特点:(1)不可逆、所引发的干细胞在形态学上无法识别、对外源化学物及其他化学因子敏感、引发细胞可能自发启动、需要经过细胞分裂固定突变、剂量-反应关系良好,但很难确定阈值、引发剂的强度以经一定的促长阶段后发生的癌前病变来定量(2)在基因表达和细胞水平上有可逆性、持续给以促长剂才可维持促长细胞群、对衰老,饮食和激素因子敏感、内源性促长剂可引起自发促长作用、剂量-反应关系显示有可测阈值与最大值、以能否有效地扩大引发细胞群来确定促长剂的相对强度(3)不可逆性、核型不稳定性导致细胞基因组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在进展阶段早期,已改变的细胞对环境因子敏感、在进展阶段可以观察到良性或恶性肿瘤、进展剂已促长的细胞

进入此期。化学致癌物分类:IARC对化学致癌物:分类: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2又分两组: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根据化学致癌物引起癌变的机制和模式分类:⑴遗传毒性致癌物: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无机致癌物⑵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促长剂、激素调控剂、细胞毒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免疫抑制剂、固态物质⑶未分类:二恶烷、美舍吡伦等。细胞恶性转化试验细胞选择的主要原则:1、体外容易培养和传代,阴性细胞克隆背景较低;2、细胞自发突变率低,或自发转化能力很弱;3、已获得无限生长能力,但仍保持接触抑制而无致肿瘤性。哺乳动物长期致癌实验原则:1动物选择:考虑物种、品系、年龄、性别。2剂量选择和动物数量:一般使用三个剂量;一般每组至少雌雄各50只,出现第一个肿瘤时,每组还有不少于25只动物。3实验期限和染毒时间:大鼠至少2年,小鼠1.5年。,染毒时间通常从实验开始直至实验结束反复多次染毒。4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评定:分析指标:1肿瘤的发生率2多发性3潜伏期。如何设计实验:1人群流行病学调查2定量构效关系分析3遗传毒性试验4细胞恶性转化试验5哺乳动物致癌试验。发育毒性不同阶段接触结局:⑴着床前期:一般认为,此时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易发生胚泡死亡,称为着床前丢失。⑵器官形成期:着床后孕体即进入器官形成期,直到硬腭闭合。发育毒性的表现以结构畸形最为突出,也可以有胚胎死亡和生长迟缓。该期是发生结构畸形的关键期,也称致畸敏感期。⑶胎儿期:器官形成结束后,直到分娩的一段时间。以组织分化,生长和生理学的成熟为基本特色。胎儿期外源化学物的不良作用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胎盘致癌和偶见死胎。⑷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发育期围生期是一生中对致癌物最敏感的时期。研究较多的是发育免疫毒性、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和儿童期肿瘤。发育毒性生物种差异:原因:由于代谢变化、胎盘种类、胚胎发育的速度和方式等方面差异引起的。父源性关系:外界暴露因素通过父亲对发育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可引起流产、死胎、低出生体重、畸形。胎儿酒精综合征:由于父母嗜酒而引起的出生缺陷,典型的表现为面部畸形、宫内和产后生长迟缓、精神运动和智力发育障碍。确定人类致畸物的标准:(1)一种特殊的缺陷或几种缺陷综合征的频率突然增加。(2)缺陷的增加与某种已知的环境改变,如一种新药的广泛使用巧合。(3)已知在妊娠的特殊阶段接触环境的改变,产生有特征性缺陷的综合征。(4)缺少妊娠时引起特征性缺陷婴儿产生的其他普通因子。毒理基因组学:定义:研究生物体的整个基因组如何对环境有害因素发生反应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基因组如何对化学毒物发生反应的学科。基本任务:利用人类基因组的资料,帮助筛选和鉴别潜在的环境毒物,并在基因组水平上阐明毒作用发生的机制。目的:近期目标:确定某种有害因素的反应基因(信号基因)用于毒理学和相关疾病的研究。远期目标:建立全基因组与蛋白质组毒性反应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开辟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数字毒理学。美国毒理基因组学:任务:1促进基因和蛋白表达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2 促进人类环境暴露和疾病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3 确定暴露和毒效应的生物标志 4 推进暴露与生物学反应关系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5 建立毒理基因组学的公用数据库。系统毒理学:定义: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如何转变:1收集基因组表达、毒理学和病理学实验资料,并对各种来源的资料进行注释,同时发展解毒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工具2建立蛋白质和代谢组学数据库3综合各组学和SNP数据库,将其已知的代谢和功能途径相联系4开发综合性分析模型,产生新知识和

