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成长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

罗贞贞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本文总结了对此概念的认识及其存在的争议,对它的解释模型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对它的测量主要是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应用最为广泛。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澄清概念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创伤事件心理机制心理健康

生命从创伤开始,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但是,在创伤面前,有些人持续体验到痛苦,有些人却通过创伤带来了成长。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个体历经压力或创伤事件后能感知到获益或成长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目前, 已经有3项关于性格优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的某些性格优点反而得到了增强[1]。这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个体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创造积极的心理成长和变化。对创伤后成长或获益的积极关注,将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来以心理缺陷和无能为基础的研究导向提供新的视角,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对深入探究创伤后的心理机制大有裨益。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概念、心理机制及相关测量工具,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PTG(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

PTG是由Tedeschi与Calhounn[2]等学者提出的全新观点。又被称为应激相关性成长、积极成长等。创伤事件,主要指各类事件导致当事人的病残及其精神创伤。PTG指创伤事件并非全是负面的,有时反而促使个体的心灵成长、改善其自我意识、提升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关系、促使其正确看待生命价值、重新设定新的人生发展目标等积极正向改变。

国外研究者对许多可能造成个体负性心理反应的事件展开探索研究.例如天灾、儿童受虐、车祸、强暴、慢性病、骨髓移植和癌症等。相关研究结果发现[2],PTG共包含个体5个方面的成长: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生活的可能性、生活的哲学观、自我成长(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和获得新的应对方式)及精神方面的发展。如相关研究发现[3],丧偶的老年妇女自我效能感增强:有高风险性婴儿的父母呈现家庭成员关系增强、对生活有较好的视角等;

遭强暴的个案中有自我信任和自我价值的增强:乳腺癌患者与其配偶对未来有较好的控制感、社会关系改善、更珍惜生活和精神方面等。上述成长均可反应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精神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向的改变。

但是,系统的对与PTG现象进行科学研究还是Tedeschi与Calhoun在1996年提出的PTG定义,并且提出了创伤后成长模型(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Tedeschi 和Calhoun(2004)以修改后的PTG模型(Calhoun & Tedeschi,1998;见图1)对成长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创伤事件震撼或毁坏了个体原有的重要的目的和世界观,个体面临着形成更高级的目的与信念,新的生活叙事及管理痛苦情绪的挑战。创伤事件所导致的情绪痛苦引发反复的沉思与试图减轻痛苦的行为尝试。最初,沉思多是自动发生的,表现为常常回到创伤相关问题的思考。在最初的应对成功(如,痛苦情绪的减轻)之后,沉思转变为更有意的对创伤及其生活影响的思考。随着有意沉思的进行,个体的认知图式有了改变,生活叙事得到发展,最终产生PTG。在此过程中,进行新情况分析、意义发现和再评估的沉思被认为在个体成长中起了关键作用。而创伤前个体变量、社会支持和持续的痛苦则会影响应对过程和PTG的出现。可见,Tedeschii 和Calhoun 的模型中,PTG是对创伤事件进行斗争、应对的结果,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功能,其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成分具有关键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PTG的内涵至今还是是存在争议的。PTG作为应对结果与应对策略、PTG 的建设功能与幻想功能、PTG的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存在争论[4]。另有国内进行的PTG研究,认为PTG包括真正的成长、潜在的成长与自我增强错觉三种成分,并据此用Talor的双面模型、基于整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进化观(christopher,2004)对PTG进行了整合性解释[5]。但是,双面模型只从结果上描述了PTG的不同成分,未能从机制上解释PTG的形成,也没能将几种成分真正区分开来。生物心理社会进化模型则从机制上对PTG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但对PTG的成分却难以给出具体分析。因此,更为全面的解释PTG的内涵及本质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图1 Tedeschii和Calhoun提出的PTG模型(采自Calhoun&Tedeschii,1988)

2 PTG的心理机制

2.1 PTG的解释模型

虽然Tedeschi等描述了PTG 的产生过程及其核心环节,但对于为何通过此过程与环节会产生PTG ,Janoff-Bulman(2004)认为他们并未做出解释,为此,她提出了三个PTG 产生的解释模型,用以联系过程与PTG 结果[4]:

一是“经历困难的力量”(strength through suffering)。意指任何未能毁灭个人的事物将使个人变得更强大。此意蕴涵于西方宗教文化中苦难的救赎价值中。Janoff-Bulman 认为,正如躯体通过锻炼会变得更强壮一样,当个人挑战自己的心灵时,心理力量也会得到增强。个人在

创伤后适应时,通过极大的努力和决心,会更多地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才能以及新的可能性。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之末,个人会看见不同的自己。

二是“心理准备”(psychological preparedness)。指通过积极地应对创伤事件,个人不仅更好地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不幸做出准备,而且作为应对的结果,个人将不再容易被不幸所伤,即

获得了一种心理抗体。Janoff-Bulman 认为创伤的深度与强度是由于缺乏心理准备而造成的。曾经带给个人稳定和一致的认知假设在面对创伤后的世界时变得毫无解释能力,个人内心世界陷入颠覆和解体。而重建可以解释创伤的假设体系将能使个人继续自己的生活。在重建过程中,个人会吸收进创伤信息,但不会被它所掩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个人将重新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但又非绝对的假设,这使得个人知道未来出现不幸的真实可能性,同时也为此做好了抵御的准备,成为个人的一种存在状态。

三是存在的再评价。人类是意义寻求的生物,为了更清楚地表明个人在创伤后的挣扎历程,Janoff-Bulman 和Frantz(1997)区分了两种意义:作为理解性的意义(meaning as comprehensibility)和作为重要性的意义(meaning as significance)。Janoff-Bulman(2004)认为在对理解性问题深思之后,个人将转到价值性问题上来。当个人进行意义重建之后,也就具有了存在性知识,这迫使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问题进行重新评估,即存在的再(existential reevaluation)。在面对丧失,并且有可能是持续的丧失时,个人将认识到生活的珍贵性。在面对极有可能的“非存在”时,个人会对自己存在的事实感到惊奇。生活呈现出新的价值。在认识到生活价值的同时,个人也通过新的选择和诺言变得积极起来,而这创造了生活的新意义。

2.2 认知过程

积极的再评价与意义寻求(Sense making) 。研究表明,积极的再评价十分显著地与创伤经历者报告的个人成长正相关,积极的意义寻求也与报告的个人成长正相关,这两者被认为是个体获得PTG的最重要途径( Zoellner & Maercker ,2006) 。其实应激理论中的多重评价学说即是对这一指标的最佳阐释。

沉思( Rumination) 。沉思是指创伤经历者创伤后自动或故意进行建设性的思考。沉思是PTG发展的核心过程(Tedeschi &Calhoun,2004)。现有研究也表明(Calhoun et al. ,2000) ,经历多项重大创伤的大学生,其早期的沉思显著地与后来的PTG 正相关。需要注意的是,与PTG 相关的沉思主要是指那些有意进行的建设性思考,不包括那些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自动性思维。

接受应对(Acceptance coping) 。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被认为对适应不可控或无法改变的生活事件来说是关键的。因而,接受已经发生的创伤事件是导向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