发展新的系统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原则:1.分阶段试验的原则2优先安排试验周期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对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步骤1.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和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2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⑴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和局部毒性试验。⑵第二阶段:重复剂量毒性、遗传毒性与发育毒性试验⑶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学试验⑷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3人群暴露资料: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有害作用。危险度分析:定义指对机体、系统或人群可能暴露于某种危害的控制过程。由三部分构成,即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交流。危险度评定:主要步骤:⑴危害识别:识别具有引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固有能力的因素的有害作用的种类和性质。(定性角度)⑵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具有引起有害作用能力的某因素或某情形固有性质,包括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是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⑶暴露评定:是指评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对一种因子(和其衍生物)的评价。(定性或定量)⑷危险度表征: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定性或定量地确定某规定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发生已知的和潜在的有害作用的。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药物毒理学重点知识总结1

第13章药物致癌作用 一、(了解)根据作用方式不同,将化学致癌物分为: 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如各种烷化剂和某些金属致癌物等。 2、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环孢素、硝基杂烷类等。 (直接致癌物:各种烷化剂(亲电子):内酯类、烯化环氧化物、氮芥 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胺类、烟草、酒精饮料、黄曲霉毒素B1) (活化前:前致癌物;活化中间:近致癌物;最后:终致癌物) 二、(了解)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 (1)促癌剂(tumor promotor):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通过促进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 (2)细胞毒物:能导致细胞死亡的物质,可引起代偿性增生,通过增加细胞对内源性致癌物的敏感性而发挥致癌作用。 (3)激素及内分泌干扰剂:雌性激素和干扰内分泌器官功能的物质可引起动物肿瘤或使肿瘤形成增多。 (4)免疫抑制剂:是通过增强病毒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等多方面作用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常引起人和动物发生白血病或淋巴瘤。 (5)特殊固态物质:某些特殊固态物质长期接触机体,可诱发接触部位发生肿瘤。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能使啮齿类动物肝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的各种物质,均可诱发肝脏肿瘤,其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等有关。 第14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1、基本概念 生殖毒性(父+母) 生殖细胞的发育与成熟性交卵细胞受精受精卵发育与着床胚胎器官发生与发育分娩新生幼仔发育与哺乳 发育毒性(母)药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致畸(结构+功能) 2、药物对男性的生殖毒性 影响精子的发生和成熟 1)损伤DNA: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 2)损伤蛋白质:甲氨蝶岭、阿霉素、环磷酰胺 影响精子输送 1)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的调节:乙醇、普萘洛尔、利舍平 2)自主神经系统:可乐定、乙醇、氯丙嗪 3、药物对女性的生殖毒性 1. 药物对卵细胞和生殖道的毒性 1)影响卵子发育:环磷酰胺、氮芥、白消安 2)影响卵子输送:镉、吸烟 2. 药物对生殖功能激素调节的毒性 1)影响孕激素:铅 2)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吸烟、乙醇 3)影响雌激素:氯米芬、吸烟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 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 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 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 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 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 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 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 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 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

应产 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 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1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毒理学 2.现代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 4.管理毒理学 【问答题】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 【论述题】 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1.毒物 2.biomarker 3.medianlethaldose 4.hypersensibility 5.hormesis 6 6.Zch 7.靶器官 8.毒性 9.阈剂量 10.最大无作用剂量 11.剂量-效应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 13.危险度 14.危害性 15.安全性 【问答题】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 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 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 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标出阈值和饱和度。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 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 【论述题】 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 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2.代谢活化 3.物质蓄积 4.功能蓄积 5.生物转化 【问答题】 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 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 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 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 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 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 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 12.列举六种II 相反应。说明哪些是微粒体或细胞质,以及它们的产物通过何种途径排泄。 13.列举影响生物转化率的五种因素。每种因素是怎样影响生物转化的。 14.列举化学物生物活化的三种途径。 15.何谓脂水分配系数?它与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关系? 【论述题】 1.试述化学毒物在体内的来踪云路 2.化学毒物生物代谢的双重性对实际工作有何意义? 3.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 第四章毒性机制 【名词解释】 1.毒物的联合作用 2.相加作用 3.协同作用 4.拮抗作用 【问答题】 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2.试述联合作用的类型。 3.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4.列出并描述五种类型毒性相互作用。 5.定义并描述四种类型的拮抗作用。 【论述题】 1.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受个体感受性的影响,举例说明? 3.试验环境基因组计划对预防医学发展的影响 4.基因多态性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作用 【名词解释】

毒理学知识点

毒物:定义: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毒作用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暴露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外源性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毒作用是否可逆很大程度上海取决于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4超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4型5特异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的多态性,而与免疫性超敏反应无关。选择性毒性:定义: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无害。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生物标志:定义: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分类:1暴露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包括反映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2效应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疾病3易感性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映能力的指标。剂量-反应关系指标:1剂量-效应关系(剂量-量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剂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一)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①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②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3.毒作用范围(margin of toxic effect,MOT)(二)药物的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TI=LD50/ED50越大,安全性越高MOS=LD01/ED99主用于单次给药,不适用于多次给药。(三)安全范围和暴露范围。药物以外的化学品危险性评价,定性反映人群暴露的危险性。暴露范围:MOE=NOAEL/人群暴露量值越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越小。安全范围: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值越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大。(四)强度与效能。强度(potency):指相等效应时剂量的差别。效能(efficacy):指效应的差别。化学物的效能取决于化学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特点。常用毒性参数:(1)致死剂量或浓度: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标志外源化学物毒性越强,反正则毒性越小。3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LD01或MLD: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4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最大耐受剂量):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

药物毒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药物毒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poisons)的科学,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living organisms)的伤害作用(adverse effects)及其机制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伤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3、毒理学要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治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4、毒理学研究办法: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试验;毒理学体外试验。 5、毒理学替代法alternative toxicological methods(又称“3R”法):优化(refinement)实验程序、办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4th R: responsibility 责任。 第二章基本概念 一、毒性和毒效应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日子的外界环境中存在、也许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如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同型半胱氨酸等。 3、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浮现的疾病状态。 6、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是法规治

毒理学知识点梳理笔记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毒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目的:了解化学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阐明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的有害效应性质和计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有害效应的能力,为指导化学物的安全使用和中毒防治提供依据 外源性化学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入,非机体内源产生,具有生物活性,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或简介损害人的健康,称为外源性化学物。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有害因素对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第一节毒理学基本概念 化学物的有毒无毒主要取决于剂量。 一、毒物与毒性 毒物:通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作用于生物体,扰乱破坏生物体的正常功能,或引起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一些外源性化学物。 外源化学物包括:1)工业化学物2)环境污染物3)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4)农用化学物5)生活日用品中的有害成分6)生物毒素 7)医用药物8)军用毒剂9)放射性核素 毒性:通常指某种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二、接触与剂量 接触(暴露):是指可以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些因素或物质。 剂量:机体摄入后的化学物的量。 化学物进入机体内最主要的途径:消化道(摄入)、呼吸道(吸入)、皮肤吸收,其他途径。接触剂量(外剂量):指环境中机体接触毒物的总量。 体内负荷(内剂量):表示通过各种途径吸收进入体内血循环的外来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靶剂量:是指到达机体的特定效应部位(组织、细胞和分子)并与其相作用的外来化学物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累计剂量:是指在一定的接触时间内实验动物或人总计给予或摄入的化学物量 三、生物效应和生物标志 接触化学物后,个体出现的效应: 1)所接触的化学物(或代谢物)在体内的负荷虽有增加,但不引起代谢、生理、生化或其他功能活动的改变 2)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引起代谢,生理功能或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轻微变化,但改变无病理生理意义。 3)负荷水平足以有导致有病理生理意义的改变,但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4)个体因过量接触健康受到严重损伤,出现临床疾病 5)严重中毒或死亡 化学物的有害效应(毒效应):是指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其代谢物达到一定剂量,病与靶(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相作用梭引起的不良生物学改变。 毒物兴奋效应:在低剂量时,一些化学物作用方向与高剂量的表现完全相反。 含义:在一定剂量时化学物可引起一定的毒效应(激发、抑制),而在低于未可见的有害

11级学习部整理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11级学习部整理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名解:毒理学(toxicology)、毒物、毒性、毒效应、LD50、LD100、LOAEL、NOAEL、毒效应普、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 简答: 1、化学物对机体有选择性毒性的原因;P 15 2、简述毒理学研究领域;P1 3、简述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4 4、剂量—反应的曲线类型有哪些;P13 5、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P16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名解: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蓄积(accumulation)、消除半减期、代谢灭活、代谢活化、终毒物、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简答:1、列举Ⅱ相反应;P35 2、简述外源化学物吸收入机体的主要途径;P24 3、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P32 4、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P32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名解:血/气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简答: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42 2、简述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P53 3、简述联合作用的类型P50 第四章毒理学试验基础 名解: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品系(strain) 简答: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P61

2、人体观察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P60 3、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P62 4、毒理学试验设计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P65 5、简述试验染毒的途径P67 第五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名解: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蓄积作用、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 简答: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74 2、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83 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要素;P75 4、简述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试验设计:P84 5、一般毒性作用包括哪几种类型P74 6、LD50的意义P78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解:Ames test、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简答: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P90、P95 2、简述基因突变的类型;P91 3、简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P91 4、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P100 5、简述Ames试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的基本原理P101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名解:原癌基因(proto- oncogene)、癌基因(oncogene)、抑癌基因(anti- oncogene)、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终致癌物简答:1、如何评价一种化学物质是否为致癌物;P117 2、致癌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P118大标题 3、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的设计P120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的生殖与发育毒性作用 名解: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从生物学角度研究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物质)对生无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描述毒理学 机理毒理学 管理毒理学:依据描述毒理学和机理毒理学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规律的研究成果,确定需要管理的外源化学物,制定法规及卫生标准,进行有效管理,保障接触人群健康。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物(toxicant):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严重功能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任何物质。 危险性(risk) 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如接触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如造成机体损伤、产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 安全限值: 对各种有害因素规定的接触限量要求,在低于此接 触量时,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 或间接的有害作用。通常通过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 剂量(NOAEL)除以安全系数计算得出。 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有三种基本的方法:利用不 确定系数(安全系数);利用药物动力学外推(广 泛用于药品安全性评价并考虑到受体敏感性的差 别);利用数学模型。 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是考虑到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群时的不确定性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确定的安全性 界限范围。 安全系数一般采用100,为物种间差异(10)和个体 间差异(10)两个安全系数的乘积 治疗指数(The Therapeutic Index,TI): LD50/ED50 对于药物,常用治疗指数来计算其安全性,TI越大安全性越高。但治疗指数不够完善,没考虑药物最大有效量时的毒性和剂量-反应曲线斜率。故用安全界限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比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 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合胚体毒性(embi-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叫二合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fetoxicity):对孕体器喜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二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参考剂量(RfD)和参考浓度(RfC):为H平均暴露剂量或浓度的估计值,人群终生暴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以忽略。 基准剂量(BMD):是依据动物试验剂楠-反应关系的结果,用统一的统冲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通常定量资料为10%,定性资料为5%)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卜.限值。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毒作用影响因素有:1)毒物因素,包括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2)机体因素,包括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机体其 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3)暴露因素,包括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等。 4)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物笼养。 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如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 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食品毒理学重点知识点

毒理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 毒性 靶器官 剂量 质反应 量反应 剂量-反应曲线类型 LD50及其生物学意义 阈剂量 急/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及意义 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方法(特别是体内/外实验的特点)

毒理学研究史上的知名人物 毒理学研究的首要/最终目的 毒理学研究观察的指标分类 致死剂量分类及概念 危险度/性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ADME 生物膜的结构 三种转运方式及特点 脂水分配系数 毒物的吸收方式 排泄(特别是经肾脏排泄) 肠肝循环

首过效应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定义 I,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重点讲述的苯代谢) 第四章毒性机制 终毒物的概念及类型 自由基及类型 抗氧化系统 胞内钙稳态的维持与紊乱 第五章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影响因素的三方面:

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 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 毒物的联合作用 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一般毒性作用的定义及分类 急性毒性的定义及试验目的 三种试验对动物选择的要求 霍恩法实验设计的原则及优缺点 毒物的蓄积作用及分类 蓄积系数(K)定义\计算\评价 生物半衰期 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配子的发生过程

精子发生过程主要激素类型 睾丸的功能及其中细胞类型 雌雄生殖毒性 致畸试验 致畸指数 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突变及分类 细胞周期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Ames试验的原理及过程 代谢活化系统 阳性/阴性对照组设立的意义 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分类标准

癌细胞的特征 癌基因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短期试验 第十章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免疫的定义 免疫系统及功能 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器官 超敏反应及分类(I型超敏反应为重点)

毒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1、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2、目的: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方法:a动物及其组织模型模拟实验,体内试验(整体动物),体外实验(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b限定人体观察c群体流行病学调查 4、毒理学实验的局限性(课本) 5、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毒理是因,安全是果。 第二章 1、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2、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相对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影响毒性的因素:剂量;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经静脉吸收是最多的,系数为1) 4、毒物的毒性分级: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实际无毒,无毒 5、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性反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6、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剂量:即可知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 8、效应(量反应,effect) ,即生物学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通常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这类效应也称为量反应。 9、反应(质反应,response):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生物学效应常以阳性、阴性等表示,为质化效应或称计数资料。 10、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其在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11、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其在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 13、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4、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第三章 1、毒物动力学:外源化学物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经过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即代谢,排泄的过程。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环境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所 产生的毒性效应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 和评估,并研究如何减少或消除毒理效应。本文将介绍一些环境毒理 学的知识点。 一、毒物的分类 1. 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有机毒物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农药、柴胡酮等;无机毒物是无机物质,如重金属(铅、汞)、酸碱等。 2. 急性毒物和慢性毒物:急性毒物是在短时间内接触下产生急性毒 性的物质,如氰化物;慢性毒物是长期接触或低剂量接触下产生慢性 毒性的物质,如苯等。 二、毒性评估 1.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通过吸入、经皮肤吸收、 摄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后,会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这 些过程直接影响毒物的毒性程度和持续时间。 2. 毒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毒物可以对细胞和器官产生直接或间接 的毒性作用,如损害细胞膜、干扰细胞代谢等。 3. 毒性评估方法:毒性评估是判断化学物质毒性及其潜在危害的过程。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验动物模型、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外试验等。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

1. 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污染 情况,对于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污染源及其对生物体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2. 毒性评估与风险评估:环境毒理学可以对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 进行毒性评估,并结合暴露评估,综合判断其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潜 在风险。 3. 毒物治疗与防护:环境毒理学还涉及对毒物中毒的治疗和防护措 施的研究,寻找相应的解毒剂及防护手段。 四、环境毒理学的挑战与前景 1. 多因素交互作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之间、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化学物质毒理的调 节作用。 2.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系统毒理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全面了解化学物质 对生物体的影响。 3. 毒性预测与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动物实验的使用,环境毒理学研 究也在不断发展替代方法,如体外试验、计算机模拟等,以更准确地 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 综上所述,环境毒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对于了解化学物质对 生物体的影响,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环境毒理学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学科。在公共卫生领域,毒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了解毒 物的致病机制、评估风险以及制定公共卫生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串讲的形式介绍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毒物分类 毒物按照其来源、性质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分类。常见的毒 物分类包括:化学毒物、物理毒物、生物毒物和放射性物质。其中, 化学毒物是最常见的一类毒物,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 属等。 二、毒理过程 毒理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四个阶段。吸收是指毒 物进入机体的过程,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行吸收。分布是指毒物在机体内的传播和积累过程,常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亲 和性的影响。代谢是指毒物在机体内经过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以肝 脏为主要代谢器官。排出是指毒物从机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 尿液、粪便、呼出气体等途径实现。 三、毒性评价 毒性评价是指对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程度的评估。常用的毒 性评价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和亚慢性毒性评价。急 性毒性评价主要评估毒物短期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慢性毒性

评价则关注持续或重复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评价则是中间期评价,旨在探寻慢性毒性的早期迹象。 四、毒物效应 不同的毒物可以引起不同的毒物效应。毒物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效应、慢性毒性效应和致畸效应。急性毒性效应是指毒物短期暴露下生物体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如呼吸困难、中毒症状等;慢性毒性效应则是长期暴露引起的生物体损害,如癌症、神经系统损害等;致畸效应是指毒物对胚胎或胎儿的影响,导致先天性缺陷或发育异常。 五、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毒物暴露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健康效应进行定量评价。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危险识别、暴露评估和风险特性等步骤。危险识别是确定毒物引起的潜在健康风险;暴露评估是评估人群暴露于毒物的程度和频率;风险特性是通过对暴露与效应之间关系的分析,确定暴露下可能出现的风险。 六、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环境中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七、毒物相关疾病

毒理学知识点

毒理学知识点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危害及其机制的学科,它是毒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毒物的种类、毒素的性质、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研究等。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毒物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日益增加,因此了解毒理学知识点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毒理学的若干知识点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毒物的分类 根据毒物的来源和性质,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物和物理性毒物。化学毒物是指那些由化学物质引起中毒的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有机溶剂等;生物毒物是指那些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毒性的物质,如蛇毒、植物毒素等;而物理性毒物则是指那些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中毒,如辐射、高温等。不同种类的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毒理学研究中需要对毒物的种类进行分类和研究。 二、毒素的性质 毒素是导致生物体受损害的物质,其性质和作用机制是毒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毒素的性质包括毒性的强弱、毒性的类型、毒素的生物活性等。根据毒素的作用机制和生物活性,毒素可以分为致命毒素、致畸毒素、致癌毒素等不同类型。了解毒素的性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事件,也为对毒物进行合理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是毒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毒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然后在体内发挥作用,导致生物体的中毒反应。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作用于生物分子、改变生物体内环境、破坏细胞结构等。通过研究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为制定毒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四、毒物代谢和解毒机制 毒物在体内往往需要经过代谢过程才能被排出体外,而毒物的代谢过程往往与其毒性有密切关系。毒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它通过酶促反应将毒物转化为更容易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从而减轻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此外,生物体还有各种解毒机制来清除体内的毒物,如肝脏解毒酶、抗氧化酶等。了解毒物代谢和解毒机制对于预防毒物中毒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毒物暴露评估 毒物暴露评估是指对人群或个体暴露于毒物的程度和方式进行评估和监测。毒物暴露的方式多样,如职业暴露、环境污染暴露等,而不同暴露方式的毒性效应也各有不同。通过对毒物暴露评估,可以确定人群或个体受到的毒物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干预措施,降低毒物对健康的影响。 六、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